>
发展规划
河南省“十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01-02-03 11:19 来源: 阅读次数: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发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已成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即将加入WTO,我们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我国面对国际经济、科技一体化的形势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制定我省的"十五"科技发展规划,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不断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对我省顺利完成"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目标,实现经济增长较高的速度和较高的质量,尽快实现把人口大省建设成为经济强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九五"科技发展回顾

    "九五"期间,全省科技工作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方针,围绕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使科技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自身实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1999年末,全省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6万余人,全省拥有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924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4.69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8.6万人。1999年全年用于R&D(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14.12亿元,全省从事R&D活动人员2.87万人年;共发表科技论文1.8万篇,出版科技著作1333种;申请专利3452件,授权2871件。200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750亿元,增加值312亿元;郑州、洛阳两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收入345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70亿元,利税34亿元,出口创汇1.5亿美元。"九五"以来全省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1917项,共推广重大应用科技成果1000多项。

    农村科技进步水平不断提高。农业关键技术研究和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取得新突破,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品种保障。"九五"以来,有148个新品种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全国获得国家新品种"后补助"的278个品种中,我省选育的品种有42个,占总数的15.1%,位居全国第一。研究出了新型畜禽疫病快速诊断技术、植物脱毒快繁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组织实施了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一优双高"开发,种植业结构调整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等一批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比较显著的阶段性成果。我省承担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工程",已通过综合评审验收。该项目经过五年的科技攻关,找到了我国小麦大面积高产的途径,1万亩高产样板田亩产超过600公斤,10万亩试验区亩产超过500公斤,100万亩示范区亩产达450公斤以上,1000万亩辐射区亩产超过400公斤。以上四类试验区5年总计增产小麦58.4亿公斤,全套技术已为不同试验区农民所掌握。建设了9个不同类型的高新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园区,示范推广面积15万亩,带动农户30多万户,示范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近1000元。加快了10个国家级和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的建设步伐,区内年人均纯收入高出全省平均水平560元,新培育形成了尉氏蛋鸭、内乡朝天椒、宁陵酥梨等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域星火支柱产业。

    工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围绕全省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攻克了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家电模糊控制技术等一批关键技术难题。以建筑、机械、电子、纺织、轻工等行业为重点,推广应用了CAD/CIMS技术、节能降耗技术,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许继集团承担的"新型继电保护装置研制"项目,建立了继电保护软硬件平台,大大提高了现有继电保护装置的性能。该项目的研制成功,使我国的继电保护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为许继集团每年新增产值5000多万元。

    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开发生产了29英寸大屏幕彩电玻壳、无线本地环路接入系统、HJD-04型数字程控交换机以及彩色大屏幕显示技术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高新技术产品。截止2000年底,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726家,经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产品达1741种(其中有7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领域,组织实施了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两年来组织认定并实施了五批132项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验收80项,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86.4亿元,利税19.6 亿元。新乡环宇集团实施的氢镍电池开发项目已达到年产6000万只的生产规模,居国内同行业第三位。

    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取得突破。围绕人口控制与健康、资源综合利用与区域开发、生态保护等领域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数十种药品获得新药证书。研制开发出的国内首块用于临床诊断的白血病和多种肝炎的基因芯片,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华美生物工程公司首次利用基因工程HTV抗原并与HRP耦联成功,采用基因工程嵌合抗原进行包被,研制成功了三代艾滋病诊断试剂盒,填补了国内该产品的空白,在同类产品中达国际先进水平。"九五"期间还组织实施了"最小排放社区的研究与示范"等一批科技示范工程,加快了3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可持续发展综合实验区的建设步伐。以南阳市为重点,积极推动《中国21世纪议程》在我省的实施,促进了区域科技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十五"期间全省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紧紧围绕"加快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按照"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指导方针,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实现科技跨越发展,为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十五"科技发展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服务经济发展

    牢固树立"大科技"思想,紧紧围绕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统筹考虑近期和远期科技发展目标,为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坚持市场导向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导向,以实现产业化,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最终目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3.加强管理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研机构转制改革步伐,构建社会化创新体系。

    4.强化自主创新

    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重视原始性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5.扩大对外开放

    广泛开展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科技创新平台。

    6.重视人才培养

    充分重视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创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吸引和支持省内外、国内外创新人才到我省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二)发展目标

    1.针对我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开发,攻克一批关键性、共性技术。到2005年,全省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内中上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乃至国际水平。

    2.加快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传统农业领域的应用,强化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大幅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到"十五"末,科技进步对我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

    3.选择优势领域和战略性领域,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争取1-2个区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到200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左右。

    4.推动人口、资源、环境领域和服务业的技术创新,促进环保、医药、资源利用、人居环境等社会发展相关产业有较大的发展,加强与我省经济、科技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基础研究,强化科学技术普及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5.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社会化创新体系,基本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多层次、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面向全社会科技进步的宏观科技管理体系。

    6.全社会科技投入明显增长。到2005年,全省研究与发展(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力争达到1.5%,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经费投入的比例超过50%;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1.5%以上,建有技术中心的企业达到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各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增长速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到2005年,省级科技三项费和科学事业费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6%,市、县(市、区)达到2%-3%;初步建立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

    7.科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加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及科研机构产业化基地建设,改善、提高科研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

    三、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

    根据我省"十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确定"十五"期间我省科技发展的六项主要任务: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高服务业技术含量;推动人口、资源、环境领域的技术创新;加强战略性基础研究和科普工作。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和现有优势,重点抓好八项重大科技工程,即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优质专用农作物及优良畜禽新品种开发科技工程;能源深加工及新能源科技工程;中药现代化科技工程;生物工程新药及新型试剂开发科技工程;新型通讯及显示设备开发科技工程;纳米技术应用科技工程;绿色农业科技工程。

    (一)主要任务

    1.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

    以带动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为目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先导作用。继续围绕电子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技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新能源与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开展研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以技术创新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① 电子与信息技术

    围绕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及显示技术、电子视频技术和电子新材料技术,开展重点研究,促进产业发展,重点发展安全技术软件和信息安全产业。发展全数字化连接融合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智能化管理和控制技术,跟踪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的发展,重点发展WCDMA、CDMA-2000等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发多媒体数据采集和存储技术、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加快综合信息网络支持GIS、GPS和RS(3S)产业的发展。开展电子新材料技术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应用技术研究。

    以应用软件产品的研究开发与推广为重点,培育一批在国内市场有较高知名度的软件产品,支持一批中小型软件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建设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企业孵化器,为软件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重点开发生产新一代数字程控交换机,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混合接入网等产品,研究开发第三代移动通讯设备。加强和完善基础传输网的建设,优化网络结构,加快通信网、宽带业务数据网、接入网的建设,开发网络信息安全产品,使全省信息化程度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重点发展等离子彩电、LED大屏幕等产品。促进等离子彩电发展上规模,并带动等离子彩电显示平板玻璃等配套产品的发展;拓展LED 大屏幕产品系列,扩大固定大屏和车载大屏的生产规模,提高国际竞争优势。

    ② 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技术

    跟踪人类基因组计划、生物信息学技术等国内外尖端生物技术的发展,重点突破医药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制药技术,加快实用生物技术成果的应用和开发。

    采用高新技术提取、分离中药材有效生物活性物质,开发生产预防和治疗疑难病的生物工程药物。开展基因及有效成分组学在中药研究、基因芯片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研究,加快DNA生物芯片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高产优秀菌种,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发酵工程;加快生物制品、生物医学材料和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究开发。加快基因疗法和诊断技术的应用研究。

    ③ 新材料及应用技术

    重点发展新型合金、精细陶瓷、优质耐火、粉体、新型建筑及节能、有机高分子、复合、精细化工等材料,大力开发超细粉体材料制品,重点促进纳米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究高品级人造金刚石技术,开发金刚石微粉、金刚石厚膜、钻头、立方氮化硼及其制品和超硬材料刀具生产技术。研制高性能电池基材、钨钼基合金材料、铝基复合型材、镁铝合金及超纯、超细金属微粉,研制高档氧化铝及其复合陶瓷、难熔金属钢基陶瓷材料、高温加热材料及制品,研制特种高纯、高耐蚀氧化物复相材料,高纯、高铬耐火材料,特种功能耐火材料。开发节能降耗各种高性能浇注料,可喷射施工的耐火浇注料等。开发新型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和无污染绿色涂料。开发电子化学品,磁性材料,塑料助剂,纺织,印染助剂,皮化材料等。研究新型高效低毒医药农药中间体及制剂、高级涂料及中间体等生产技术。加强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环保材料、新型功能性材料和高性能结构材料的应用开发研究。

    ④ 新能源与环保技术

    围绕可再生能源技术,开展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应用技术研究,加快煤液化等洁净煤关键技术研究和燃料乙醇生产的关键技术及开发应用研究,研究开发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生产技术,加快新能源成套技术装备的研究开发。

    开发高效电收尘器、新型汽车尾气净化技术设备。研究电动汽车、代用燃料机动车生产技术,"三废"处理技术,清洁工艺生产技术和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技术,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处理技术。加快绿色家用电器生产技术,绿色照明工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研究以及废气、废水、废渣治理和综合利用技术和高效分离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发新型微生物脱硫技术、生物工程污水净化技术、生物工程在有机废物资源化中的应用技术,生物降解技术及以生物传感器为标记的环境生物监测和预报警技术的应用研究。

    2.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立足我省的产业技术基础,围绕机械、化工、纺织、轻工、食品、冶金、建材、煤炭、电力等产业,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与质量监控技术等共性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开发有利于开拓国内外市场和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技术附加值。开发和应用先进工艺和装备,大幅度提高国产技术装备水平。

    ① 机械工业

    加强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服务的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加快高技术环保设备研制和先进制造工艺技术、设备监测故障诊断等技术研究。

    加快应用推广机械产品现代设计技术,机械产品可靠性制造技术,精密超精密机械加工技术,精密成型技术,数控加工技术,表面功能覆层技术,热加工清洁生产技术等。开展高性能工程材料应用技术研究,加快综合自动化技术及以精益生产为代表的系统管理技术研究。

    研究开发农用机械技术装备,节能节水灌溉机具及粮食烘干、仓储技术与装备。开发农业产业化适度规模经营和为生态农业工程配套的技术与装备。重点发展220KV-500KV高可靠性、大容量SF6组合电器输电管道、断路器设备技术,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技术,直流输变电技术,继电设备研制与生产技术,交流变频传动技术和大型防爆电机制造技术。研制新型轻型载货车、大中轻型客车生产技术,开发专用车、电动汽车、天然气汽车和混合燃料汽车及汽车电子器件生产技术,提高汽车及其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生产工艺水平和质量的制造技术研究。开发以城市污水处理,大气污染防治,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降低汽车尾气污染等为主的环境保护机械技术及设备。

    ② 化学工业

    促进化学工业生产精细化、工艺清洁化、控制智能化、装置大型化、生产连续化,大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

    开发高浓度三元复合肥生产技术,先进技术集成、节能降耗氮肥生产新技术,钾镁肥大规模生产技术,推动专用复混肥及长效硅钾肥生产技术推广。加快农药新产品生产技术、复配农药新品种、农药新剂型研究、生物降解地膜和保水剂研究。

    加快提高总硫利用率生产技术研究。重点进行焙烧、转化、干燥生产优化控制技术,离子膜烧碱技术,纯碱废液、废渣和落地碱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开展尼龙66色母粒生产技术、聚酯生产工程技术、聚丙烯专用料、专用弱性高分子材料生产技术研究,推动实施高纯氯乙酸、醋酸乙稀及苯酐产业化工程。开展合成树脂涂料和节能低污染涂料生产技术研究,加快有机、无机复合颜料和染料新技术产品开发,开展橡胶塑料新型助剂、信息化学品技术、新化学试剂及新型提纯方法技术研究,加快表面活性剂、催化剂研究及水处理化学品、造纸化学品新工艺技术开发。开发化工单元设备和专用技术设备,加快化工生产中环境保护专用技术设备的开发研究。

    ③ 纺织工业

    围绕高档面料,开展新型纤维、纺织工艺、服装工艺和纺织工业机电一体化方面的高新技术研究。新型纤维的开发重点是绿色纤维和新型纤维材料。利用生物工程、化工技术对非纺织原料的纤维进行处理,开发高性能人造纤维,并加强差别化、功能化纤维的开发研究。提高染整加工技术水平,开发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防缩抗皱免烫等功能性整理技术及产品,增强化纤仿真、多种纤维复合物的染整加工技术水平。开发绿色纤维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提高工业用纺织品开发和生产技术水平。在生产工艺上加大计算机、微电子技术应用力度,推广变频调整技术在纺织机械设备中的应用。推广电脑分色制版、数字喷墨印花、激光剪裁技术。

    ④ 轻工、食品工业

    加快造纸过程计算机控制与管理系统技术研究,开展制浆造纸技术及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研究,新型废纸脱墨技术及其废液处理技术研究,不同用途和功能用纸及高附加值品种纸开发研究,提高以国产原料为主的涂料、助剂、施胶剂开发水平。

    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对食品工业原料品质进行改造,加快小麦深加工技术研究,开展绿色食品和功能食品及成分快速、精确检测方法应用研究,各种食品添加剂研究,推广应用食品工业节能和新能源技术。重点开展优质高产工程菌种的构建选育和应用研究,利用生物技术开发生产有机酸、微生物酸、多糖及多种生物化工产品,加快发酵制品开发研究,提高酿造原料国产化配套技术设备开发研究水平。

    重点开展塑料改性及合金化技术研究,高阻隔性复合包装材料及大型容器工艺技术研究。加快酶制剂在制革、化工、饲料和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和无铬鞣剂的研制及应用,提高制革新工艺及皮革新产品开发技术水平。加快家用电器、日用化学品、日用硅酸盐、照明电器、室内装饰等的关键技术研究。

    ⑤ 冶金、建材工业

    重点开展高效连铸技术及其集成研究,高炉喷煤、球团烧结、溅渣护炉、余热利用技术研究,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研究,洁净钢冶炼技术研究,高精密冷轧带钢生产技术研究,矾土基优质合成原料及特种功能耐火材料制品生产技术研究。

    重点进行水泥窑外分解窑不带补燃余热发电技术研究,全煤矸石、高掺量粉煤灰空心砖生产工艺技术研究,及"中国洛阳浮法玻璃工艺"技术水平全面提升研究。加快特种水泥和高性能水泥生产技术,玻璃深加工工艺技术,高档卫生陶瓷生产成套技术,回转窑用无烟煤生产水泥技术,纤维增强玻璃钢制品技术,非金属矿深加工生产技术和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及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重点进行选矿-拜耳法、选矿烧结法氧化铝生产工艺技术,特种用途氧化铝生产工艺技术,280KA以上大型预焙烧铝电解槽成套技术,交通、工业用铝合金板材、型材生产技术,铜铝质合金材高效精轧制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大规模集成电路用高强高导引线框架用铜带及蚀剂加工技术,Φ6英寸、Φ8英寸集成电路用硅抛光片工艺技术和白钨矿选矿技术研究。

    ⑥ 煤炭、电力工业

    重点开展冻结井壁结构和井壁变形监测技术研究,不稳定厚煤层综采放顶煤高产高效采煤技术研究,煤井软岩支护技术开发研究,井下安全监测系统和重大事故控制技术研究,洁净煤生产技术开发研究。

    重点开展洁净煤发电技术研究,四管爆漏和提高200MW及以上机组的燃烧稳定性与安全性技术研究,循环流化床锅炉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研究,发电安全保护系统动作可靠性研究,带电连续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研究,220KV、500 KV同塔多线回路设计和施工技术研究,电网、配网综合自动化技术研究,大网互联技术开发,灵活交流输电和轻型直流输电技术研究,提高继电器保护运行可靠性研究,新型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研究,综合业务数字网的开发研究及电网商业化运营技术开发。

    3.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及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农业生态条件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我省的农业科技工作要把提高全省农业科技水平、推动农业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问题作为根本任务。在稳定提高农产品总量,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把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大幅度提高土地产出率、农村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整体效益。到2005年,初步建立起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体系,争取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跃居全国前列,若干关键领域居于领先水平,为全省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① 农作物品种选育技术

    实施农作物品种选育科技工程,大力加强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以改善品质为主,培育专用、优质农作物品种,高度重视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满足我省农业结构调整和加入WTO的需要。

    大力发展种子产业化技术,以育种单位为技术依托,加强新品种保护,培育若干个大型种子企业和企业集团,实现种子产业化。

    ② 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研究粮、油、果、蔬、肉、蛋、奶等农产品贮运、保鲜、包装工艺技术,减少企业和农户的产后损失,提高商品品质。大力开发推广无菌防霉防虫包装、真空包装、冷藏保鲜、自然保湿、通气保鲜、低温冷冻干燥、微波辐射保鲜等技术。

    研究生物技术、膜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纳米技术和超临界淬取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各个加工领域的应用。研究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特别是传统粮油加工技术创新与增效研究,农产品有限资源综合利用关键工艺技术和可再生资源高效多次利用技术。开发新的保质调控技术,研究食品增香、营养强化技术,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需要的功能食品和专用食品。加强先进适用、操作简易、成熟可靠的储藏加工技术与装备。

    ③ 绿色农业技术

    加强环境监测,重点开展土壤重金属、农药、化肥及其他有害物质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和灌溉水污染处理技术研究,净化包括土壤、水和空气等农作物生长环境。加强蔬菜等无土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重点开展生物农药、生物化肥、安全饲料、安全兽药的引进、研制与推广,降低有害物质在食品中残留量,提高食品安全性。加强转基因作物及转基因作物副产品再次利用的安全性评价。制订绿色食品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加强绿色食品快速监测技术研究,为社会提供放心食品。

    ④ 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化

    加强生物技术研究。重点开展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创新、作物杂种优势利用、转基因抗病虫动植物育种、分子标记育种、细胞工程、植物脱毒快繁技术、细胞微繁、动物胚胎生物技术、畜禽疫病快速诊断技术、基因工程新型疫苗等农业高新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开发。

    开发农业生物制品,培育农业生物制品新兴产业。重点支持动物疫苗、生物杀虫剂、杀菌剂、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饲料及添加剂的研制与开发。研究开发利用农副产品生产多种食用菌的袋料配方和栽培技术。利用基因工程、细胞融合等技术培育改良食用菌、农用益生菌、保健益生菌、工程菌等。

    提高农用工业技术水平,重点支持耕作、播种、收获、加工、节水灌溉机械的研制与开发,新型可降解农膜及其工艺研究与开发等。

    以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为目标,研制开发新型农业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实用、标准、快捷的,可提供农业政策、农产品供求、国内外农业动态、农业新成果、新技术和农业资源等综合信息的农业数据库和信息网络。研制开发农业智能化专家系统。利用3S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建立健全准确、快捷的农业资源、环境、产量、灾害等动态监测、评估、预报、预警系统,促进我省数字农业、精准农业、虚拟农业的发展。

    ⑤ 高效农业综合技术

    建立主要农作物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的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加强农作物专用品种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产业化、产品标准化技术研究。在良种、良法、良田、良制高度配套、高度集成的高效农业技术体系上要有大的突破。

    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高新技术促进农业升级。综合运用现代农业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建立一批技术密集的高新农业科技园区,引导农业向集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⑥ 优良畜禽、水产品种选育及集约化养殖技术

    加强畜禽、水产新品种引进、培育、改良和快速扩繁技术研究。运用胚胎生物技术和冻精技术,加快建立高产优良核心种群,加强品种资源保护和杂交改良。建立一批标准化良种场和畜禽品种性能测定中心。

    研究解决集约化、规模化高效养殖关键技术。加强优质高产牧草的引进改良和种植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加强疫病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开展新型兽药和高效疫苗的研制,提高药效和安全性,降低残留。加速新型饲料及其加工设备研究与开发,提高饲料工业技术水平。广辟饲料来源,研究蛋白质饲料、农副产品饲料的生产及高效利用技术,研制安全、高效、无污染饲料添加剂和安全饲料产品,加强饲料与畜产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

    加强动物疫病的检疫、监测技术研究。在现代化实验室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开展畜禽疫病快速诊断试纸和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盒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特异、快速、方便的动物疫病检疫监测系统,提高疫病检出准确率。加强动物检疫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控制疫病流行,特别是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检疫监测。

    ⑦ 林木、果树、蔬菜、花卉新品种选育及配套高效种植技术

    根据工业用材、绿化用材和生态恢复用材的需要,选择造林树种。采用生物技术等育种手段加速选育一批优质、速生、抗病虫、耐干旱、耐瘠薄的新品种和无性系。研究定向、高效、集约工业用材林生产经营技术,干旱山区、瘠薄陡坡、沙荒地、盐碱地等困难立地条件造林和植被恢复技术,大力发展生态林业和公益性林业。

    经济林育种以适销对路树种为重点,加强国外优良种质资源的引进、利用,选育出一批适合我省栽培的优质、丰产、美观、耐贮运、抗性强的周年供应系列品种。

    以优质、多抗、广适、高效为目标,加强陆地和保护地蔬菜品种选育。加强适合不同季节、不同栽培方式的优异种质资源引进、利用和创新,培育一批适销对路、周年供应的名、优、特蔬菜品种。大力开展蔬菜品种的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实现蔬菜品种的杂种化。

    加强经济型、名贵型、销路广的花卉品种的引进、培育、快繁和种质创新。加强花期调控技术研究,实现定时开放。

    解决保护地栽培、反季节种植、周年供应、无公害生产等关键技术问题,研究主要经济林、蔬菜、花卉等配套优质高效栽培模式。

    ⑧ 重大农林病虫草害和农业灾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

    重点开展重大农林病虫草害灾变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筛选推广抗病虫品种,研究灾害风险预测技术和中、长期预测预报技术,提高预报可靠性。加强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集成,建立一批病虫害综合防治示范区。加强生物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研制。加强害虫抗药机理研究,通过合理施药技术,延缓害虫抗药性产生的进程。加强除草剂施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和除草剂药害补救技术研究。深化病害诊断技术和诊断试剂研究。加强植物检疫技术研究,防止检疫对象流入我省。

    提高森林保护技术水平。研究、引进、推广主要用材林、经济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和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技术,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和成灾率。

    ⑨ 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技术

    研究建立土、水、肥演变规律监测系统。调整肥料结构,增加有机肥施用量,重点研制推广缓释肥。研究旱作农业技术和作物秸杆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永续利用。研究开发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和集水技术。引进推广新型节能、多功能固定、半固定和移动喷灌、微灌、滴灌设备。针对我省主要河流中上游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山区、干旱山区水土保持的需要,引进、培育适生速生草种树种,开发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技术。

    促进贫困地区依靠科技扶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民科技和文化素质,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开发特色产品,提高贫困地区自身经济持续发展能力。

    ⑩ 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

    重视农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加强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积极争取国家区域性、专业性农业科技中心,提高我省农业科技在全国的竞争力。重点支持农业种质资源搜集、保存、鉴定、评价和创新利用工作,建立生物多样性的数据信息系统和生物资源保护及评价体系。重视主要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的收集、保存及培育扩繁。

    4.提高服务业技术含量

    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在金融、咨询、贸易、文化等服务领域的应用与推广,增强服务业的科技竞争力。

    ① 社会服务

    加快新兴服务产业技术发展。促进电子商务技术应用发展研究,远程医疗服务现代化网络技术应用发展研究,社区综合智能报警服务系统技术开发,市场信息数据库自动化管理技术研究。

    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在文化科技领域应用的技术研究。开展城乡文化市场网络建设研究,艺术事业科技、艺术教育科技研究,数字图书馆网络化技术研究,对外文化交流科技和文化产业化技术发展研究。开展素质教育发展研究,远程计算机教育网络技术应用发展研究,加快教育新产品技术开发。开展竞技水平技能测试技术研究,提高体育竞技水平训练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加快体育新产品技术开发,推动体育运动创伤防治技术方法研究,全民健身理论系统研究和运动健身新产品技术开发。开展古代文物保护技术研究,夏商之前文明探源工程研究,馆藏文物自动化管理保护技术研究,计算机、遥感、同位素、孢粉分析等在文物勘探中的应用研究。

    ② 交通运输

    开展航测遥感技术在交通测试中的应用研究,交通运输设计自动化技术研究,沥青改性技术研究,工程质量快速检测系统研究,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使用性能关键技术研究,高等级公路及路网养护技术与设备开发综合研究。

    加快公路快速客货运网络系统,道路交通信息及服务系统,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紧急事件处理和救援系统研究。

    ③ 城镇建设

    对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城市不同功能区规划设计、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发展、老城区改造、历史文化古城和文化设施保护技术进行研究。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和综合环境治理技术、住宅产业技术研究,加快城市管理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设计新理论和新方法研究,建筑质量检测设备与技术研究和旧建筑物改造技术研究。加快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布局研究和小城镇规划设计现代化技术研究。完善风景名胜区规划布局研究和规划设计现代化技术研究。

    5.推动人口、资源、环境领域的技术创新

    围绕人口科学、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领域的技术创新,解决一批关键和重大技术问题,依靠科学技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① 人口科学、医疗卫生与健康技术

    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重点,研究适合广大农村人口的节育技术,开发高水平、系列化的计划生育药具和技术,提高出生缺陷的产前筛查和诊断技术水平。

    针对严重危害我省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在关键性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基础研究等方面,集中力量攻关,力求有所突破。注重重大疫情、灾害快速救治技术研究,老年病防治及老年健康保健技术研究,中医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

    ② 中药现代化研究及产业化开发

    应用现代化提取、分离、精制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提高技术开发水平,重点进行三类特别是二类以上中药新药及新剂型的研究开发,加强中药材基地建设。

    加快中药材品种资源的收集、整理、提纯复壮和新品种选育,加强中药材质量标准化、病虫害防治和道地性系列研究,建立道地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体系。开展中药材种植基础工作的研究,同时开展中药材采收、加工及炮制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新型饮片。加强中药药理模型及实验方法、中药药效、作用机理和方剂配伍理论研究以及毒副作用研究。

    ③ 资源评价、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技术

    以提高资源的科学管理与综合利用水平为目标,以矿产、土地、水、气候、油气、煤等资源为重点,开展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分布及资源保证程度评价研究,资源动态监测、合理规划、资源市场优化配置研究和矿产资源的可供性及节约能源、降低能耗研究。加快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及远景预测研究,不可更新资源高效节约利用与替代利用技术、可更新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综合利用3S技术及卫星通讯系统建立"数字国土"系统研究。

    开展耕地资源动态平衡、合理利用与保护及中低产田改造技术研究。

    开展地下水资源勘察、合理开发与保护回补技术及节水、汲水、蓄水技术研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开展水资源保护和饮用水水质洁净处理技术研究,城市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资源化技术研究。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河南段水资源利用及生态环境影响,小浪底工程建设对河南水资源开发利用及生态系统影响开展研究,加快沿黄与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库调蓄开发技术和山区水电资源综合开发技术研究。

    开展先进采矿技术研究和重要金属矿产选冶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加强贵金属(金与铂族)超痕量测试技术、深部矿和隐优矿技术、资源枯竭矿山后备资源找矿技术研究,加快铝、铁、金、钼(钨)等大宗矿产中低品位矿石的经济利用研究,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及深加工利用技术研究。

    ④ 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技术研究

    开展生态环境系统演变、系统良性循环调控技术研究,大系统生态工程技术建设研究,生态工业、农业建设研究,促进生态工业、农业的示范推广,研究建立生态系统质量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开展对高浓度工业有机废水综合治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矿业开发区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并对燃煤污染脱硫、脱氮、除尘技术,噪声污染防治技术,工业固体废弃物大批量综合利用及高附加值产品制造技术,天然矿物污水处理技术,流域水质污染综合防治,轻工、冶金、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开展研究。加快工业成套环境污染防治设备开发。

    加快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遗迹和自然遗迹保护技术,环境气象监测技术,不同生态环境系统病虫害监测及防治技术,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技术的研究。开展污染处理设施运行监控监视系统研究和环境管理技术研究。

    ⑤ 自然灾害防御

    开展短期气候预测技术和中尺度灾害天气监测观测技术,地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发生规律与减灾防灾技术研究。开展各种自然灾害内在联系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⑥ 社会公共安全与劳动安全保障体系

    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应用开发为重点,加强社会安全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开发信息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刑事侦破技术、证件防伪技术、社会公共安全信息化管理技术。

    以防范城市和工业重大事故为重点,研究开发对火灾、爆炸、化学品泄露、煤矿瓦斯爆炸与涌水等多种事故的风险分析和安全评价技术及应急技术。研究开发提高建筑物和工业设施安全性能的关键技术。

    6.加强战略性基础研究和科普工作

    ① 战略性基础研究

    紧紧围绕全省发展战略需求,针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自身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基础学科的研究、多学科综合性研究和决策研究。支持跟踪国际科学前沿,推进学科建设。优先支持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关键性促进作用的有应用前景的基础性研究,促进学科自身发展的重大基础性研究。鼓励科学家进行探索性研究。

    ② 科学技术普及

    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重点组织实施"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科普和科技下乡活动,着力提高广大产业工人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能力,提高广大青少年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领导干部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并进行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能力。鼓励全社会兴办与科普有关的公益性事业,重点发展一批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大型企业和高新技术园区为依托的科普宣传基地,鼓励科普创作,开展科普理论研究。

    (二)重点工程

    根据我省"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需要,并结合现有科技、经济基础和潜在优势,确定"十五"期间重点抓好八项重大科技工程,力争取得重大突破,为实现省政府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1.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

    粮食、肉类、奶类、果品深加工新型食品,陈化粮制燃料乙醇、小麦淀粉制味精等工业用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等。

    2.优质、专用农作物及优良畜禽新品种开发科技工程

    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专用、优质新品种,奶牛、肉牛等畜禽优良新品种等。

    3.能源深加工及新能源科技工程

    煤炭气化、液化关键技术,煤、石油深加工技术,锂离子电池、新型镍氢电池等。

    4.中药现代化科技工程

    中药新药、新剂型,中药材种植、加工新技术等。

    5.生物工程新药及新型试剂开发科技工程

    基因工程药物、诊断试剂,生化新药,基因疫苗等。

    6.新型通讯及显示设备开发科技工程

    程控交换及接入设备,网络产品,新型移动通讯设备,PDP和新型LED关键技术等。

    7.纳米技术应用科技工程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应用纳米技术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等。

    8.绿色农业科技工程

    土壤有害物质生物修复技术和灌溉水污染处理技术,无公害作物及食品开发,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研究等。

    四、支撑措施

    (一)构建社会化创新体系

    1.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大中型骨干企业和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要建立技术中心或技术开发机构,鼓励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企业直接面向市场和具备完成技术创新全过程能力的优势,积极开展符合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需要的技术创新活动;政府科技计划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和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项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也要向有条件的企业倾斜;为民营科技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

    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促进科技力量进入主战场

    加快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制步伐,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转制,可转为科技型企业、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也可以转为企业性的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步骤地进行精简和优化组合,大多数要实行企业化转制,主要提供公共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的科研机构,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

    3.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科技经济结合

    要在深化科研机构改革的进程中,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把一批综合能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发展成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实现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的集成。加强创业中心建设,抓好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面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在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之间牵线搭桥,促进成果转化;更好地发挥技术市场、咨询机构、专利代理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

    4.扩大对外科技合作,利用外部科技力量

    针对我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加强同省外、国外的合作,构筑、提升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平台。鼓励国外、省外知名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或国际性、区域性组织在我省建立研究中心和分支机构等;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吸引高层次留学人才和国外优秀人才为我省服务。充分利用外部科技力量弥补我省创新资源的不足。

    5.建设科技发展基地,发挥引导辐射作用

    根据我省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需要,集中有限资源,优化局部环境,建设各类科技发展基地。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加快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高新农业试验示范园区、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高科研技术装备水平,为工程化、产业化提供发挥引导辐射作用的环境能力。加快科技自身条件建设,提高科技竞争力。

    (二)优化创新环境

    优化创新环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标志。

    1.优化政策环境

    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省计委、省科委关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开发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关问题的报告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的通知》、《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的通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对科技进步工作组织领导的通知》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政策。同时,随着形势发展,探索研究新的科技扶持政策,包括投入政策、创新政策、成果转化、科技培训及科技人才政策等,优化创新政策环境。

    2.加强科技法制建设,规范创新行为

    在不断完善地方现有科技法规的基础上,"十五"期间,要争取尽快制定和实施《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河南省技术创新条例》和《河南省科技投入条例》等,逐步形成我省比较完善的科技法规体系。加大现有国家和省科技法律、法规的贯彻和执法检查力度,努力将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创新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健康发展。

    3.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认真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专利法》、《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切实加强执法监督和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三)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

    资金投入是科技创新的要素,要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增加科技投入,以推进"十五"科技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完成。

    1.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

    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引导,推动企业产生技术创新的压力和动力,变被动创新为主动创新,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进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到"十五"末,企业的R&D经费投入要达到全社会R&D经费投入的50%以上。

    2.引导鼓励金融部门增加科技投入

    技术创新活动,特别是产业化环节,需要金融部门加大投入力度。要通过财政资金的优化使用,引导、鼓励金融投资,充分发挥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金融部门在科技投入中的重要作用。

    3.扩大社会融资

    社会融资潜力巨大。要注重运用发行债券、建立基金、特别是上市融资等金融工具,进一步支持有一定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即将建立的创业板市场降低入市门槛这一优势,促进创新型企业的发展。

    4.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建立风险投资新机制,规范风险投资行为规则;出台优惠政策设立引导资金,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创建风险投资基金;吸引省外、国外风险投资机构来我省建办事处或选择投资项目;充分利用即将建立的创业板市场促进风险投资事业发展。发挥风险投资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新兴企业的成长和新兴产业的形成。依靠金融资本和上市融资,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规模化发展。

    5.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

    政府投入是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支撑手段。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力度。

    省级科技三项经费和科学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十五"期间每年都要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省级科技基本建设投资占本级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要在落实2%基础上,从2001年起每年增长1.5个百分点,主要用于科研基础条件的建设。

    (四)扩大创新人才队伍

    要充分重视人才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建立、稳定和扩大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一是全方位吸引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重点吸引学科带头人和院士、博士、留学归国人员等高层次人才来豫工作、为豫服务;采取各种合作方式,引进更多人才,支持为我省经济和科技发展服务的各类创新人才发挥专业专长。二是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稳定人才队伍。要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创新环境,加大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力度,积极支持青年学术骨干申请、主持重大科技项目,为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三是加强对创新人才的再培养。要重视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实践锻炼,通过实施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有重点地选拔若干个我省优势学科领域中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学者,给予高强度支持,为其能够占领本领域科学前沿创造条件。

    (五)充分发挥政府科技计划的引导作用

    省级科技计划现阶段主要支持应用开发研究和产业化,同时也支持必要的应用基础研究和其它基础工作。政府科技计划的作用主要是引导扶持和宏观调控。

    面对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新形势、新任务,为更好地发挥政府科技计划的作用,对省科技计划体系进行改革。其着力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突出重点,加强集成,强化导向作用;二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透明度;三是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四是更加注重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注重产学研结合,注重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

    政府科技计划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的计划管理模式,形成有利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环境;建立健全竞争、监督和制约机制,实现计划决策、管理和评价的相对独立;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发挥科技决策咨询作用;实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推行课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