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科技厅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基本情况和2011年工作安排
省科技厅2010年及“十一五”工作基本情况和2011年工作安排
|
2011-04-13
|
办公室
|
一、2010年及“十一五”科技工作基本情况
2010年,省科技厅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豫、人才强省战略,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全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大会精神和《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不少领域新取得了重大突破。洛阳市成为首批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安阳、南阳高新区获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这是国家自1992年以来时隔18年后开展的首批国家高新区升级工作。此次获得批复的13个省级高新区,中部省份有3家,我省就占2家,使我省国家高新区在数量上达到4家,上升到中西部第一位,全国第五位。南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科技部批准建设,成为我省第二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10年,我省专利申请、授权量分别达到25149件、16539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8.4%和44.7%。获得专利金奖1项,专利优秀奖5项。2010年度我省共荣获国家科技奖22项,其中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全国共3项),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5项。做的工作主要有: (一)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2010年实施18项重大科技专项,总投入财政科技经费1.69亿元,拉动企业研发投入14.14亿元。许继集团、平高集团实施的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2010年中标国家重点工程20亿元,专项实施以来已中标合同金额共达66.3亿元,创利税13.6亿元,在世界最高电压等级和最长输送距离的首条100万伏晋东南-荆门交流和首条80万伏向家坝-上海直流等输电工程中成功应用。风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实施的风力发电成套装备重大科技专项,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开发出2.0兆瓦风电整机和1.5-3兆瓦电机、风叶、轴承等主要部件,有望形成百亿规模的新兴产业群。2.0兆瓦风电整机已在内蒙通辽风场顺利实现并网发电,取得销售收入6亿多元。中铁隧道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实施的盾构成套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重大科技专项,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中标北京、郑州、重庆等地铁工程,合同金额15亿元。南阳防爆集团实施的核电厂用系列核级电动机关键技术研究重大科技专项,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形成了核级电动机的产业化生产能力。该集团在重大科技专项的推动下,成为国内同行业惟一同时具有核岛内、外系列核级电机设计制造许可证的企业。洛阳普莱柯实施猪主要疫病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新型疫苗开发重大科技专项,研制的“猪圆环病毒疫苗”是国内惟一获得国家新兽药注册证书的猪圆环病毒疫苗。中信重工实施的低热值褐煤提质新技术与装备重大科技专项,国内首条褐煤提质生产线已成功投产,将神华原料褐煤吨热值提高了83%,达到了国家型煤的标准要求,有望在总量占全国煤炭总储量十分之一强的劣质资源的利用上实现重大突破。 (二)推进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经过深入的调研,代省政府起草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实施意见》和《河南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管理办法》,并经省政府审议通过实施。根据《意见》和《办法》的精神,已首批确定了郑州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洛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为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南阳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等10个产业集聚区为创新型产业集聚区试点,予以重点培育支持。安阳、南阳高新区成功升级国家级高新区,将有力推进豫北、豫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力支持了中原经济区建设。郑州国家高新区和洛阳国家高新区进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2010年,全省4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高新区实现工业增加值875亿元,同比增长30.5%。稳步推进科研生产试验基地建设,2010年完成投资2.51亿元,实现产值2.4亿元。 (三)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面向产业集聚区,新建96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发中心的建设有力地带动了企业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能力的提升。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金丹乳酸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目前我省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6家,数量居中西部地区前列。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3个。河南理工大学的瓦斯地质与瓦斯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河南农业大学的粮食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获准建设,为实现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突破奠定坚实基础。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显著提升我省基础研究的实力,2010年承担实施了4项国家973前期研究专项,近40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经费1.2亿元,均创历史新高。新启动实施了8项基础与前沿技术重大项目。我省学者在国际学术权威杂志《自然》上发表了食管癌易感基因研究的论文,标志着在此前沿领域研究进入世界先进水平。 (四)扩大科技对外开放。省政府与科技部开展了第三次省部会商工作,围绕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等方面议题进行了磋商,达成了共识,将共同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共建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计划项目的争取工作,目前矿山重型装备、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新型特种耐火材料关键技术、化学制浆造纸联产氧化铝、超级小麦新品种选育及示范、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大新药创制、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等一批项目已基本落实。实施了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与悉尼大学合作实施的亩产800公斤超级小麦新品种培育与示范重大科技专项,完善超级小麦育种基地5万亩,示范田单产达到836.4公斤。在我省企业和高校院所建立了42个院士工作站,已引进50多名院士进入院士工作站工作,大大提升了我省科技人才队伍层次和整体创新能力。开展了科技招商工作,实施了科技招商项目13项。认真开展科技援疆工作,以项目为载体,帮助对口的哈密地区争取援疆资金4240万元。 (五)以优良品种培育为突破口支撑粮食总产超千亿斤。组织实施了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郑麦366”和玉米新品种“浚单20”产业化研究与开发三个重大科技专项,培育推广河南省两大粮食作物新一代的主导品种。专项实施两年多来,“百农矮抗58”推广面积累计增加5800多万亩,增产小麦约30亿公斤,连续两年成为河南省及黄淮南部麦区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和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成功实现了小麦主导品种新一轮的更新换代。2010年“郑麦366”百亩超高产攻关田单产创造了688.7公斤的优质强筋小麦新纪录,“郑麦366”已成为我省小麦的第二大主导品种。2010年玉米新品种“浚单20”全国种植面积已达4000万亩,累计已推广1.32亿亩,有望成为继“郑单958”之后又一个可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10年鹤壁市万亩连片小麦平均亩产695.4公斤,创全国同面积小麦高产历史纪录。良种培育的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不但为我省粮食大面积开展高产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而且为我省粮食总产连续创历史新高,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7个县(市)被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市),获批的试点县(市)数量和资助金额均居全国前列,新确定了8个省级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 (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00亿元,同比增长24.8%。以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及新药和新材料等产业为重点,实施“优质钢精炼用透气元件及其机构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等31个转型升级“双千”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项目总投资27.95亿元,达产后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120亿元,新增税收9.4亿元,利润15.2亿元。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工作。新培育128家高新技术企业,31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居中部第一位。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争取国家创新资源的支持,2010年共有166个项目获得国家创新基金的支持,资助金额1.14亿元,首次实现超亿元,是我省获得国家创新基金立项数量和资助金额最多的一年。新培育南阳光电等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新乡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等2家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新增2家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2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七)推动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的落实。探索建立上下联动建设自主创新体系的机制,按照突出特色、重在联动的原则,首批选择以高新技术产业、农业和资源为主导产业的新乡、周口、平顶山、开封、洛阳等5个省辖市作为试点,开展了市厅会商工作,通过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实施等手段支持会商市开展科技创新。2010年会商市新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经费数都占总数的1/4以上,周口市首次承担了4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探索产学研结合打造新兴产业集群的新机制。新组建了盾构、耐火材料、生物医药、中药现代化、小麦、花卉、轨道交通等7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省内外相关110家企业、45所高校和65个科研院所围绕整个产业的关键技术开展战略性的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提升相关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已开发出风电装备、盾构整机和多种主要零部件,有望在3至5年内打造出百亿规模的新兴产业。不断繁荣技术市场,全年成交额24亿元。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和企业研发活动减免所得税等促进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预计2010年可减免税收30亿元,将有力引导企业大幅度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开展了《河南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草案)》的编制工作,目前《条例(草案)》已通过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和省人大常委会一审。 (八)建设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新培育8名中原学者,40个科技创新团队,26名科技创新杰出人才,25名科技创新杰出青年。目前,全省“中原学者”数量达到了16名,全省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达到107个,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和杰出青年达到624名。抓好科技特派员工作实施,目前省市县三级共派出科技特派员2900余人,科技特派员进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形成利益共同体327个,产生经济效益近10亿元。新认定了科技特派员茶产业创业链等10个产业链为省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将工作重心从解决单项技术难题向提升区域特色产业核心竞争力转移。 (九)加强民生科技工作。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工程,重点开发节能降耗、节电节煤、节材节水新技术、矿产资源综合回收与高效利用新技术,大力开发污染物减排与治理新技术及设备等20项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能减排技术20项,新培育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企业40家。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十城万盏”和“金太阳”科技示范工程,获得国家补助资金1.6亿元,居全国第一位。2010年已示范推广节能汽车700多辆,半导体照明灯具2.2万盏,建立13个光伏发电集中应用示范区。培育建立新乡、南阳和驻马店3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其中新乡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已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济源、嵩县进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行列。加强科普工作,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举办了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携手共建创新河南”为主题的第十届“科技活动周”。开展了农村科技带头人培养、农村科技中介组织经纪人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星火科技12396”农村远程培训等活动。全年共组织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近1000余次,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510余期(次),发放培训教材4.1万余册(份),培训农民6.2万人次,培训受益农民37.2万人次。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建设、青少年机器人大赛等科普活动。我厅被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单位。组织开展了企业创新方法试点工作,18人获得全国首批创新方法工程师资格。 (十)大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实施。14个省辖市制定出台了《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或《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意见》,许昌市、平顶山市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河南大学等30家企事业单位被确定为全国第四批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培育了首批6个知识产权优势产业集聚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等10家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和郑州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等10个知识产权优势区域。组织开展产业集聚区工业企业知识产权专项行动,重点消除产业集聚区工业企业“零专利”现象,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在18个产业集聚区700多家企业中,有专利企业的比重由原来的38%上升至90%。加强了知识产权的宣传和培训。组织开展了“知识产权宣传周”、“专利周”等活动,正式启动了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选拔推荐工作,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为省级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举办知识产权培训100多场,培训人员2万人次。启动产业集聚区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作,确定了5家单位作为2010年度专利专题数据库建设试点单位。开展专利技术实施和产业化工作,洛阳市成为全国第二个“国家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基地”。2010年,全省知识产权系统开展执法维权专项行动48次,检查商品1.58万多件,调处专利侵权纠纷110多件。 2010年各项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为胜利完成“十一五”确定的目标任务划上了圆满句号。 “十一五”期间,省科技厅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厅干部职工在厅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强化基础、注重运作,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新主体逐步发展壮大。“十一五”末,全省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1013家,是“十五”末的4.78倍。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0个,是“十五”末的6.6倍,建在企业的占90%。建在企业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居全国前列。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75家,是“十五”末的3.13倍。新增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历史性突破。培育国家和省级创新型企业156家,高新技术企业517家,使我省国家级创新型企业数量跃居中西部地区前列。许继、中信重工、华兰生物等一批骨干企业,省农科院、郑州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校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同行业先进行列。通过“中原学者”计划实施新增两院院士2人,在豫两院院士达到17人。二是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9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在国家科技奖励总数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我省获奖数量和质量五年中4次创造历史新高。2009年,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万件大关。2010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是“十五”末的2.8倍和4.4倍。五年间,年专利申请量分别跨过了1万件、2万件大关。三是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突出。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解决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推动了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客车、超硬材料、耐火材料等产业的改造升级,引领了特高压输变电装备、锂离子电池、硅—光伏、生物疫苗、风力发电装备、电动汽车、盾构等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装备在西电东送、高速铁路、载人航天、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国家重点工程中应用。农业科技创新为我省粮食产量连续7年创历史新高提供了有力支撑,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玉米新品种“郑单958”位居我国小麦、玉米推广面积第一位,创造了小麦、夏玉米万亩连片一年两熟平均亩产1548.6公斤的黄淮海平原单产记录。 二、2011年工作安排 (一)总体要求 贯彻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人大十一届四次会议和全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四个重在”,深入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南。以落实《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C2020年)》为主线,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为抓手,以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和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快建设创新平台,丰富发展创新载体,推进重点领域创新,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构建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中原经济区,为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具体目标 起草制订《关于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修改完善并出台《河南省“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抓好现有的20项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力争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选择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新实施重大科技专项10项以上。新培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50个以上。新培育50家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新建50个以上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我省牵头的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培育4—5名“中原学者“。新建40个院士工作站和3-5个国际联合实验室。新培育2-3家省级高新区,5家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3-5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达到18%左右。全年专利申请量力争达到2万件,专利授权量力争达到1.5万件。 (三)工作重点 1.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开发煤制乙二醇、焦炉煤气制乙炔等关键技术,改造提升煤化工产业;开发应用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新技术和450KA以上电解槽,促进电解铝企业节电降耗,开发高精度铝板带箔,车辆用高端铝材等,改造提升电解铝产业;推广应用钢铁超快冷新技术,开发超高强度钢、冷轧取向硅钢等优质钢,改造提升钢铁产业。实施兆瓦级风力发电成套装备、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关键技术、轨道交通关键技术与装备、低热值褐煤提质新技术、联苯乙酸透皮贴片、海洋石油钻机、名优花卉新品种及产业化技术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以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带动形成和壮大一批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 2. 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构建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集聚区建设,以战略先导产业和战略支撑产业的骨干企业为重点,新建一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企业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以此为依托与省内外、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开展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通过政策措施和各类科技资源集成支持,新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壮大发展,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以重点领域的优势企业为核心,联合相关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新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风电”、“轨道交通”、“花卉”、“生物医药”等联盟的发展,完善运行机制,争取以我省为盟主组建“矿山装备”、“电解铝高效节能”、“小麦”等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收抵扣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开展相关科技政策的宣讲培训,引导推动广大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3. 加快科技对外开放,充实我省科技创新资源。重点实施好与德国西门子合作的轨道交通关键技术、与清华大学等合作的兆瓦级风力发电装备、与中科院合作的煤制乙二醇、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合作的亩产800公斤超级小麦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打造先导产业。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及中直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争取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河南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专项联合基金,提高我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以我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为依托,吸引省外创新力量参与,共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来我省建立研发机构。组织实施好部省会商项目。加强市厅科技会商工作,对已开展试点的省辖市继续抓好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及试点工作的指导,加强企业研发中心及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推动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选择已具备条件的若干省辖市继续推动市厅科技会商工作试点。建设好洛阳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4. 实施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工程,大力发展科技园区和创新基地。抓好一批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集成各类科技计划、科技政策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及其骨干企业,提高创新型产业集聚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引导更多产业集聚区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以安阳、南阳两个省级高新区升格为国家高新区为契机,推动高新区实施“二次创业”, 指导郑州、洛阳高新区按照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方案做好实施工作,指导安阳、南阳高新区按照国家级高新区标准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积极推荐新乡、平顶山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围绕产业集聚区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力度,加快培育发展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指导有关地市、产业集聚区组建综合和专业孵化器,择优推荐申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支持产业基地走集聚、集群、集约、集成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逐步打造、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以省定产业集聚区为主要依托,加快省级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工作,同时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速度快的省级基地申报国家级基地。积极探索推进科研基地建设的新模式。 5. 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科技支撑工程,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科技支撑。抓好“小麦新品种矮抗58、郑麦366”、“玉米新品种浚单20”、 “杂交小麦关键制种技术”、“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等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小麦新品种矮抗58、郑麦366推广面积达到3500万亩和1000万亩,加快小麦、玉米和水稻新品种的产业化和换代升级;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 “十二五”项目,加强百亩超高产攻关田、万亩核心区、百万亩示范区和千万亩辐射区的建设,力争在提高大田高产攻关、集成耕作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和防灾减灾技术上取得新突破。新建4-5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探索引导企业为主体建设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机制,实行评优淘汰制。组织开展科技进步考核工作,推动科技富民强县和科技示范乡镇、村(试点)工作实施。 6.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及新药、电子信息等产业为重点,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做好对高新技术企业政策辅导,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尽早享受国家相关优惠政策。实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 、“十城万盏”和“金太阳”科技示范工程,推动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等高新技术产业化。以省产业集聚区为主要依托,加快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逐步打造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链,重点支持基础条件好、发展速度快的省级基地升级为国家级基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新建立8个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重点抓好11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配合省人大、省法制办做好《促进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审议出台和《河南省科技进步条例》修订调研工作。 7. 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建设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加大科技领军人才培育力度,使旨在培养院士后备人才的“中原学者”达到20人;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培养计划,使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省级科技创新团队达到140个;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基地建设,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骨干人才和青年创新人才,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在我省企业和高校院所新建40家“院士工作站”,借助省内外两院院士引领带动我省创新团队的建立和壮大。 8. 推动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加强生物医药领域的技术创新,培育建设新乡、焦作等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加强新型疫苗、诊断试剂、创新药物和新型医疗器械的研发和推广。组织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工程,重点研发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水污染治理、建筑节能等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和推广应用,新培育30家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加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充分发挥实验区内各类社会资源的集成作用,通过开展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科技项目推动产业链条延伸,着力推进保护资源和生态、改善人居环境、公共安全建设等科技成果的规模化应用。加强科普工作。组织举办“科技活动周”,实施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项目,加大科技下乡活动力度,加强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民科技培训,全年培训40万人次。 9. 实施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力。实施知识产权和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除“零专利”专项行动,新培育1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5个知识产权优势区域,在全省选择10个产业集聚区进行知识产权专项辅导,选择2个产业集聚区开展支柱产业专利预警分析研究,为5个产业集聚区建成具有产业特色的专利专题数据库。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培训工作,建设1个国家级培训基地,培养20名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200名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和2000名知识产权实用人才。以打击侵犯专利权、查处假冒专利为重点内容,以产品制造集中地、商品集散地、侵犯知识产权案件高发地为重点地区,加大执法力度,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专项行动20次,曝光一批违法违规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