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动力和支撑
发布日期:2014-11-10 14:03 来源: 阅读次数:
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动力和支撑——在2005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姚聚川(2005年2月1日) |
发布时间:2005-02-10 |
同志们:
省政协九届三次会议和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刚刚结束,我们就召开这次全省科技工作会议,目的是回顾总结2004年的工作,研究部署2005年的工作,动员和组织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七届八次全会、省委工作会议、全省科技大会,以及刚刚闭幕的“两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贡献力量。
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贾连朝副省长专门听取省科技厅工作汇报,对我省2004年科技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尤其是取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请省科技厅转达他对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慰问和感谢。贾省长强调,2005年科技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巩固发展去年的良好形势,围绕进一步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突出重点,抓好落实,努力实现科技事业的新跨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更大贡献。
刚才,孟顺同志传达了省委徐光春书记元月8日就“郑麦9023”等荣获国家科技奖励做出的重要批示;树山同志就《关于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实施意见》、《科技富民工程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做了说明;贾跃同志就《关于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意见》做了说明。根据会议安排和贾连朝副省长的指示要求,下面讲几点意见。
一、2004年全省科技工作回顾
2004年是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进程中迈出重要步伐的一年,也是科技工作与时俱进、再创辉煌的一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各地、各部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省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全省科技大会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不断加强科技进步与创新,科技进步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
2004年5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确立了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会后,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中原崛起的意见》,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出台了加强省辖市党政领导科技进步责任目标考核、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政策文件,洛阳、新乡、商丘、开封、濮阳、南阳等市召开了科技大会,出台了一批加速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政策措施,重奖了一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进一步优化了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环境,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科技成果和专利大量涌现。全年共获得省级奖励的科技成果350项,获国家级奖励的科技成果12项,获奖数量和质量均创近年来的新高。全省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6318件和3318件,同比分别增长20.1%和12.1%,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部分获奖成果受到了徐光春书记的肯定和表扬。如:“优质强筋早熟多抗高产广适性小麦新品种郑麦9023”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建国以来,我省获得的第二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也是2004年全国种植业唯一的一等奖。“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试纸探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是自设立该奖项以来我省获得的第一个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植物蛋白合成丝及其制造方法”荣获中国专利金奖,这是国内荣获的第一项非职务发明专利金奖。“强化烧结法氧化铝生产工艺”获得中国专利金奖,这也是自设立该奖项以来我省获得的第二个职务发明专利金奖。“SARS基因快速检测诊断试剂”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这也是开展SARS防治科技攻关以来我省获得的第一个防治SARS的新药证书。“甲磺酸加替沙星胶囊”获得国家一类新药证书,这是自1985年《国家药品管理法》实施以来,我省首次获得的国家化学药品注册一类新药证书。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末,全省拥有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200个,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4.95万人,同比分别增长21%和4.4%。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37.61亿元,同比增长10.0%。新购置大型科研仪器设备25台(套),新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4个,新建成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机构,填补了我省无实验动物检测机构的空白。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了44%,比2003年提高了一个百分点。
(二)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了支撑。
组织实施了8项重大科技专项,“十五”以来共投入省级科技专项经费1.65亿元,吸引社会融资16.5亿元,新增产值112.61亿元,实现利税14.16亿元,出口创汇3.80亿元。
“两大基地”建设方面,“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将研究的最新技术成果组装配套,初步形成了产前、产中、产后相配套的产业化体系,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24.5亿元。“小麦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和“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解决了小麦高蛋白食品的酥脆化技术和现代发酵火腿加工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发出戊聚糖、发酵肉等20多个新产品。“燃料乙醇关键技术研究”,研制的用于燃料乙醇生产的新型吸附剂和吸附器,技术居国内领先地位,采用该技术生产的变性燃料乙醇产品,符合国家车用乙醇汽油标准,为车用乙醇汽油在全省的推广使用奠定了基础。
“六大支柱产业”改造升级方面,“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加快了制造业改造升级的步伐,郑州宇通公司开发出了国内第一个全三维设计的电子样车,全面提升了整车设计水平,提高了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能力。通过该项技术的应用,宇通公司生产效率提高了30%,平均交货周期缩短了25%,库存周转率提高了14.7%。“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工程”,研制的“红花氯化钠注射液”和“筋伤止痛贴”获得国家新药临床批件,通过建立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园,辐射带动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全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已达200多万亩。
(三)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围绕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46项,项目总投资21.73亿元,其中省安排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贴息资金5080万元,吸引银行贷款16.10亿元,承担项目的企业新增销售收入90.12亿元,实现利税18.32亿元。全省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3家、高新技术产品444种,我省已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200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800亿元,同比增长28.0%;工业增加值突破700亿元,同比增长29.6%,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9.6%。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快速发展。11个高新区年技工贸总收入达825亿元,同比增长30%;实现工业增加值245亿元,同比增长28%。耐火材料、超硬材料产业基地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洛阳火炬创新创业园被科技部批准为中西部唯一的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河南省大学科技园通过了科技部、教育部验收。
(四)稳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迈出了新步伐。
科研机构改革取得新突破。首批27个应用开发类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在清产核资、资产评估等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改制方案,15个科研机构的改制方案已被国企改革办公室批准实施。省商业科学研究所已组建为省商业科学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并正式挂牌运营,实现了我省省属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积极推动社会公益及农业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经过深入调研,研究提出了社会公益及农业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的实施意见。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达到19.1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例达到51.2%。企业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109项,占获奖总数的31.1%。省定百户重点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6家。全省民营科技企业达到9136家,年技工贸总收入达1138亿元,出口创汇13.4亿美元,总收入超亿元的企业已达136家,综合实力居全国第八位。
科技中介机构快速发展。新组建了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全省各类技术贸易机构达到2600多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0.32亿元,同比增长5.5%。生产力促进中心达54家。科技型企业孵化器达到16家,在孵企业数达到1800多家,全年技工贸总收入实现74.23亿元,同比增长27.8%。科技咨询机构达2000多家,从业人员达3万多人。
(五)加大科技对外开放力度,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持续活跃。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举办了河南省-白俄罗斯双边科技合作委员会第一届例会、第二届超级小麦遗传育种国际研讨会等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科技部批复我省在吉尔吉斯共和国建立中国河南农(牧)业科技示范园,这是全国第一家以省(市)名义在国外建立的科技合作园区。与美国蒙特利尔大学、加拿大农业部小麦改良中心等1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联合组建了河南省超级小麦遗传育种国际合作研究试验站,实现了我省与国外共建科研机构的新突破。
技术合作取得新进展。我省与俄罗斯合作的“等离子燃煤点火技术研究”工业实验点火成功,可大幅度降低火电行业的燃油点火费用,减少环境污染,对我国电力行业的结构调整将起到较大促进作用。我省与德国合作的“西北华中联网背靠背直流工程控制保护技术研究”,研制出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保护技术。与新西兰合作的“红梨引进繁育研究”,繁育出了“中国-新西兰红梨”新品种,已在河南、甘肃、山西等地推广7000多亩。
区域科技合作取得新成效。启动实施科技招商工作,通过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对接,共签约科技招商项目12.9亿元。组团参加了北京科博会、深圳高交会和杨凌农高会等,共引进和转让技术130多项,签约合同金额20多亿元。
(六)加强县(市)科技工作,加速了科技成果的普及和推广。
围绕科技服务“三农”和发展县域经济,组织实施了一批县(市)科技工作引导项目,解决了优质食用菌精深加工等一批区域特色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灵宝、封丘、长葛、清丰、开封等5个县(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科技工作试点县(市)。新争取并启动实施了“科技富民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开展全省市、县科技进步考核工作,郑州、焦作、许昌、济源市和桐柏县等37个县(市、区)被科技部批准为科技进步先进单位,巩义和偃师市被批准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
面向基层和农村,建设了河南科技成果网。目前,各省辖市二级平台已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孟州市的行政村已经实现了科技成果网村村通,科技部召开现场会向全国推广了我省的经验。建立了1个国家级小麦聚集产业科技服务体系,苹果、粮食加工、柳编加工3个省级聚集产业科技服务体系,鄢陵大葱协会等32个农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组织实施了180多项“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传播先进适用技术。实施百万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各类星火技术人才60多万人次。以“科技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为主题,组织开展了第四届科技活动周,共举办大型科普活动120多项,发放科普资料380多万份。建立了5个省级科普示范点,开通了河南省科普网,普及了科学知识,传播了科学思想,弘扬了科学精神,倡导了科学方法。
在各项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的同时,科技管理部门的自身建设也得到了加强。省科技厅、郑州市科技局、驻马店市科技局等在所在地的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中,得分名列前茅。省科技厅被授予“纳税人满意的优质服务单位”。济源市科技局等被新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郑州市金水区、灵宝市、濮阳市华龙区、临颖县科技局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各地、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是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献、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科技厅,向一贯关心支持科技事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地方和行业的同志们,以及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地看到过去的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科技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科技储备,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较少。二是科技投入和高层次科技人才不足,科技基础条件落后,科技资源配置还不尽合理。三是基层科技工作薄弱,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明显。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5年全省科技工作安排
2005年全省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省委七届八次全会、省委工作会议、全省科技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加速科技进步与创新,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和县市科技工作;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技工作发展的预期目标是: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达到45%。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新取得国家和省级奖励的科技成果350项;新申请专利7000件,获授权专利3000件。
为完成上述目标,2005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
我省是个农业大省,“三农”问题不仅决定着我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而且事关农民增收和社会大局稳定。徐光春书记在省委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谈不上全省乃至全国的小康;今后在工作中要做到“四个更加重视”,首先要更加重视“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科技,希望在科技,潜力在科技。因此,必须把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全部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加强主要农作物良种和畜禽新品种的选育,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重点抓好优质专用小麦、饲料玉米、优质棉花、高蛋白大豆、“双低”油菜等优势农作物良种的选育和推广,进一步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快畜牧业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改良,加强快速扩繁和规模化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提高优质畜产品的比重。实施“小麦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新产品开发”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工程,加强小麦、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抓好农产品保鲜、储藏、运输、包装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为“两大基地”建设提供品种和加工技术支持。
要为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供有效支撑。组织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重点围绕小麦、夏玉米一体化丰产节本增效、一体化丰产简化节本高效栽培、节水抗灾培肥地力一体化栽培、吨半粮优化栽培、农田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等技术开展专题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重大技术突破,并加强示范和推广,建立1万亩小麦、5000亩玉米核心区,使其产量增长15%左右。
要加速现代技术向农业的扩散和应用。抓好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在应用农业新技术方面的示范作用,推进植物组织培养、动物胚胎移植、畜禽基因工程疫苗、转基因抗虫棉等高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用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设施农业、标准化农业和生态农业。
(二)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目前,我省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工业产品附加值不高,效益水平较低,工业生产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目前,我省原材料和能源工业比重占到60.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4个百分点。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打破工业化进程的瓶颈制约,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围绕壮大支柱产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大力发展能源深加工及新能源科技产业,加快高效、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我省能源转化和原材料深加工的水平。组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在制造业领域,加快先进设计、制造技术的应用,推动大型骨干企业逐步实现制造过程的精密化、柔性化和集成化,提高我省装备工业的数字化水平和成套能力。充分发挥洛阳的科技优势,加快洛阳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重点抓好“镁合金变形加工及焊接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液晶显示器超薄玻璃基板成套设备研究开发”等一批示范项目,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使洛阳制造业企业的先进装备率明显提高。
选择优势领域,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围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继续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引导社会资金向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流动,使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实施软件科技专项,加快软件产业发展步伐。
促进产业集聚,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要积极引导高新区实施“一区多园”战略,建设大学科技园,加快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有特色产品支撑、龙头企业带动的主导产业群体。加强对高新区的动态管理,促进高新区快速发展,力争使高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25%,国家级高新区的发展速度居全国先进行列。对那些发展速度缓慢,连续两年排序为最后两位的省级高新区,要给予黄牌警告。
(三)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县(市)和社会发展科技工作。
长期以来,由于科技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对于县(市)和社会发展领域的支持有限,影响了科技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而且也制约了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十五”以来,科技部先后召开了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和县(市)科技工作的专题会议。我们要认真落实科技部的部署要求,逐步加大对县(市)科技工作和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
加强县(市)科技工作,提高科技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要促进省级各类科技计划向县(市)延伸,加大对县(市)科技工作的引导、扶持和投入力度。启动县(市)科技试点示范工作,围绕一县一业,实施“一把手科技工程”,引导和支持县(市)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事关县域经济发展全局的重点科技示范项目,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强化上下联动,在积极申报和争取国家科技试点县(市)的同时,各地也要选择一定数量的县(市)给予必要的扶持。实施“科技富民工程”,启动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扶持发展区域优势产业、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科技产业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五项科技行动。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实施“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加速先进适用技术的扩散和推广。设立专项经费,加强县(市)科技基础设施、科技管理部门自身能力和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建设科技网络村村通工程。
加强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工作,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围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组织开展医药、人口控制与健康、住宅建设、旅游和减灾防灾等技术攻关。以实施“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综合示范”项目为重点,加强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工程”等为突破口,带动创新药物研制、重大疾病防治、以及生物医药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力争在中药新药、生物技术新型疫苗、试剂和药物的研制开发上有所突破。实施“艾病防治科技行动”,科学、规范、系统地开展艾滋病防治研究,搭建开放式的艾滋病防治研究平台,提升防治艾滋病的能力和水平,有效降低艾滋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四)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当前,我省科技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性和机制性的矛盾和问题,不利于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不利于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让一切科技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科技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
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对经认定的企业研究开发机构,给予享受省级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支持省百户重点企业建设国家级、省部共建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到2008年力争使每户企业至少建立一个研发机构。实施“专利100行动计划”,逐步使2-3家百户重点企业每年的专利申请量达到100件以上,20家百户重点企业年专利申请量达到20件以上。支持产学研紧密结合,对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申报的科技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必须由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承担。积极扶持、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培育形成一批高成长性企业;支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加快发展速度,力争使全省民营科技企业年技工贸总收入同比增长17%,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50家。
推进科研机构改革。已实行企业化转制的开发类科研机构,要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实施方案的报批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公益及农业类科研机构分类改革。各类科研机构都要加快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逐步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以建立共享机制为核心,以资源系统整合与建设为主线,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和国内外科技资源,搭建具有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重点抓好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研究实验基地共享平台、自然种质资源共享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科学数据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公共平台等六大平台建设。
深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要改进宏观调控手段,加强科技统计和政策规划引导,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体系,将研究重点集中到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上来;依据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原则,完善科技开发性计划,减少重复和浪费。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引导,调整科技创新目标,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它社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性机制。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要建立健全绩效优先、鼓励创新、竞争向上、协同发展、创新增值的资源分配机制和评价机制,尽快改变科技资源平均分配、科技产出自我循环的状况,使科技资源真正向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率高的创新团队倾斜。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要面向市场,实行公开招标,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占科技攻关项目经费的比例要逐步达到70%以上。开放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加快建设科技资源共用协作网,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共用。
(五)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
扩大科技对外开放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我省要在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占据主动,就必须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加快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要围绕我省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重点引进急需的关键技术,缩小我省在相关领域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要着眼于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高起点引进国外技术,尤其要注重专利、专有技术、软件及配套技术的引进。要引导大中型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引、创新,逐步掌握核心技术,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重点实施好“系列有机功能纤维材料研制与开发”等一批技术合作项目,加大合作研究的力度,力争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对于关键技术已取得突破进展的“等离子燃煤点火技术研究”、“栾川钼矿白钨回收技术研究”、“半固态铝合金加工工艺研究”、“新西兰红梨繁育及示范研究”等项目,要进一步加大产业化推广应用的力度。
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要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举办国际科技展览、邀请外国专家讲学咨询、开展合作研究、合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等形式,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要重点加强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与国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邀请欧盟企业家代表团、美国加州高技术企业代表团来豫与我省有关企业进行洽谈对接,组织我省高新技术企业赴白俄罗斯等国开展科技合作项目发布及洽谈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抓好在吉尔吉斯共和国建立中国河南农(牧)业科技示范园的工作,促进我省农作物育种、栽培、农业机械及矿业开采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和产品的输出。
加大科技招商力度。举办中国郑州先进适用技术交易会,组团参加北京科博会、杨凌农高会等,选择一批重点科技招商项目面向海内外招商,帮助我省企业引进一批关键技术、设备、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经验。
(六)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经济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必须依靠人才。我省高素质科技人才严重不足,要实现中原崛起,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省战略,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
加强科技人才培养。要制定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规划,采取切实措施,促进高层次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充分发挥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的作用,依托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培养一批科技带头人、科研骨干和创新人才团队。组织开展院士中原行活动和院士学术报告会,为我省科技人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搭建平台。
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发挥省院士办的作用,加强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的统筹规划与协调,重点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紧缺的科技人才,尤其是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大项目建设急需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充分发挥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园等各种园区在吸引人才方面的作用,吸引国内外高素质科技人才来我省参与科研开发或创业。要坚持引人与引智相结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柔性人才流动政策,鼓励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通过兼职等多种形式为我省科技进步服务。
积极探索建立科技人才激励机制。研究制定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投资、分配的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支持科技人员带头转化科技成果、领办或创办科技型企业,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三、求真务实,把科技工作落到实处
2005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完成“十五”计划目标最关键的一年,科技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正在步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日趋密切,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日益加快,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日益增强,科技进步与创新能力已成为解决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提升区域经济竞争能力的关键。目前许多兄弟省市都在采取行动,加快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天津市决定从2005年开始,每年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资金2亿元,到2010年累计达到11亿元,争创天津科技新优势;湖北倾全省之力,打造“光谷”,欲凭借其雄厚的科技实力,领跑中部诸省;安徽提出要建设合肥科技城;陕西要打造关中高科技产业带,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一轮经济竞争态势正在形成。
近年来,我省经济加快增长,经济总量突破8000亿元大关,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经济发展已跃上新的战略起点。我省要继续保持积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就必须改变过去经济增长以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加快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切实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经济社会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科技进步的推动和支撑。我省科技发展相对落后,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我省科技综合实力,不仅与北京、上海等先进地区有较大差距,而且也远远落后于山东、陕西等周边地区。我省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科技工作必须要有一个新的和更大的发展。
总之,新的形势咄咄逼人,新的机遇稍纵即逝。面对新的挑战,如果我们不能有所作为,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和被动的地位。我们必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态度,认真做好当前的各项科技工作。
(一)加强重大战略问题研究,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和预见性。
要围绕全省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研究,制定并完成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为科技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前瞻性、战略性的指导性意见。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社会,认真调查掌握我省的科技创新资源,研究提出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要认真研究加强县(市)科技工作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等重大问题,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县(市)科技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意见》,适时召开全省县(市)科技工作会议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会议,进行安排部署,为做好县(市)科技工作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二)进一步凝炼和突出科技工作的重点,提高科技工作的集成度和显示度。
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重点突破、全面带动的原则,进一步凝炼科技工作的重点。2005年,要突出抓好县(市)科技进步、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国家和省重大专项实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等重点工作。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要围绕这些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集成各类科技资源进行重点支持;要对重点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加强督促检查,狠抓落实,务求取得实效。
(三)强化协调联动,形成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合力。
要加强与地方和行业的联动,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实施,省、市、县三级都要共同支持,项目承担单位和所在地政府要配套支持,形成合力。涉及结构调整的重大科技项目,要与有关产业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抓好落实。要积极争取与人大、组织、财政等部门的协调和联合,配合人大开展科技进步法和科技进步条例等科技法规的执法检查,联合组织部门抓好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责任目标考核,积极争取财政部门依法加大对科技的投入,争取金融部门加大对科技企业的支持力度。
(四)改进作风,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真正把科技管理职能转到为科技创新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上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到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上来;办好各类行政服务大厅,加强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努力建设服务型机关。要进一步改进作风,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推进政务公开,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规范;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加强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从严治政,维护党的纪律,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进一步树立科技管理部门的良好形象。
同志们,科技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技管理部门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使命。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在此,我代表省科技厅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和良好的祝愿。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幸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