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自主创新的基本情况和有关建议
发布日期:2014-11-10 14:06 来源: 阅读次数:
全省自主创新的基本情况和有关建议
|
发布时间:2007-09-05
|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实施科教兴豫和人才强省战略,不断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十分重视。省委、省政府于2004年、2006年分别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中原崛起的意见》、《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等政策文件,颁布了《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今后一段时期全省科技创新工作的战略思路。去年召开的省八次党代会将实施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河南列为新一届省委的中心工作之一,并要“浓墨重彩地写在中原崛起的旗帜上”。今年,省政府首次评选了我省科技界最高奖——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对两位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了重奖,进一步在全省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我省与科技部建立了省部工作会商制度,在共同推进河南省农业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方面共同实施重大科技行动,建设创新型河南。 二是创新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社会研究开发费用达到79.84亿元,同比增长43.57%;全省财政科技支出18.84亿元,同比增长36.03%。全省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450家,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7.72万人。省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532家,其中国家级33家;重点实验室38个,其中省部共建实验室3个。长期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15人,其中两人是我省推荐产生的;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两院”院士100多人。全省共建设了2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和13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5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126个省级科技示范乡(镇)。我省与世界上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2003年以来新建中外合资合作科研机构5个。 三是创新成果大量涌现。2006年,我省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万件大关,专利申请量达11538件,增长28.5%,授权量超5000件,增长39.9%。有1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奖励,获奖数量和质量创历史新高。洛玻集团的“超薄浮法玻璃成套技术与关键设备在电子玻璃工业化生产中的开发应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在工业领域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郑麦9023优质专用小麦、超薄浮法玻璃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鸡传染性病毒快速检测试纸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四是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2006年,新选育农作物新品种90个,数量居全国前列。“郑麦9023”和玉米新品种“郑单958”均已连续三年位居我国当前小麦、玉米推广面积第一位。我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其中玉米良种覆盖率达100%,小麦良种覆盖率在98%以上。小麦品种已从过去的8-10年更换一代提升到4-5年更换一代,小麦良种对小麦生产的科技贡献率达40%以上,位居全国首位。去年,我省粮食总产量突破千亿斤大关,今年在遭遇了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夏粮总产、单产仍然连续四年创历史新高,这其中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我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236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13.8亿元,我省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总量在中部六省居于首位,在全国的位次由2004年的第12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0位。2006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13817家,技工贸总收入2887亿元,连续三年全国排名第七位,在中部六省排名第一。 二、主要问题 (一)科技投入不足。我省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0.64%,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6%左右,在中部六省名列最后。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31%,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7%左右,在中部六省名列第三位。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一是企业研发投入少,创新活动少,科技产出少,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省企业研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仅为0.5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中排第五位。全省大中型企业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企业建有科技机构,约三分之一的企业开展有科技活动,这两个指标在中部六省都排名第五位。2005年,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为9.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个百分点,在中部六省排名第五。全省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的仅占30%左右,98%的工业企业至今还是零专利。二是科技创新资源较为稀缺。除了科技投入不足外,科技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能力和凝聚力强的团队缺乏。长期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仅有15名,大部分在中央驻豫单位,本省推荐产生的仅有2名。我省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5人,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0%。三是创新的有效机制特别是产学研之间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我省高校的科技产出大部分是论文、研究报告,面向生产一线的科技成果较少;全省自然科学类科研机构的技术收入中来自企业的仅占25%。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我省高新技术产业总量仅相当于广东省的20%左右,江苏省的23%左右,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相当于广东省的18%,江苏省的16%。主要原因有: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环境尚未形成。一些地方热衷于上见效快的传统能源、原材料和初级加工项目,在招商引资中引进多是被淘汰的低技术含量、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有的部门片面强调部门利益和传统做法,使国家、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不能落实。二是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我省风险投资发展较慢,全省仅有风险投资机构7家,注册风险资本4.6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贷款担保机制尚未健全,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融资较为困难。三是土地瓶颈制约日益突出。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龙头的高新区普遍存在着由于土地资源不足影响项目进区的现象。 三、有关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对自主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强有力的领导是搞好自主创新的关键。建议将科技进步的有关指标列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使科技工作真正由部门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 (二)进一步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目前,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关键是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和科技项目实施的投入不足。去年,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豫发〔2006〕10号)明确规定,“‘十一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财政科学技术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2006年,省级财政科技支出4.57亿元,占省级预算支出的比例为1.84%,低于“十五”期间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平均值0.08个百分点。省政府颁布的《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到201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国家是2.0%)。按照在工业化阶段,政府投入在研发投入中的比重一般为30%-50%测算,到2010年,全省财政科技投入要达到90亿元-150亿元之间。2006年,全省财政投入仅为18.84亿元,缺口十分大。目前,全国各省市对科技工作十分重视,加大对科技投入力度。2006年,全国有14个省市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超过50%,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东等中部及周边省份财政科技投入比上年增长一倍以上。建议按照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以更好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形成多元化、社会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要进一步加强对科技资源的统一管理。每年,我省对科技投入的总量本来就不足,而且分散在各有关部门,由科技行政主管部分管理的经费仅占70%左右,各自为战,力量分散,导致重复配置,使用效益低。建议将科技经费统一在科技部门的管理之下,统筹使用,形成合力,最大发挥其使用效益。 (四)进一步加强科技立法的工作。良好的法律环境是开展自主创新活动的保障。建议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尽快修订《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进一步明确科技执法的主体,扩大科技执法的权限,增加刚性规定,提高可操作性。同时在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风险投资、科技人员权益保护、信息网络管理、中介服务组织等方面通过修订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和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