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技系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全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四个重在”的要求,团结奋进,扎实工作,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主要工作和成效有:
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国家科技奖励、领军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建设、创新能力等都取得新突破。今年我省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4项。浚县农科所程相文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玉米新品种“浚单20”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共9项),创造了县级科研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记录。去年我省新增3名两院院士。其中两名中原学者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大学和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联合组建的棉花生物学和依托河南天冠集团组建的车用生物燃料技术两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批准,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总量达到7家,使我省在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上实现了零的历史性突破。国家发改委批准建立了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国家级工程实验室(其中省部共建10家)。全省新建549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省级100家。目前全省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1851家。2011年,全省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3万件,达34076件,较上年增长35.5%,专利授权量19259件,同比增长16.4%。体现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大幅增长。全年发明专利申请量8833件,同比增长46.7%。2011年,全省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预计达到2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9.97%,占GDP的比重为0.93%。
二、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取得新成效。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重的原则,启动实施了煤制乙二醇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铝冶炼综合节能与短流程连铸连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大容量锂离子动力电池全自动生产线研发、清洁镀金新材料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等18项重大科技专项,财政投入科技资金1.11亿元,引导企业研发投入11.78亿元,带动项目总投入50.45亿元,新增产值355.97亿元。许继承担的省重大科技专项“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项目,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兆瓦风力发电机组并通过GL认证,整体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在国家电力风光储输示范工程中成功应用。目前已实现订货300多台,合同金额近30亿元。中信重机研制开发的世界最大、技术最先进的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建成投产使用,标志着我国大型自由锻件的锻造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三门峡恒生科技研发有限公司承担实施的省重大科技专项 “丙二腈合金清洁镀金技术”项目,成功解决了国际电镀业多年来存在的氰污染世界难题,已建成了年产50吨生产线,在“神舟”飞船系列、“嫦娥一号”及国内310家电镀金企业成功应用,推动电镀金行业逐步实现清洁无害化安全生产。河南省科技学院实施的小麦新品种“百农矮抗58”、河南农科院实施的“郑麦366”和浚县农科所实施的玉米新品种“浚单20”产业化研究与开发三个重大科技专项,培育推广河南省两大粮食作物新一代的主导品种。“百农矮抗58”种植面积再创新高,达3500多万亩,万亩高产示范基地平均亩产量达到 694.54 公斤,明显高于往年。“百农矮抗58”已成为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成功实现了小麦主导品种新一轮的更新换代。玉米新品种“浚单20”成为继我省“郑单958”之后的全国种植面积第二大品种,得到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评价,并亲自命名为“永优”。
三、科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加强与科技部的会商,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主题,争取得到科技部全方位的支持。新谋划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和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全年共争取国家科技资金21.89亿元,实现成倍增长。其中,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0个课题,中央财政支持总额6.7068亿元;争取科技部资金12.98亿元;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亿元。积极搭建技术对接和成果转化平台,成功举办了河南省技术转移洽谈会。共征集技术成果项目5209项,征集技术难题项目4235项。对接成功的项目1135项,成交总金额385.02亿元。新建了74个院士工作站(已建总数116个),新引进50多名院士进入院士工作站工作,新建了12家国际联合实验室。积极推进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合作,在中部六省首个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设立了“人才培养联合基金”,未来五年共同安排1.5亿元,专项支持我省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开展基础研究工作。
四、高新技术产业取得新发展。《河南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经省人大常委会21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布实施。组织实施30个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省财政投入6000万元,总投资20.55亿元,年新增销售收入120亿元。大力实施“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金太阳”等科技示范工程,已推广应用半导体照明灯具2.1万盏,年节约用电1576万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546辆,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60多兆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新乡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上升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新培育南阳汽车零部件等8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基地。2011年科技部对国家高新区的综合评价,郑州高新区综合发展水平跃升至第17名。郑州高新区的国家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和洛阳高新区的轴承产业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获科技部批准。2011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61家、省创新型(试点)企业92家。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1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300亿元,同比增长21%。积极支持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2011年我省又有11家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占全省新上市企业数量的85%,融资金额约77亿元。截止目前,全省95家上市企业中,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5家,基本占据全省上市企业的半壁江山。
五、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发展迈出新步伐。实施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工程,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了7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省创新型产业集聚区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集聚集约发展。新形成了郑州高新区产业集聚区的动漫创意、开封汴西产业集聚区的汽车及零部件、周口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的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郑州高新区动漫创意产业集群被评为全国十大动漫创意产业基地。新培育1家国家级和9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和省级各13家),目前大多数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内都已规划布局了科技企业孵化器。指导安阳、南阳高新区按照国家级高新区标准进一步加快园区建设,积极推荐新乡、平顶山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启动省级高新区布局工作,在产业集聚区新建7家省级高新区。
六、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根据卢书记指示和郭省长主持召开的省长办公会精神,在调研基础上,起草并向省政府上报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河南省科学院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新建了耐火材料等4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了政策宣讲活动和集中督查活动,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和企业研发投入减免所得税等促进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2011年企业税收优惠30多亿元用于研发投入。积极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推进专利权质押融资工作,与交通银行郑州分行签署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合作框架协议,争取到了50亿元的专利质押贷款授信额度。
七、各地科技创新日趋活跃。各地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结合各自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工作。郑州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2011年高新技术工业增加值859.8亿元,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强,同比增长29.2%,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排第7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洛阳市建立产学研合作活动日制度,举办了新材料、装备制造、中科院科技成果推介、新孟津产学研合作等专题专场产学研对接活动。新乡市认真落实国家、省支持创新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已累计为企业减免税收2.7亿元。南阳市全面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开工建设2万吨纤维乙醇项目,与中国农大等高校合作建立农作物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信阳市围绕促进发展抓服务,建立了与集聚区“直通车”制度,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促进集聚区创新能力建设和发展。济源市建立厅市工作会商机制,扎实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成功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11年全省14个省辖市、65个县(市、区)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焦作、濮阳、开封等11个省辖市、巩义市、兰考县等59个县(市区)进入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行列。安阳市科技局、平顶山市科技局、许昌市科技局等被评为全省科技系统先进集体。
八、其他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以优良品种培育为突破口,提升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科技支撑能力,实施的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创全国同面积小麦高产历史纪录。良种培育的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不但为我省粮食大面积开展高产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而且为我省粮食总产连续创历史新高,进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出台了《河南省科技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深入实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新增选4名中原学者(总数22名),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杰出青年50名(总数674名)。新培育了两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和一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实现了我省省属单位培养“973”项目科学家的新突破。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节能环保等新型战略性产业为重点,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工程,新培育节能减排企业30家,组织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蒸压粉煤灰多孔砌块及成套设备研制”等先进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培育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企业为第五批知识产权优势培育企业,洛阳市先进制造业集聚区、荥阳市等8个区域为第五批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区域。开展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组织举办了以“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建设创新型河南”为主题的第十一届科技活动周,实施了“科普及适用技术传播工程”计划项目,开展了经常性的送科技下乡活动。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在推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同时,积极主动做好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对接工作。我们就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国家支持的科技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多次到科技部进行了沟通汇报。我省提出的有关科技创新的意见已全部吸纳到国务院正式出台的《指导意见》中。
回顾一年的工作,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一是坚持围绕大局,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整合各类资源,坚决贯彻落实始终。2011年,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主线,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卢展工书记调研科技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作风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中共河南省科技厅党组关于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的实施意见》及《河南省“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和规划,将科技工作重心转移到《指导意见》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上来,自觉服从和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局,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推进全省科技创新,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二是坚持“四个重在”,持续提升科技发展的思路和做法。2011年中,根据工作需要,省委对厅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新的厅领导班子新成立后,在继续原有行之有效的做法基础上,持续推进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研发平台和基地的建设、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等重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继续保持了全省科技事业发展比较好的趋势、比较好的态势、比较好的气势。三是坚持践行“关键在做”,不断创新科技发展的新举措。针对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加强战略谋划和调研,从调研取得一手情况入手,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积极付诸实施。2011年,分别由厅领导带队,组织精干队伍,开展了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科技与金融结合、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专题调研活动,谋划了科技对外开放、科技金融结合等新的发展举措及相关的项目、平台,形成了锲而不舍、持续推动的工作局面。四是坚持以领导方式转变为引领,着力促进服务科技第一生产力水平。深入开展了“创新争优”和“规范程序、完善制度”等活动,扎实推进 “两转两提”、“九论十八谈”、“新十八谈”学习交流和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干部队伍和党风廉政建设,积极争取机构编制,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努力建设高素质、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圆满完成厅属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在全厅上下牢固树立了服务的意识,营造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新局面。省科技厅被省政府评为2010-2011年度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优秀单位,已连续10年保持殊荣,树立了务实高效、风清气正的新形象,赢得了省委、省政府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虽然2011年科技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一些长期困扰科技事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未得到解决:科技投入不足。金融对科技的支持不够,风险投资发展缓慢,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对外开放度不够。科技对外开放的渠道和形式还比较单一,承接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的运用 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市场机制发育比较欠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未真正建立,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研究活动更多地注重学术成果,缺乏市场价值的实现。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严重缺乏。长期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数量少。拔尖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还比较少。国家激励科技创新政策的落实还不到位。
2012年工作安排
2012年是全省上下认真学习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奋力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一年。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战略目标,对科技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机遇。我们根据《指导意见》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调研,凝心聚力谋划2012年工作。
一、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中央一号文件、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三化”协调发展为主线,以培育科技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加强科技发展的战略谋划,加强科技创新与创新基地、平台、人才建设的统筹推进,坚持扩大开放与创新机制并重,自主研发与引进转化并举,把握机遇、持续求进、务实发展、积极作为,以解决当前制约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为重点,着力提升科技研发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科技创新运用能力和科技人才集聚能力,增强科技创新对“三化”协调发展的驱动力,为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主要目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明显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上升。新启动实施22项重大科技专项,新培育5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30家节能减排科技示范企业,新建50个省级企业研发中心,争创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建立5个国际联合实验室和20个院士工作站,全省中原学者达到25人。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达到18%左右,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达到20%左右。选育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50个以上,建设好一批百亩高产攻关田、千亩高产样板田和万亩高产示范区。全省年专利申请量达到3万件,年专利授权量达到2万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和申请国外专利数量明显增加。
二、重点工作
(一)扩大科技对外合作,集聚创新资源。
一是加强与科技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及中直其他科研机构等国内创新力量的战略性合作。认真落实河南省与科技部第四次会商签署的《发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共同推进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协议书和相关的议定书,突出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核心,以重大科技工作和创新体制机制为重点,支持河南建设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基地,集成国家和省内外的经济、科技及政策资源,共同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局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建立知识产权工作合作会商机制,共同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专项行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共同推动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园建设。实施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河南省人民政府“人才培养”专项联合基金,提高我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加强与北京的科技合作。二是配合做好2012年第七届国际投资经贸洽谈会科技成果发布会及成果落实。三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继续扩大与美国、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实施一批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新建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引进一批高端技术成果和人才。加强与世界500强的深度技术合作,推动国内外大型企业在我省设立研发中心。四是加强技术转移转化基地建设。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强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聚区、企业孵化器等建设,为承接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提供良好的产业化基地。探索设立省市两级技术引进、成果转化服务平台,用于支持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
(二)强化国家、省、市联动,打造研发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围绕《指导意见》和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对省辖市的发展定位,完善市厅科技会商工作机制,通过省市联动、绩效考核、问效问责等机制措施,指导各省辖市加强并健全科技管理机构、增加科技投入,促进会商任务的落实。加强国家、省、市联动,争取国家资源,在研发中心建设、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专项、高新区建设、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统筹资源,共同打造研发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一是积极支持郑州、洛阳加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共同谋划打造郑州研发设计科技园区和洛阳科技城,着力把郑州、洛阳打造为全国重要的产业创新中心。二是省市联动建设一批高新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基地。支持郑州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打造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支持洛阳建设高端装备、高温非金属材料和钛、钼、铜、铝新型合金材料产业基地;支持安阳建设高端数字装备产业基地;支持南阳建设生物质能产业基地;支持新乡建设国家新型电池及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锂电谷);支持许昌建设电气谷和新型电力装备产业基地;支持平顶山建设芳纶等新型纤维产业基地;支持商丘建设制冷、碳纤维产业基地。三是加强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建设。指导支持新乡、平顶山等有条件的省级高新区争创国家高新区,力争在省级产业集聚区中新建3-5家省级高新区。
(三)加强关键技术创新和突破,推动重点领域和产业科技创新。
按照“长短结合”的原则,选准主攻方向,着力推动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把解决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瓶颈摆在突出的位置,力争攻克一批产业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拉长产业链条,带动煤化工、钢铁、铝、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技术创新,增强竞争力。二是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示范应用工程项目,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培育新型电池及其关键材料、高端装备、碳纤维等产业集群,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谋划生物、现代煤化工、铝产业发展。三是围绕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加强农业产业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全链条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支持和引导产学研结合,建立农业产业集群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为集群发展提供全链条技术支撑。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推进许昌花卉苗木产业集群、南阳能源作物产业集群的发展。四是以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重大民生问题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推动资源高效利用、节能减排和低碳发展、保障公共安全和改善人居环境等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加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河南)基地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加强科普工作,办好科技活动周,让更多科技成果惠及民生。
(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一是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围绕产业集聚区建设,以高成长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先导产业的骨干企业为重点,加强规划和统筹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加强创新型企业的培育,继续认定一批具有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的创新型企业。二是引导产业集聚区走集群创新的道路。以省级以上高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创新型产业集聚区为重点,集成各类科技计划、科技政策和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产业集聚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加强服务于集群创新的公共技术服务、科技企业孵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创业投融资等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产业集聚区工业企业消除“零专利”专项行动,力争到年底参加专项行动的产业集聚区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除零专利。三是发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牵头作用,按产业链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引导、扶持和培育超硬材料、耐火材料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积极支持探索设立各种新型的研发组织。四是加强科技与金融战略合作。积极探索设立科技投融资平台,建立健全科技与金融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吸引金融机构、创投机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积极会同省金融办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的培育辅导工作,帮助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尽快上市融资。五是强化政府科技经费对产学研合作研究的引导作用。逐步改革政府科技资金对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研活动的支持方式,对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承担企业技术创新,并得到企业经费支持的研究项目优先支持,引导广大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五)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新型农业化发展。
一是以中原农村农业信息港、农村农业信息资源库、农村信息服务与农业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等建设为载体,探索符合河南实际的农村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二是围绕“百千万”建设工程,推进粮食科技创新。抓好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新品种选育,建设全国小麦、玉米育种创新基地,加速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主要粮食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一次。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集成示范粮食生产新技术、新品种,探索新的耕作技术和生产模式,促进小麦、玉米、水稻籼改粳等良种良法配套,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小麦玉米平均亩产提高20—40公斤。设置粮食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实施粮食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集中示范、推广粮食生产技术。
(六)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一是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发展。二是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真做好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培训,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享受国家政策优惠。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工作,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推进中小科技型企业健康持续发展。三是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以省级以上高新区和创新型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积极会同产业集聚区共同规划明确主导产业,通过设立专业园区等手段,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特色基地,引导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四是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发展的环境。认真贯彻落实《河南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条例》,把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落到实处。
(七)加快高层次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提升科技人才集聚能力。
一是贯彻落实《河南省科技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创新有效支持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二是依托重点学科、科研基地、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培育一批以两院院士、“中原学者”为主的科技领军人才、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和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骨干队伍。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和杰出青年达到720人,科技创新团队达到200个。三是加强国外、省外科技人才引进。加强重点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平台建设,吸引聚集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在我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新建一批 “院士工作站”,借助省内外两院院士引领带动我省创新团队的建立和壮大。
(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应用和保护。
一是进一步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和政策体系,加强各级知识产权局机构建设。二是扎实推进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新培育10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 5个知识产权优势区域。推动建设省专利信息中心,新建3个重点产业专利专题数据库,探索性开展重点产业和企业发展专利分析及知识产权预警。三是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工程,组织开展20次打击侵犯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改善专利执法条件,提升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健全全省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工作体系。
三、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十大科技工程
(一)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全年共实施74项重大科技专项。完成34项重大科技专项。2012年新启动实施22项重大科技专项。一是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目标,实施“新型超晶格稀土正极材料研发” 、“千吨级晶体六氟磷酸锂研发及产业化”、“T700高端碳纤维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化”、“兆瓦级风电机组主轴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连续萃取重相乳酸生产高品质乳酸钠新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二是实施 “沥青路面冷态循环利用技术及配套设备研究” 、“非道路型大功率柴油机研制”、“玉米机械化收获过程关键装备研发”等重大科技专项,带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实施 “超高产玉米新品种选育”、“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四是实施生物技术、节能环保、公共安全等一批民生科技重大专项,促进民生科技产业发展。
(二)实施十大科技工程。
通过强化科技工作的统筹和科技资源的整合, 对我省境内各类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实施的十大类科技项目,达到一定的产业化规模和必要的条件,全部列入相应的科技工程,通过资源整合和省市县的联动予以支持和指导,加快提高我省的科技创新能力,扩大科技对外开放,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及应用。
1. 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全省自主创新体系为目标,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贯彻落实有关激励企业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有效集成我省各类科技计划,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的支持力度,重点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企业研发中心,引导更多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以重点领域的优势企业为核心,联合相关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升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2. 科技开放合作工程。以运用国内外科技成果在我省实现产业化、提升我省运用国内外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促进我省发展和科技进步为目标,实施科技开放合作工程。支持我省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与省外、国外知名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合作研发及成果转化。通过工程实施,促进科技扩大对外开放合作,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提升我省各类创新主体和载体的创新能力。对列入工程实施的项目,以奖代补、后补助的方式择优支持。特别重要的项目,经评审可以列为省重大科技专项或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3. 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整合省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和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工程,重点支持我省进入中试以后的科技成果的转化,支持重点高新技术成果在企业的产业化,推动科技成果在中小企业的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介平台建设,提高我省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我省自主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列入工程实施的项目,择优列入省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中小企业创新专项和成果转化专项支持。特别重要的项目,经评审可以列为省重大科技专项。
4. 产学研合作推进工程。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校企合作,开展重点领域产业技术应用研究与开发或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产学研合作推进工程以高校、科研院所为实施主体,工程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承担的企业研发课题,并以企业为投入主体、以企业产业化为目的的研发项目。
5. 创新孵化平台推进工程。通过创新孵化平台推进工程,推进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的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科技孵化器、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各类创新孵化平台建设,提升产业集聚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科技创新带动能力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能力,引导产业集聚区加速科技创步伐新走创新驱动道路。
6. 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实施创新人才培育工程,加快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育。整合各类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按照《河南省科技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制定工程实施方案,创新有效支持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通过工程实施每年新培育5名以上中原学者、50名以上科技创新杰出人才和杰出青年。
7. 粮食丰产科技支撑工程。结合河南省“百千万”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以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河南课题、现代种业科技工程、良田培育科技工程、粮食科技特派员工程等为重点,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高标准的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和全国小麦、玉米育种创新基地,集成推广示范一批良种良法配套的粮食种植技术体系,集成推广示范一批粮田地力培育提升的技术体系,探索建立多元化粮食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粮食科技特派员队伍。
8. 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以建设好省级信息平台和基层信息站点为重点,建设全省统一的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农村基层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推进农村信息网络兼容共用,为农村、农业、农民和涉农企业提供全方位信息服务。探索推进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新模式,以信息化带动农村发展,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9. 民生科技工程。加强人口健康、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城镇发展、防灾减灾等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提升科技创新服务民生的能力。加快研制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并实现产业化,培育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节能减排科技示范工程,推广节能技术和绿色建筑,建设宜居生态环境。加强对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整治的科技支撑。建立灾害预报预警体系,提高防范灾害能力。
10. 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程。加大知识产权优势培育工作力度,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知识产权优势区域(含产业集聚区)。实施知识产权优势提升计划和知识产权产业攀登计划,制定河南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示范县市、优势产业认定办法,探索开展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示范县市和知识产权优势产业认定工作。开展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产业集聚区支柱产业专利分析预警工作。搭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建立知识产权联盟,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托管工作,促进专利产业化。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科技部门要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局,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决贯彻落实始终。将科技工作重心转移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上来,自觉服从和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局,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推进全省科技创新,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要坚持以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四个重在”的实践要领,持续提升科技发展的思路和做法,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方法,践行“关键在做”的务实作风,强化大局意识,强化统筹协调,注重科学运作,集中精力和时间加强科技发展战略问题的研究和重点工作的落实,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执行力。
(二)加大科技投入。各级政府和科技部门要认真贯彻《科学技术进步法》,确保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的法定要求,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同时,广开渠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特别是企业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三)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做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抵扣所得税应税额等鼓励支持自主创新政策的宣传、辅导和贯彻工作。各级政府和科技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家鼓励支持自主创新的各种政策,坚决杜绝政策的棚架。对涉及落实国家鼓励支持自主创新政策的高新企业认定等工作,省科技厅将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向省委省政府和各省辖市通报,督促政策的贯彻落实。各级科技部门要认真宣传、辅导企业运用好国家鼓励支持自主创新的各种政策,加强企业自主创新,加快企业发展步伐。开展《河南省科技进步条例》修订的调研工作
(四)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宣传工作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科技宣传和舆论引导中的重要作用,及时准确反映科技界的呼声和要求,不断提高科技新闻的传播能力和引导能力,在全社会营造重视、支持和加强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
(五)加强自身建设。全省各级科技部门要深入开展“两转两提”,争创文明单位和政风行风优秀单位,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推动政务公开。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加强干部培训和轮岗交流,打造高素质、复合型的科技管理队伍。要大力加强调查研究,习近平同志最近指出,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要学习领会,切实加强调查研究。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惩防并举,预防为主的方针,着力加强源头治理,深入开展“规范秩序 完善制度”专题活动和制度廉政性评估工作,切实加强廉政风险防控规范权力运行机制建设,加大对科技经费管理的监管力度,增强防腐拒变的能力。坚持将日常思想教育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加强服务协调、督查、文字材料、财务、机要保密、档案管理、后勤保障、国防科技动员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