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4年全省科技工作,研究部署2015年工作,动员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为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力量。下面,我代表省科技厅作工作报告。
一、2014年全省科技工作回顾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之年。科技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突显。去年总书记、总理主持会议研究科技工作就达15次之多,中央在科技体制改革、创新投入方式改革等方面力度都是空前的。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要求我省打好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等“四张牌”。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既充分肯定了我省大力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的做法,也为新形势下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到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视察工作,高度赞扬了中棉所扎根河南、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充分肯定了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国家粮食安全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农业部、科技部在全国农业和科技系统开展了向中棉所学习活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省委九届八次全会通过的《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明确把 “构建现代创新体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写入这一纲领性文件。省委议事会重点研究了科技创新工作,省政府常务会全年6次研究科技工作,省政府出台了5个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文件。郭庚茂书记多次听取科技工作汇报并作出重要指示,谢伏瞻省长将“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列为省领导 “四重点落实事项”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并逐月督查。在郭庚茂书记、谢伏瞻省长等省领导的亲自关心和直接推动下,第五次科技部与河南省科技工作会商成功举行,启动了中原城市群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省政府投入财政资金5亿多元开工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省政府大幅度提高了科技奖励标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主要领导同志的关心下,2014年成为全省科技创新工作最受重视、工作力度最大、发展环境最好的一年。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技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实施,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完成了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各项目标任务,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全省科技创新工作亮点频现,成效显著。2014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7.4%,比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高6.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0.5%,较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18.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总数达到1149家,新增数量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产业在严峻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实现了快速增长,彰显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活力。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成效显著,新增5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达到4357家。“新三板”挂牌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7家,数量居全国第五位,中西部第二位,有力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增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3家国家级研发中心。获国家科技奖励19项,其中技术发明奖达到5项,创历史新高。全年专利申请量突破6万件,授权量突破3万件。
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进一步突显。把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重大专题,加强调研和战略谋划。根据省委进一步完善提升发展思路举措的要求,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起草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提交省委议事会研究。组织起草并提请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关于创新机制全方位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出台了一批突破性政策。各地各部门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省形成了抓创新促发展的生动局面。郑州市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带队到外省市调研学习先进经验,加快推进“两器一园”等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洛阳市强力推进科技开放,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洛阳)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相继落户洛阳。许昌市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工业企业暨科技创新表彰大会,拿出1500多万元对科技创新优秀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和重奖。焦作市全方位加大科技投入,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翻了一翻,并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推进科技金融,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投入。濮阳市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组织开展了7次产学研对接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周口市启动科教兴周攻坚计划,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县市区目标考核。三门峡市、济源市加快推进技术转移,积极建设科技大市场。巩义市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国土资源厅等部门和郑州市政府、郑东新区管委会在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资金、选址、土地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开辟了绿色通道,确保了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在2014年底顺利开工。省财政厅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2014年新增专项经费2.6亿元,2015年部门预算比2014年增长24.8%。省教育厅推动科技评价改革,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意见》,对高校科技人才实行分类评价。省国税局、地税局积极落实研发加计抵扣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减免企业税收40多亿元。
(二)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河南省委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省科技厅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大力推动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积极推进财政科技专项优化整合,省科技计划体系由32项整合为基础前沿、研发与推广、技术创新、重大专项、创新体系建设等5类计划。完善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研究制定了重大科技专项管理,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过程管理、结项等规范和程序,制定了省科技计划项目信息公开管理办法。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建立了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探索以奖代补、后补助等多种方式,努力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效益。完善企业研发投入长效激励机制。制定实施了《政府引导市场主体技术创新专项资金使用办法》,突出市场导向、企业主体,重点支持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的比重达到84.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8.7个百分点。促进科技金融紧密结合。研究制定了《河南省科技金融三年行动计划》、《河南省科技金融结合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开展与中信银行和郑州银行的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开展集合贷款业务,解决轻资产、无担保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题。加大科技奖励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了评奖程序,提高了科技奖励评审质量和公信力。军民融合步伐不断加快,国防科技动员取得新成效,一批科技企业受到了省国动委的通报表彰。
(三)积极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科技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取得了新成效。重点实施调结构促转型产业技术创新等10项科技行动计划。着力培育和扩大经济增长点,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实施力度。实施项目67项,总投资90.46亿元,其中研发投入24亿元,年可新增销售收入570亿元,矩形盾构、电动客车、锂离子电池、农作物品种选育、生物医药等一批核心技术产业化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实施产学研合作专项。对高校、科研院所从企业获得的研发资金为基数,给予最高50%的以奖代补资金支持。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以项目区占全省12.3%的播种面积获得了占全省17.3%的粮食增产量,为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做出了重要贡献。加强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全年共审定通过51个新品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的国审周麦22号、周麦23号和周麦27号等超高产、稳产、广适周麦系列小麦新品种的中试与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科技惠民行动计划、节能减排科技工程和大气污染治理科技专项行动进展顺利。
(四)不断丰富和完善创新体系,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成功创建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启动了中原城市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了《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方案》,按照省政府和科技部要求边建设边运行。新培育洛阳先进制造等10家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新增加3家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总数达到7家。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行动计划。新建了“超硬材料及制品”等20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起草了智能电网、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8个方向的产业链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和产业创新体系规划。依托产业集聚区新建了12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培育11个创新型农业产业化集群。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工程。启动建设了8家省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省财政设立了1.5亿元产业集聚区科技研发服务平台以奖代补资金,对不同类型的64家科技研发服务平台进行了奖补。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行动计划。制定了《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专项方案,确定了40项孵化场地建设重点项目和25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重点项目。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行动计划。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14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96家,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30家。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行动计划。全面启动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管理工作,目前注册企业达到8700家。争取国家创新基金连续五年超亿元。成立了我省首支投向初创期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获得国家阶段参股支持5000万元。组织开展了河南省科技创业雏鹰大赛,与招商银行合作实施“千鹰展翼”活动。实施创新型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新培育“中原学者”5名、“杰出人才”29名、杰出青年21名、省创新型科技团队60个。积极引进千人计划等国内外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及其团队。2014年,我省有12人入选“万人计划”,入选人数位居中西部前列。我省有6人1团队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我省获得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资助规模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人才培养联合基金项目和资助金额再创历史新高。
(五)大力拓展科技开放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科技对外开放合作迈上新台阶。积极开展科技开放合作行动计划。实施科技开放合作工程,成功举行了省政府科技部第五次会商,一批省委、省政府关注的工作列入会商议题,实现了我省与科技部会商工作的重大突破。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局在我省布局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等重点项目。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联姻”。与天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34家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科院机构签署了技术转移战略合作协议。积极推进中科院过程所郑州分所建设,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半导体所、自动化研究所、微生物所等4个研究所在我省建立研究院或科技产业园,改变了我省没有中科院研究机构的局面。浙江大学在我省建立了浙江大学郑州技术转移中心,郑州清华启迪科技城、北大科技园等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和科技园落户我省。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与欧美、韩国等发达国家的国际科技合作,先后与美国堪萨斯州、加拿大瑞尔森大学就科技合作达成共识,不断深化与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的农业科技合作,与以色列英飞尼迪公司合作共建“中以国际合作基地”。
(六)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为科技创新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作风建设。积极开展中央巡视组、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和审计整改,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保留的审批项目流程。成功举办了科技活动周,组织实施了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开展了送科技下乡、科技扶贫等工作。在高企评审、研发费用加计抵扣、申报国家项目等方面积极加大服务力度,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充分肯定。全省科技战线在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去年省纠风办组织的“走基层、查作风、评行风”中,科技系统在全省76个政府部门和公共服务行业中名列第11位。在省纠风办组织的政风行风暗访活动中,科技厅两个重点处室在省直单位72个处室中分别获得第1名、第13名优异成绩。科学合理调整完善科技厅内设机构和职能,对厅机关正处级干部实现了轮岗交流。深入实施干部素质提升工程,规范干部年度考核和平时考核办法,推动干部业绩考核办法的落实。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抓好廉政建设,进一步提高科技计划管理效能和项目实施质量,规范省科研项目资金拨付使用,实现有效监督,推动权力运行公开和反腐倡廉建设。
以上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和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广大科技工作者拼搏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科技厅,向一贯关心支持科技事业发展的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走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科技创新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
(一)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应对新常态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经济增长提供新动力。从中央到省委省政府,都对科技创新寄予厚望,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突出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要以大众创业培育经济新动力,用万众创新撑起发展新未来。省委省政府对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科技创新工作作出明确要求和部署。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都提出要着力强化创新驱动。郭庚茂书记在省委九届八次全会上指出“构建现代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弥补传统优势减弱、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根本之策” 。谢伏瞻省长强调“新常态的发展动力源于创新,调整优化结构必须创新”、“下更大力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依靠创新驱动发展”。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上,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科技工作在全局的地位更重要、任务更艰巨、责任更重大,我们要有更加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要有更强烈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力争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要求科技创新工作必须主动作为、积极引领。新常态有三个特点,主要是增长速度变化、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化。在新常态下,消费、投资、出口、产业组织、生产要素、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经济风险、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等发生重大变化。新常态下,要求有新的增速、新的方式、新的结构、新的动力。实现这“四个新”,迫切需要加快科技创新,促进创新驱动。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目前,增速下台阶对传统产业的需求必然下降,如果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必须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创新是必由之路。实现结构优化,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李克强总理在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特别致辞强调,要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用“双引擎”助力“双中高”,中国经济就一定能够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轨道。要实现这一重要转变,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实现发展动力转化,要把发展主动力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到创新驱动上来,必须加快科技创新,带动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大力培育新的增长动力。
(三)国内外区域激烈竞争要求我省科技创新工作必须加快发展、迎头赶上。从国际上看,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两化”融合带来的智能化加快促进产业变革。全球创新竞争进一步加剧,为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强化创新战略部署,特别是围绕创新链强化整体设计,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协调,成为各国推动创新的重要趋势。从国内看,中央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激励各地掀起了加快科技创新的新一轮热潮。许多省市通过推动创新发展载体升级来构筑发展新优势,目前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武汉东湖、深圳、苏南、长株潭、天津滨海高新区等7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示范引领全域创新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北京中关村吸引国家“千人计划”人才874人,2014年举办创办科技企业1.3万家,万元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国的1/10;上海张江示范区集聚了近5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每月产出1900个有效发明专利、每年孵化毕业10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湖北举全省之力支持武汉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2013年的创新能力从全国第4位跃升至第2位,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517亿元,四年增两倍(2009年获批),2015年将过万亿,2020年将达到3万亿。目前,我省和成都、西安、广州、大连、杭州、山东半岛等地都向国务院申请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但是我们自身条件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
(四)河南自身发展阶段性特点要求科技工作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既是当前河南发展的紧迫需求,也是解决自身存在问题的根本路径。从需求导向上看,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经济发展可以划分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四个阶段。目前,我省大致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的时期,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近年来,我省聚焦实施国家三大战略规划,着力推动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六大基础建设,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税区、口岸、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等一批与国际接轨的平台建成投用,一些领域涌现出一批国内领先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创新型经营人才形成一定规模等,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物质、技术、人才等发展基础;通过紧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东联西进,贯通全球,为对外科技开放打开了通道;通过大力培育壮大城市群等,为创建中原城市群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科技创新载体提供了战略支撑。这些都是我们自身发展的优势,同时又对科技创新战略重点和布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中央正在抓紧研究“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和部署,提出要研究在一些省区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几个具有创新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区域性创新平台;研究实施一批重大创新工程,尽快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助力创业创新和产业升级。国家推出的这些政策正是我省科技创新亟需加强的薄弱环节和重大战略建设方向,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根据国家政策走向和支持重点,尽早谋划,主动对接,盯紧盯死,争取支持。从问题导向看,一是解决要素驱动力减弱,促进结构优化升级等问题需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目前,煤炭、有色、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增速在下降,新兴产业受市场竞争力不强、技术支撑不足等因素制约,经济发展新的支撑力量尚在形成之中,需要加快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二是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需要更多依靠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新的发展方式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三是解决创新驱动能力不强的问题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科技工作思路要主动创新。一是要在战略部署上实现从“小局”到“大局”的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要求我们必须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中去组织科技工作,推动科技全面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当代世界的改变主要靠创新促进。创新组织必须有一个包含科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新产品研制、新产品市场化等所有环节紧密相连的链条,才能高效地实现创新。因此科技工作必须由重点关注科研的“小局”,转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大局,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加快推进从研发管理向创新管理的拓展深化。二是在依托力量上实现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变。科技人员是创新的主力军。我们既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骨干和引领带动作用,激励人才,保护创新,促进转化;又要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面向最广大的科研人员和社会公众,不拘一格支持个人创业和“草根创新”,激发大众创业积极性,开拓万众创新的局面。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创新政策的协调推进和环境营造,更加注重科技开放合作,更加注重资源统筹和全社会的协调动员。三是在科技资源配置上要实现从“小投入”到“大投入”的转变。我们既要围绕创新链配置好财政科技资源,又要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工具,引导全社会资源向科技创新集聚,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科技创新的新格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有机融合。去年国家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我省也出台了《关于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落实这些文件精神要求科技管理模式必须进行重大转变,在科技宏观管理上政府要做到“往后退一步,往高站一层”,在科技计划管理上做到“统筹”、“分类”、“放活”、“透明”、“监管”,这对科技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总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要全面把握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主动适应新常态,切实推进观念创新和思维创新,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促进创新驱动发展。
三、2015年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谋划“十三五”的承上启下之年,是实施《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的开局之年。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的新要求,谋划好并落实好2015年科技工作意义重大。
2015年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完善提升创新发展载体,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技术转移转化、孵化培育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让中原更加出彩提供更强力的创新支撑。
做好今年的工作,要着重做到“六个结合”,一是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相结合。要在全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加强统筹,突出省委省政府关注的重点工作。二是推进政府科技管理改革与培育市场机制相结合。加快转变职能,重点抓体系、抓环境、抓激励、抓基础,同时要加快健全技术创新的市场机制,积极发挥市场作用,具体创新放手让市场决定。三是深化改革与真招实招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制定行之有效的举措,推动技术与资本、科技与金融、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极大地释放和激活全社会特别是企业的创新活力。四是提高大型骨干企业创新能力与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相结合。形成大型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动创新局面。五是提高创新能力与建设创新体系相结合。把提升创新能力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任务,把建设创新体系作为提升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主导。六是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结合。在扩大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的层次和水平。
2015年的预期目标是:全社会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0%,占生产总值比重同比提高10%。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同比增长18%。新培育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培育4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建3-5家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1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建5-1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0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0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培育10家创新型农业产业化集群。新组建10-15家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围绕以上要求和目标,要重点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完善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路举措,谋划科技事业长远发展。认真制定“一意见、一规划、两方案”,进一步完善提升创新驱动发展的思路举措。
研究制定并落实《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提出科技改革的发展方向、目标和工作重点。
编制“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加强与国家科技规划、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的衔接,凝练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重点关键领域和重大创新专题,明确 “十三五”科技发展与改革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重要政策。
争创中原城市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制定中原城市群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方案。积极争取国家层面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土地、产业等政策在豫试点,提升郑州、洛阳作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桥头堡和重要节点城市的经济地位。有关省辖市、高新区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要充分发挥创建主体作用,加强谋划研究和统筹协调,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上下形成合力积极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制定国家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方案。以郑州、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等九市为重点建设国家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各有关省辖市要围绕食品产业、都市生态农业两大产业,加强顶层设计和协同联动,积极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创新体制机制,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技术交易、品牌服务平台,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创新发展,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探索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让机构、人才、资金、项目充分活跃,激发创新活力和内生动力,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实施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省级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的意见》,优化财政科技计划布局和分类管理,强化项目过程管理,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和项目资金监管,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各省辖市要加快本级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形成上下联动的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和完善科技管理基础制度。研究制定我省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面向社会开放的具体方案。研究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和创新调查制度。探索建立研发投入纳入生产总值统计核算体系制度。
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激励制度。全面推广中关村自主创新政策,实施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大力发展技术市场,积极培育技术转移与服务示范机构,搭建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培养技术市场人才队伍,规范和提高技术市场管理水平。深化科技奖励改革,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强化科技成果评价的市场化导向。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研究制定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完善政策环境,培育和壮大科技服务业。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发展新型科技服务业态。支持郑州、洛阳新建设科技服务业试点区域。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对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评价考核。
促进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实施科技金融三年行动计划。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探索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损失补偿机制,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加强科技信贷业务。设立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积极发展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种子基金,健全孵化器金融投资功能,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发展。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市(区)工作,积极开展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科技金融创新,形成示范与带动效应。培育20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支持省辖市设立“一站式”综合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充分运用科技金融结合引导资金和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通过风险补偿、贴息贴保、建立风险资金池、设立子基金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创投机构等支持创新创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举办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创投机构对接活动,加大科技金融知识培训力度。
(三)着力推动重点领域创新,大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明确产业技术创新重点,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民生科技。
加快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实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展工程,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编制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研究从矿产、农产品等原材料资源到终端产品全链条的技术需求,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明确产业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重点,形成一批重大科技创新专题。依托联盟编制产业技术创新体系规划。
加大重大科技专项实施力度。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育种、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实施40项重大科技专项,力争突破50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改革重大科技专项实施方式,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经济社会重大需求,确立重大科技专项专题,通过公开发布指南征集项目,进一步凝练确定实施的重大科技专项。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产业技术创新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落实省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意见》,细化落实支持措施,加强督查考核,确保促进高新区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高新区所在省辖市要形成市级统筹协调机制,整合创新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在高新区集中布局,形成举市之势加快高新区发展。支持平顶山、焦作等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深入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强化粮食丰产高效技术体系的集成与大面积均衡增产,为实现粮食丰收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围绕种子科技创新,实施主要粮食作物育种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推动现代种业发展。加强国家和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培育创新型农业产业化集群,建立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逐步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民生科技工作。组织实施科技惠民计划和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建设完成省辖市远程医学分中心,完善省、市、县、乡四级联动远程医疗综合服务模式。在资源环境、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领域,研究开发和示范推广一批先进技术。加强国家和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改善民生的推动作用。
(四)着力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创新企业。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培育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快培育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
大力发展企业技术研发创新平台。推进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工程实施,制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和绩效考核办法》,通过达标认定的方法引导企业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实施大中型企业省级研发机构全覆盖工程。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等在我省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鼓励我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
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增强高企发展的后劲。加强与中原证券等金融机构合作实施“瞪羚计划”,突出对企业的创新发展和投融资服务,加快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推动上市融资快速发展。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高新区要将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鼓励各地制定奖励措施、集成创新资源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做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
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研究制定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文件。实施“科技小巨人成长行动”,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开展科技创业雏鹰大赛,支持大学生、青年科技人员创新创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工作,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统计发布制度。推进 “千鹰展翼”计划,鼓励商业银行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交易。
积极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在有条件的高新区、产业集聚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创业孵化示范园区,建成一批高校孵化基地和大学科技园。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各省辖市、高等院校要加快制定孵化器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多元化主体投资建设孵化器。加快创业苗圃建设,完善“苗圃+孵化+加速”的孵化服务链条。积极引进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机构在我省投资建设或领办孵化器。加强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考核,提高发展质量。
(五)推进开放式创新,提升吸纳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和全国创新网络,积极吸纳外部创新要素、承接技术转移。
加快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和运行。落实省政府《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方案》,高质量建设好郑州中心。推动郑州中心运行体系化、网络化,吸引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参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运行,培育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搭建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在郑东新区实现科技服务业聚集发展,打造支撑全省科技创新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促进技术交易、人才交流,促进先进技术成果在我省转移转化。
举办2015中国郑州科技成果交易暨高科技人才交流会。以交易会为平台,组织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科技社团等发布技术需求、合作意向,向海内外推介我省的创新环境和创业商机。
加强与发达地区和知名研发机构的合作。积极落实与北京签订的科技合作协议、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广泛建立战略科技合作关系。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在我省设立或共建研发机构。
积极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重点抓好与美国、欧盟、以色列、韩国、意大利、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争取我省与美国堪萨斯州建立政府间科技合作关系,加强与美国硅谷的合作交流。举办欧盟驻华科技参赞及科技企业中原行活动和第二届国际生物医药科技项目对接会。加强与白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科技合作,筹备在河南召开中国河南省人民政府—白俄罗斯国家科委科技合作指导委员会第六届例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六)完善人才发展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要积极培育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筑强创新驱动的人才基础。
实施省科技创新人才专项。按照“统筹创新资源,省市上下联动”的原则,积极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等重大科技人才计划,在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培养优势的同时,各类人才计划向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和企业倾斜,加大企业科技人才培养力度,通过企业建设院士工作站等人才创新发展平台,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条件。新建一批院士工作站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支持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主持科研项目。
实施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程。坚持招商引才并重、引技聚才并举,因地制宜,广泛依托科技创新基地、平台、项目,结合招商引资、产业转移、技术转移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在相关领域内起骨干核心作用或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创新创业服务人才,引进一批对支撑我省产业发展作用强、成效显著的产业技术创新研发及成果产业化团队、创新创业服务团队,带动一大批省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在我省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实行股权奖励等激励政策,充分调动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统筹省内省外人才资源,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优秀团队,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和示范基地。
为落实好以上重点工作任务,在去年实施十大行动计划的基础上,继续实施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推进、产业技术创新、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企业孵化培育、技术转移、科技金融、创新型高层次科技人才培育、知识产权专项、科技惠民等十项行动计划。需要说明的是,今年的十项行动计划和去年行动计划基本保持不变,根据形势变化实行了微调。我们主要是考虑保持工作的稳定性、配置资源的连续性,也希望各地工作重点聚焦十大行动计划,围绕十大行动计划上下联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以贯之地抓出成效。省科技厅也将对十大行动计划进展情况认真总结,不断改进,并将有关进展情况定期通报各省辖市。
同志们!今后的科技工作越来越重要,任务越来越繁重,全省科技系统要强化宗旨意识,切实更新观念,积极改进工作作风,扎实推进科技创新,不断提高科技工作的水平和质量。要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严格依法办事,切实把科技管理真正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要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践行“三严三实”,建立反对“四风”的长效机制,推动作风建设常态化。要下更大力气抓好科技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把工作精力放在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环境、提供服务上来。要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廉政建设。加强理论学习,加大对经济、科技服务、金融等领域知识的学习培训,不断提升科技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设形成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进一步完善惩防体系,加强廉政教育和制度建设,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要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协作意识,在党委政府的领导支持下,积极宣传,主动合作,统筹全社会科技创新工作。要强化工作落实。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看准的事情就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锲而不舍地抓下去,善做善成。
同志们!省委、省政府对全省科技工作寄予厚望,我们肩负着光荣使命,承担着重大责任,我们一定要迎难而上,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把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抢抓机遇,扎实工作,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为让中原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更加出彩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