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河南省科技工作报告

省科技厅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打算


发布日期:2017-03-08 10:00来源:办公室 阅读次数:

    一、2016年工作总结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我省科技事业快速发展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以创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以开放创新聚资源、以协同创新增能力、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添活力,推动重点关键环节创新不断突破、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不断开创全省创新发展新局面,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创新载体平台建设实现重要突破。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功获批,成为国家赋予我省的又一重大战略。我省获批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郑州市获批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洛阳市获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新乡市获批国家专利质押融资、专利保险试点城市。中信重工、汉威电子获批为首批国家级专业化众创空间,新增8家国家级众创空间,30家国家级星创天地。新增11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到30家,数量居中西部省份前列。新增1家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总数达到13家。
    创新成果大量涌现。我省主持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数量排在各省、市、自治区的第5位。智能机器人、高端矿山重型装备等重大技术和产品研发取得突破。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同比增长33.9%和26.5%,每万人口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达2.4件,同比增长30.2%。全省技术合同登记额近60亿元,同比增长30%,增速十年来首次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高端创新要素不断积聚。高新技术企业新增311家,增幅超20%以上,创历史新高,总数达到1664家。5人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12人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新培育中原学者5人、杰出人才25人、杰出青年25人,新建院士工作站19家,吸引20位院士及450余名院士团队成员进站工作。
    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的贡献份额进一步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增长14.7%,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7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4.9%,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
    过去的一年,我们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科技创新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一是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对科技创新进行部署。省委、省政府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分别于2月25日和9月23日召开了两次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明确了科技创新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掀起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热潮。省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未来五年要奋力建设以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为首的“三大高地”,吹响了创新发展的号角。二是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三步走”战略目标,安排部署了科技创新的八项战略任务,是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全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河南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8个科技创新政策文件,在我省科技发展历史上是最多的。三是发布了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编制发布了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我省科技创新的各项工作,是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施工图”。四是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省政府与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的会商与合作持续深化。省科技、发改、财政、工信、国土、税务等部门密切协同,推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省科技厅与商丘开展了厅市会商,与信阳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二)全力创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初步显现。一是建立了工作推进机制。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18个省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召开了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建设协调推进会和建设工作推进会,郑洛新三市也都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推进机构,开展了相应工作,初步构建了省统筹、市建设、区域协同、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各项工作加速推进。二是加强了整体谋划。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三是构建了政策体系。省委、省政府出台实施了《关于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30条具有突破性、前瞻性、实用性的政策。同时,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政策,郑洛新三市分别出台了支持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意见,省财政厅 、审计厅、地税局、检察院等省直部门制定出台了12个支持示范区建设的配套政策,初步构建了有效支撑示范区发展的“1+N”政策体系。四是加大了支持力度。省市共投入近10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示范区发展,其中省财政设立3亿元的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安排省重大科技专项28项支持示范区所在市,支持经费1.91亿元。目前,示范区创新高地的作用逐步显现,示范区所在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三分之一、技术合同交易额占全省的90%以上,郑洛新三个国家高新区在全国排名稳中有升,其中郑州国家高新区跃升至全国第12位。
    (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民生改善取得新进展。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了科技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全年实施重大科技专项44项,支持经费2.76亿元,预计实现年新增销售收入80亿元。一是提升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我省开发的智能化焊接机器人、IE4超超高效三相异步电动机等创新产品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可见光通信关键技术填补了我国室内高速无线通信领域内的技术空白,有望推动我省迅速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汽车智能节能及关键零部件、跨海隧道盾构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竞争力全国领先。二是加速了农业科技进步。选育主要农作物新品种71个,新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6家,启动了县(市)创新引导计划项目33项。国家粮食丰产工程河南区项目“小麦玉米丰产节水节肥技术集成与示范”进展顺利,增产冬小麦夏玉米68.69万吨。三是推动了科技惠民。启动实施了“互联网+医疗健康”下基层科技惠民工程,完成了118个县级远程医疗中心站病理处理系统部署,开展基层医疗人员培训、会诊、健康咨询超过40万人次。组织实施了“柴油车用国Ⅳ排放后处理系统研发及产业化”等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了一批大气污染防治关键共性技术。成功举办了省科技活动周,近万名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参与群众达到300多万人次。新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3家。四是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出台实施了《关于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组织开展了全省科技服务业统计,启动了科技服务业示范工作,培育了一批省级科技服务业示范基地、示范机构和示范企业,新增新型研发机构66家。五是扎实推进科技扶贫。深入开展“科技扶贫专项行动”,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组织选派了100名个人(团队)省级科技特派员、10个法人科技特派员、993名“三区”科技人才深入贫困地区创新创业,培养了“三区”本土科技人员106名,实施了油茶种植等一批科技扶贫项目,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步伐。
    (四)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是打造创新龙头企业。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新培育创新龙头企业30家,这些企业共拥有知识产权6532项,主持制定国际、国家、行业标准743项,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7项,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达到5.48%。二是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了高新技术企业申报和税收优惠政策的宣讲和培训,积极开展了认定工作,新增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预计2016年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30亿元以上。三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新组建省级联盟20家。支持企业建设创新研发平台,落实奖补资金8700万元,新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1家。开展省级研发项目鉴定工作,企业研发费用申请加计扣除额6.5亿元。
    (五)坚持统筹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一是深化科技计划和经费管理改革。推动科技计划改革,将原来近30项计划整合为5大类专项11项计划,形成了“专项—计划—项目”层次定位明确、管理科学规范的省级科技计划体系。探索建立依托专业机构管理科研项目的机制,其中“一大一小”即重大科技专项和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试点试行了委托管理。改变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除少量对公益性、前瞻性和重大研发项目采取前期投入支持的方式外,其他以研发后补助模式进行支持。认真组织实施了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项目,我省被国家评为5个专项资金绩效考核优秀省市之一。二是促进科技金融紧密结合。积极开展“科技贷”业务,与工商银行河南省分行等6家“科技贷”合作银行签署了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协议,6家银行将向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1720亿元的授信支持,其中“科技贷”业务授信支持170亿元。成立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首期规模3亿元,用于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转移转化,培育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与招商银行合作开展了“千鹰展翼”计划,目前已有500多家企业进入“千鹰展翼库”,获得银行授信额度近70亿元。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完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8.2亿元。三是设立省自然科学基金。整合资源设立了省自然科学基金,直接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河南联合基金评审结果,从未获资助且多数专家同意资助的项目中直接遴选予以支持,有效调动了科研人员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积极性,我省今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较去年增长 26.6%,获得经费支持4.5亿元,其中联合基金项目全部落户河南。四是推动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出台实施了《关于促进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面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省级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开放共享仪器设备1000多台套,初步实现了信息发布、仪器查询、专家咨询、在线预约等功能,并与国家平台进行了对接互联。
    (六)深化开放式创新,科技对外开放合作迈上新台阶。一是积极开展国内科技合作。省政府与中科院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省科技厅等部门与北京市科委、清华大学等签订了深化科技合作协议。引进共建了清华大学启源先进光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2家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机构,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分别与河南能源化工集团研究院、华兰生物开展深度合作,在煤化工和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二是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新培育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0家,中美(河南)荷美尔国际合作基地成为在食管癌、胃癌预防及化学治疗等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平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我省先进农业技术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得到示范应用。成功承办了亚太全球变化研究网络(APN)第21届政府间会议、驻华科技外交官中原国际创新合作研讨会、跨国技术转移河南专题对接会等国际会议。三是加快承接技术转移。成立了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运营机构,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等机构相继入驻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举办中国(郑州)第二届国际创新创业大会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促成100多个创新项目落户河南。组织举办了以“创新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一系列开放交流活动,对接各类科研成果230项,解决技术难题500余项。
    (七)积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一是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出台实施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创新创业工作政策措施》和《关于推进金融资本与科技创新相结合政策措施》。成功承办了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开幕式和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万钢副主席出席开幕式并作重要讲话。我省清科激光获得团队组第一名,8家企业获得优秀奖,是我省参赛以来最好成绩。二是加快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洛阳获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城市示范,中央财政给予6亿元专项经费支持。新培育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6家、众创空间60家、星创天地43家,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孵化载体达到221家,在孵企业9785家,毕业企业中新挂牌上市63家。三是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建设互联网+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加大服务工作力度,新增“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23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16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1.4万家。
    (八)创建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全面提升。一是加快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建设。省政府印发了《河南省建设支撑型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实施方案》,建立了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启动了试点省建设工作。二是推动知识产权重大载体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建设已基本满足使用条件,国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等重大知识产权项目稳步推进。三是加强知识产权应用与保护。知识产权申请量、授权量大幅增长,申请量接近9.5万件,授权量接近5万件。强化知识产权执法维权,全年执法办案总量达到2056件,查处了一批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有效提升了全省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与此同时,科技系统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认真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了巡察工作,促进政风行风持续向好。加大对科技型企业和科研人员的服务力度,组织开展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进基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家宣讲等活动。在北京大学组织举办了科技创新专题培训班,提升了科技系统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省科技厅被省直文明办推荐为省级精神文明标兵单位。
    二、2017年科技工作打算
    2017年是我省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出彩的关键之年,更是奋力建设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的开局之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今年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思想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打好“四张牌”中的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这张牌,选准“一个突破口”,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引领全省创新发展;突出“两个着力”,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着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深入推进“六大专项行动”,围绕引领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开放式创新、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增强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专项行动,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出彩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2017年的工作目标是:奋力建设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实现良好开局。培育和建设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团队和平台,高新技术企业新增200家,院士遴选取得新突破,争创国家实验室。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3%以上;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0%,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5%;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65亿元,同比增长10%;年专利申请量达到7.5万件以上,年专利授权量达到4万件以上,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以上。
    力争使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郑州、洛阳、新乡三个国家高新区在全国国家高新区的排位显著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0%以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3%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40%。
    根据以上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今年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速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引领全省创新发展。
    今年是示范区建设的攻坚年,我们将按照“持续提升、有序拓展、联动融合、引领示范”的思路,提升示范区创新能力,扩大示范效应,抓好政策落实,让示范区真正起到示范、引领、支撑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
    1. 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生物医药等为重点,在示范区培育2—3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和5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加快形成示范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格局。新建100家以上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实现示范区内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新增30家创新龙头企业、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和5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用好用活5亿元郑洛新专项资金,支持示范区培育主导产业和创新主体、建设重大创新平台、集聚高端创新人才、推动普惠性政策实施。
    2. 扩大示范效应。依据《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区遴选认定办法》,依托国家级高新区和郑洛新三市省级高新区遴选建设一批辐射区,赋予其先行先试政策权限,扩大示范区辐射效应。支持核心区采取“一区多园”的方式对郑洛新三市的辐射区进行托管,一并纳入核心区统计管理。提升共建区功能,探索将郑州、洛阳、新乡之外的辐射区提升为示范区的异地共建区,赋予其核心区政策权限和功能定位。
    3. 落实健全政策。强化已出台政策的贯彻落实,加强督促检查,防止政策棚架,把政策红利变成创新红利、变成发展实效。在出台前两批配套政策基础上,持续完善支持示范区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快形成“1+N”政策体系。力争国家尽快批复《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争取国家更大支持。充分发挥政策叠加和倍加优势,加强研究与河南自贸区等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示范区在“多区联动”中获得更多政策红利,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二)全面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1. 高标准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重点在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等主导产业和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集中创新资源,实施20项左右的重大科技专项,着力解决一批制约我省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新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5家左右,依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编制产业技术创新发展规划,形成一批重大科技创新专题。
    2. 提升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科技水平。围绕中国制造2025河南行动,加强智能电网、智能制造、城市建设、轨道交通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新型输变电装备、掘进装备、起重装备、冶金矿山及石油装备、新型农机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高端装备及产品,推动装备制造业集群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围绕网络经济强省建设,争取攻克可见光通信、物联网、网络系统安全等核心技术,加强智能终端、北斗导航定位、新型传感器、网络动态防御、信息通信设备等产品研发及推广应用,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
    3.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入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研发和应用,加快智能农业机械装备研制,积极推进遥感、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跨界融合和应用,促进传统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强化粮食丰产高效技术体系的集成与大面积均衡增产,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粮食丰收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强化对食品技术的攻关,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推动我省由“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转变。推进现代种业快速发展,注重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方法相结合,加强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新培育农作物新品种60个。扎实开展科技扶贫,研究制定《河南省科技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编辑出版《河南科技扶贫案例集》,新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120人,“三区”科技人才900人,培育星创天地50家。积极争创国家农业高新区,实现零的突破,推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4. 加快民生科技发展。持续做好河南省“互联网+医疗健康”科技惠民工程,形成覆盖省、市、县、乡、村的安全稳定医疗卫生网络。启动建设河南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省内优势学科医院遴选培育一批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创建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升我省临床医学研究水平。实施河南省节能减排科技工程,加大对大气、水污染防治和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的研发,保障资源高效稳定供给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推进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建设,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改善民生的推动作用。
    5. 推动服务业科技创新。我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1.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9.7个百分点,尤其需要科技创新提升发展水平。持续做好新型研发机构备案登记,研究制订考核支持办法,推动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科技服务示范体系建设,培育10家科技服务业示范基地、40家示范机构和示范企业,争创国家科技服务业区域试点,引进国内外知名科技服务机构在我省设立分支机构或开展科技服务合作。大力组织开展工业设计、检验检测、商贸物流、文化创意等服务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支撑工具研发,支持引导科技服务主体提升技术创新能力。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创新服务模式和服务产品,支撑云制造、移动医疗服务、互联网教育、智慧交通、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型服务业态快速发展。
    (三)以高端创新平台为契机,整合各类创新要素。
    1. 争创国家实验室。今年,国家将在重大创新领域启动组建国家实验室,目前,已在山东省建设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在湖北省建设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我们的初步考虑是,我省在农业领域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已经建有“CIMMYT(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中国河南”小麦玉米联合研究中心、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小麦和玉米深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下一步要有效整合这些创新资源,争创农业安全国家实验室;支持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与郑州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22研究所、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大学等相关研究力量合作,争创网络空间安全国家实验室;支持中铁集团整合郑州、洛阳的相关研究力量,争创重型装备制造国家实验室。
    2. 提升高新区发展水平。积极做好国家高新区升级工作,争取信阳、许昌获批国家高新区,指导三门峡、商丘高新区争创国家高新区,指导新乡、许昌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加强对省级高新区的动态管理,开展高新区“争先创优”活动,实行“月监测、季总结、年考核”制度,对于考核优秀的省级高新区予以表彰奖励,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亮“黄牌”并限期整改,对于整改后仍不合格的亮“红牌”并撤销其省级高新区资格。积极推动濮阳等地建设省级高新区,力争实现省辖市省级高新区全覆盖。
    3. 积极培育创新研发平台。力争新建3—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15家以上,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20家以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家以上。开展省级重点实验室考评工作,对省级实验室实行动态管理,对于考评不合格的予以警告并责令其限期整改,对于整改后仍然不合格的,将撤销其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资格。
    (四)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夯实创新发展基础。
    1. 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紧紧抓住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这个“牛鼻子”,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建立完善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库,加强部门协作联动,进一步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培训力度,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进行适当补贴,提升申报积极性。协调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对政策落实情况实施跟踪问效,确保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及时全面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2. 大力培育创新龙头企业。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培育支持70家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引领行业发展、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龙头企业,总数达到100家,在项目、平台、人才上予以优先支持,支持其发挥先发优势引领全省创新发展。加大创新型企业引进力度,力争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研发能力强的企业。
    3. 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100家。加快在全省布局一批专业化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新培育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30家以上,探索建设一批“众创+孵化+投资”的创业小镇。探索“以赛代评,以奖代补”的项目评审支持机制,常态化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赛,打造河南名片。
    4. 大力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坚持高端引领,瞄准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优势学科,深入实施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工程,重点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站在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的领军人才,集聚一批拥有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或能够提升产业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做好与中原百人计划、中原千人计划的衔接工作,推荐更多的科技人才入选。加大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对有望冲击院士的高层次人才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实行有针对性的特殊支持政策,力争院士增选取得新突破。新建一批院士工作站,用好用活中原院士基金,为院士资源创新创业活动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建立相互配套、覆盖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梯次资助体系,制定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长期稳定支持办法,健全竞争性经费与稳定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模式。
    5. 大力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实施好省自然科学基金,会同国家自然基金委继续组织实施年度联合基金,提升我省高校和科研院所基础研究水平。深入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宣讲培训工作,提高申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力争我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费取得新突破。支持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中科院郑州工业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的发展,激发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
    (五)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切实加大科技投入。
    1. 构建科技金融工作服务体系。建立科技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科技金融协调机制。建立省级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支持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国家高新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设立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省、市、县(区)三级联动开展科技金融公益性服务。联合银行、担保、保险、创业投资、证券、信托机构和科技企业组建河南省科技金融联盟,支持专业化服务团队建立科技金融专业服务平台,完善河南省科技金融在线服务平台,促进科技金融资源有效对接和信息共享,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融合的科技金融新生态。联合高校建立省级科技金融工作重点实验室和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为科技金融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2. 加速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实施好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跟进,聚焦示范区和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领域,力争设立3支子基金。设立河南省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对运营基金大力支持。深化与“科技贷”业务合作银行的科技金融战略合作,省市联动设立科技信贷准备金,组织开展“科技贷”等科技金融信贷业务,力争“科技贷”业务规模达到10亿元。联合省银监局、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批准设立多家科技支行。适时开展“科技保”业务,探索开展科技保险和融资租赁业务。深入推进郑州市国家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启动实施河南省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工作,加快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金融结合新模式。
    3. 提升财政科技投入水平。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科技创新投入目标考核机制,推动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增幅纳入市、县年度目标考核,将各市县财政科技投入情况作为省级分配财力性转移支付和科技专项资金的重要因素,引导市县政府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前资助支持与后补助支持相协调的机制,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科技投入积极性。改进涉企科技财政资金分配方式,推进涉企财政科技资金基金化改革,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作用。
    (六)大力推进开放式创新,集聚创新资源。
    1. 加大科技合作力度。继续深化国内科技合作,深入开展“开放创新合作共赢—北上南下”等系列活动,积极开展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关村等的战略科技合作,争取成功落地10家左右研发机构,引进和实施200项先进技术成果和合作项目。提升国际科技合作质量和层次,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重点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在中亚地的示范与应用,新建30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组织办好第三届中国郑州创新创业大会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国际技术转移大会、国际先进技术专题对接系列活动。
    2. 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第一工程”加速推进,推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等相关法律和政策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完善我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体系,做好我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修订调研工作。加快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和运行,培育20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构建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年度报告制度,对成果转化情况实行“月报告、季督查、年考核”,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发布一批带动作用大的科技成果包,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依托国家高新区等创新资源,建设10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力争国家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区在我省布局。
    3. 推进军民科技融合。加强与军事院校、军工科研院所、军工企业的科技合作,推进军民融合科研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军民科技融合发展产业基地和产业园。深化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的合作,积极发挥郑州信大先进技术研究院作用,支持可见光通信、北斗导航、拟态安全、量子通信等重大科技成果在河南转化。
    (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释放创新活力。
    1.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发挥收入分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我省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在保障科研人员基本工资水平基础上,逐步提高绩效工资水平,加强科技成果产权的长期激励,使科研人员的收入与岗位的责任、工作的业绩和实际的贡献紧密联系,构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科技成果转化性收入的三元的薪酬体系。
    2. 推进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突出统筹资源,强化成果产出和绩效管理,推进科技资源“竞争制、因素法、基金化、购买式”改革。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和资金执行的监督,完善科技监督和评估相关制度,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的第三方评估验收试点,推进监督和评估结果有效运用,强化监督问责和责任倒查。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加强对项目承担单位、咨询评审专家的随机抽查和电话访谈。探索建立科研诚信体系,加强对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的科技创新统计体系,实施创新调查制度。
    3. 改革完善科研院所管理运行机制。按照“事企分开”原则,支持省科学院等转制科研院所通过改革提升综合创新能力,探索建立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的现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配合有关部门制定科研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完善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构建符合科研特点的干部管理制度。研究省级科研事业单位章程制定指导意见,促进科研院所制定实施章程、明确职能定位、完善管理机制、提升管理水平。研究制定进一步扩大科研院所经费管理自主权的政策,按照国家部署,选择1—2家省属科研院所开展扩大科研院所自主权改革试点,探索扩大科研院所在选人用人、经费使用、成果转化、岗位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让科研人员多一些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让基地、平台、项目、经费最大限度地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4. 完善科技管理基础制度。启动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改革,完善项目、人才、机构评价机制,树立重科技创新、重成果转化的导向。加快省级科研设施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现平台共享仪器设备1500台套以上。积极建设科技管理信息平台、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等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共享。建立高层次创新决策咨询机制,发挥好科技界和各类智库对创新决策的支撑作用,提出重大政策建议。开展省科技奖励制度改革。
    5. 推动科技创新政策落到实处。建立部门和地方紧密合作、上下贯通的政策落实体系,重点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技术转让税收优惠等各方面的税收扶持政策,力争减免总额度达到40亿元。完善创新政策协调审查机制,对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需要,但仍然打着“创新政策”旗号的政策法规及时进行清理,确保科技政策与时俱进。加强政策宣传解读,开展科技创新政策进企业、进高校、进院所宣讲活动,使创新主体对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
    (八)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提升知识产权综合能力。
    1. 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建设。制定出台《河南省政府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的若干意见》,贯彻落实好强省试点省实施方案,制定年度推进计划,细化任务分工,确保各项任务如期完成。
    2. 大力建设知识产权载体平台。加快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国家专利导航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协作河南中心正式投入使用。
    3.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大力推进专利创造和运用,提升专利数量与质量。严格知识产权保护,继续开展执法维权“护航”专项行动,推进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加大维权援助工作力度。广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普及,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