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7年工作总结
过去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技管理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好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这张牌,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省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3.6%,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网络信息安全、高比能锂离子电池、杂交小麦等重大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共荣获国家科技奖励27项,我省推荐项目获奖数量位列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4位,中部六省首位。全省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02件,同比增长25.8%。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6.1%,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4.1%,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1个百分点。
(一)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编制完成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了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4个专项行动计划以及自创区产业集群专项实施方案、重点领域改革方案等,进一步明确了自创区建设的“路线图”和“施工图”。政策体系日趋完善,围绕自创区30条若干意见,郑洛新三市和省直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了50多项鼓励支持自创区建设的配套政策措施,初步构建了“1+N”政策支撑体系,政策的支持效果正在逐步显现,自创区各类创新主体享受减免退税30亿元。创新生态持续优化,省、市、区推进自创区建设的工作机构日趋完善,郑洛新三市主体责任更加突出,省直各部门协同配合力度不断加大,新乡市率先启动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自创区核心区与省直部门184项事项实现直通。引领作用明显增强,自创区各项创新指标领跑全省,郑洛新三市新增创新龙头企业34家、高新技术企业3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29家,分别占全省新增总数的48.6%、58.9%、70.1%;新培育引进新型研发机构22家,占全省的64.7%;郑洛新三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2.8%,高于全省6.7个百分点。
(二)“四个一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施创新龙头企业能力提升工程,新增创新龙头企业70家、总数达到100家。实施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行动计划,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6家,实现了新增数量倍增,增幅创历史新高,总数达到2270家;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20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856家。大力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列入科技部建设计划,新增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3家、国家级创新创业孵化载体52家;加速省级创新平台布局,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临床医学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省级创新平台296家,省级创新创业孵化载体169家。培育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新增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原学者17人,新增省杰出人才、杰出青年48人和创新型团队127个;新设立院士工作站41家,引进院士43位、科研团队307人。加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力度,培育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遴选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10家并予以重点支持。
(三)支撑攻坚发展成效显著。承担新能源汽车、智能农机装备等17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科技经费4.5亿元。启动实施2017年重大科技专项22项,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60项,有效支撑了产业转型升级。其中,“跨海隧道施工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专项成功研制出国内最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打破了国外品牌长期垄断;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新建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1家。大力实施科技扶贫攻坚行动,选派1000多名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开展科技扶贫,培训贫困农户近50万人次,实现了科技项目支持全省贫困县全覆盖和重点计划项目支持深度贫困县全覆盖。实施了一批环境污染防治科技项目,突破了固体高分子废物热解制取燃油成套装备等一批环境污染防治领域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省科技厅被省政府评为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优秀单位;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工程,编制了《河南省节能低碳与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全省节能减排企业达到322家,带动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5.65%。
(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出台实施了《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对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松绑+激励”优惠政策,选择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学院、省科学院、省农科院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实试点,指导省级科研院所和省管高校制定具体规章制度300多个,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加强对地市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工作指导,选择焦作市、济源市、长垣县开展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指导两市一县围绕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加快科技金融结合等方面开展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实施了研发投入提升行动计划,省、市安排企业研发投入财政后补助经费5.9亿元,引导企业投入研发经费118亿元。深入实施省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建立了省科技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起设立了自创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自创区创新创业发展基金,开展了“科技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科技金融业务,带动银行信贷支持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62.81亿元。
(五)开放式创新持续拓展。举办了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北京推介会,省政府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单位签署了10项战略合作协议,现场签约31个项目,签约金额1420亿元,签约项目正在有序推进,软通动力、中电六所等在我省建立分支机构。开展了军民融合科技项目推介会、双创基金上海推介会等,组织我省企业参加“走进浙大”、“走进北航”等系列“走出去”活动,举办了河南省中以创新合作论坛暨国际技术转移对接会,引进共建了欧洲农业物理(新乡)研究院等15家研发机构。加快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运营,构建专业化、网络化、开放式的技术转移市场体系,新培育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50家,全年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76.9亿元、同比增长29.9%。深化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地区和知名高校、科研机构间的合作,通过多渠道国际合作,在基础工程渗漏涌水防治和隐蔽病害诊治等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
(六)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显著提升。以加快知识产权强省试点省建设为契机,加强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深入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专利导航工程、知识产权强企工程、高校知识产权能力提升工程,全省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0万件,同比增长26%,授权量突破5万件,同比增长12.7%。获得中国专利奖14项,其中金奖2项。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设立了河南首家知识产权巡回法庭,中国郑州(创意产业)快速维权中心获批成立并投入运行。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总额达到15.5亿元,成功设立了河南省首支规模为3亿元的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获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郑州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投入使用,进一步提升了对中西部地区知识产权服务能力。
(七)科技创新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和第九届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UU跑腿、希芳阁等一批科技型企业脱颖而出。认真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减税等优惠政策,全年为企业减免税费50多亿元。面向全省开展了“高企培训中原行”“科技创新法规政策进企业进高校进院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宣讲团”等创新政策宣讲活动,服务企业5000余家、科技人员超万人。成功举办2017年河南省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科普讲解大赛等活动,2万多名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活动,参与群众超过100万人次。全省科技管理系统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服务经济、改善民生、支撑发展的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厅党组作为中西部地区代表在科技部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全国科技管理系统联学活动中作了典型发言,全省涌现出了陈增喜等一批全国优秀科技管理先进典型。
2017年各项目标的实现,标志着本届政府科技创新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多个领域实现突破,取得了一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突破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这一时期成为河南省科技创新实力大幅跃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日益凸显的时期。全省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17.7%大幅提高到2017年的36.1%;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012年0.92提高到2017年的3.02;全国区域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排名上升5位。
二、2018年工作打算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全省科技工作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好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这张牌的重要指示为根本遵循,启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速增效工程,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带动全省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以培育引进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人才、机构“四个一批”作为中心任务,以促进科技与金融、军工与民用、国家与地方、产业与院所“四个融合”作为重要路径,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激发创新活力动力的关键一招,以开放合作创新作为补齐科技短板的有效手段,以建设创新型城市(县、区)、拓宽科技投入渠道、建设知识产权强省、优化创新环境为有力支撑,加快创新型省份和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建设,为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2018年的总体目标是:
——全省R&D经费支出、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技术合同交易额、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发明专利授权量等主要创新指标增速继续提升。
——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推动工业CT等重大创新引领型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带动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5%,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7%以上,全省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1.3%以上。
——加快“四个一批”建设,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00家以上,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00家,扶持100家创新龙头企业做优做强,新培养引进中原学者及以上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名,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力争达到300家,新引进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0家。大力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实施100个“转型升级”重大创新专项。
(一)加快自创区建设,发挥好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1. 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自创区核心区人事薪酬和管理体制改革,推广新乡片区改革经验,指导推动郑州、洛阳片区实施以“全员聘任制、绩效考核制、薪酬激励制”为核心的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明确管理权限下放清单,赋予自创区核心区与省辖市同等经济管理权限和相关行政管理权限。推动自创区核心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落实自创区与省直部门直通车制度,推进自创区一体化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和一站式服务大厅建设,编制发布自创区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探索实行园区“二号公章”,为自创区的企业和创新人才提供全过程、高效率的服务。做好自创区先行先试政策的复制推广,按照精准、精确、精细化的原则,科学有序的规划自创区空间布局,进一步放大政策辐射效应,让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能力强、引领带动作用突出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特色专业园区等享受自创区先行先试优惠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红利。
2. 积极推进“四大项目”建设。加快研究制定生物育种、可见光通信、超级电容、工业CT等“四大项目”的建设方案,抢抓发展机遇,全面防控风险,科学有序推动项目建设。坚持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按照“省里引导、省市联动支持、依托承接企业”的方式,围绕“四大项目”谋划组建高水平技术研究院,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示范应用、落地转化。郑洛新三市要围绕优势产业和领域,筛选出一批关系本地未来发展的前沿性、战略性的创新引领型项目,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发展。
3. 引领示范“四个一批”建设。围绕关键环节,聚焦重点工作,夯实主体责任,加快培育引进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人才和机构,努力实现增量上规模、存量有提升、质量显水平,在“四个一批”建设中当好表率。今年,郑洛新三市要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2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10家,新培育建设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载体100家,新引进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个以上,新培育引进高端新型研发机构5家以上。
4. 打造品牌亮点。积极与中关村管委会开展务实深度合作,在中关村领创空间建设“郑洛新自创区•中关村创新创业基地”,搭建郑洛新招商引智与走出去的对接通道,举办有针对性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转移对接活动,探索建立“成果中关村•转化郑洛新”的常态化合作共赢机制。上半年,争取“郑洛新自创区•中关村创新创业基地”正式挂牌运行,并组织首场推介会。郑州片区启动建设郑州中原科创谷,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研发创新高地、科技成果转化辐射高地、新产业新业态育成高地、科教资源集聚高地;洛阳加快推进洛阳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在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双向转移转化方面开展创新示范,努力形成特色鲜明的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新乡谋划启动汇智协同创新谷建设,发挥高校的人才、技术、信息、仪器设备等聚集优势,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产学研协同发展示范基地。
(二)扶持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加快形成“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1. 支持创新龙头企业做优做强。实施创新龙头企业树标提升行动,通过支持其承担重大科技专项、自创区产业集群专项,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牵头成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方式,不断加大对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创新政策的协调服务力度,支持100家创新龙头企业提质增效。开展对标争先活动,分行业遴选培育10家左右“行业冠军”的标杆企业,引导其他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对标赶超,带动产业核心竞争力快速提升。建立创新龙头企业后备库,重点从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中,筛选一批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作为后备力量。实施创新龙头企业“点对点、面对面”服务行动计划,建立创新龙头企业重点联系制度,省市联动,加强精准对接,开展一对一服务,协调解决企业创新发展困难。
2. 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今年,高企培育工作重在挖潜。从高企总量分布来看,郑洛新三市、长垣、巩义、郑州高新区、洛阳高新区排名靠前;从增速来看,济源、驻马店、新蔡、滑县、新乡高新区增速较快。但是也有一些地区和园区去年是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希望这些地方高度重视,加大力度,迎头赶上。要着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坚持“重视存量,更看重增量”,明确各地市、高新区高企增量增幅目标任务,实行目标管理,力争全省高企新增数量突破700家。开展高企培育中原行活动,强化服务,通过一对一政策辅导、研发后补助支持、首次认定奖励、高企后备企业培育等,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量质齐升。
3. 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启动实施“双提升”工程,用好“科技贷”、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科技“创新券”、孵化资金配套等手段,形成“税收+财政+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组合拳”,助推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升级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力争全年新增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500家以上。办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直通硅谷大赛,整合人才、孵化、资本等各类创新创业要素,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合作和资本对接平台,培育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企业家。鼓励各市县围绕主导产业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有条件的地方要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专业化创新创业特色小镇,形成大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生态小环境,打造“双创”升级版。
(三)搭建一批创新引领型平台,加快形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的发展格局。
1. 争取国家大平台、大科学装置在我省布局。按照国家战略布局和我省创新需求,重点建设生物育种中心和国家超算中心。生物育种中心聚焦分子育种短板,在开放创新上先行探索,依托河南省农科院等传统育种优势单位,与分子育种领域技术领先的中国农科院、深圳华大基因等科技力量联合成立生物育种研究院,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吸引人才、协同创新、取长补短、务实合作,提升我省现代分子生物学育种技术水平。支持国家超算中心建设,立足我省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精准医疗、农作物基因测序等优势产业和领域对超算中心的需求,按照省政府要求,支持郑州市以郑州大学超算中心为基础,联合信息工程大学及主要应用企业合作建设中原超级计算中心,并积极争取国家超算中心在我省布局。
2. 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积极参与承担国家实验室建设任务,在食管癌防治、动物免疫学等领域建设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盾构装备、矿山机械、智能农机、超硬材料等领域择优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在眼耳鼻疾病、传染性疾病、骨科与运动康复等领域争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装备制造、疾病控制、现代农业等领域争创国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同时配合有关部门积极争创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质检中心、工程研究中心。
3. 优化省级创新平台布局。持续推进大中型高企研发机构全覆盖,新培育建设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载体300家以上,加快布局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高质量建设大学科技园、专业化众创空间、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星创天地等各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
(四)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人才,发展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
1. 启动实施产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工程。遴选支持一批学术技术水平领先、对全省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重点引进培育“从事产业技术创新、符合本地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具有较好的产业化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产业领军人才和“掌握核心技术、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的创业领军人才,面向海内外引进培育产业创新和创业领军团队各40个,遴选支持10名左右产业创新领军人才和20名左右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发挥示范效应,形成与侧重基础研究的中原学者相互支撑的高端人才体系。
2. 加快培育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结合国家“万人计划”等重点人才工程,整合优化省级科技人才项目,按照省人才办的统一要求,组织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中原千人计划”,有计划、有重点地遴选一批中原学者、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原青年拔尖人才等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打造中原人才系列品牌。配合省人才办全面督促落实好自创区30条、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等政策意见,支持各地市着力抓好 “智汇郑州·1125”、“河洛英才”、“牧野人才”、“许昌英才”等人才计划,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
3.加快人才集聚平台建设。启动建设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为有潜力成长为院士的中原学者设立科学家工作室,实行有针对性的特殊支持政策,加快为我省培养一批科学家。健全完善更加开放的引才办法,进一步加大院士工作站等柔性引才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新型研发机构等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广泛吸引海内外人才来我省创新创业。
4. 用好三个基金。充分发挥好中原院士基金、NFSC-河南联合基金和省自然科学基金的作用,创新支持方式,加大支持力度,为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启动中原院士基金,全力保障好院士等顶尖人才和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等高端人才的项目研发。优化调整NFSC-河南联合基金,突出“双一流”建设、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等优势学科和领域,更好地服务我省发展的中心和大局。推动省自然科学基金拓面提质,围绕青年人才,借鉴国家自然基金委、浙江、北京等先进经验,优化我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模式、制度规范、操作流程,着力打造青年人才培养、基础研究项目品牌。
(五)引进一批创新引领型机构,弥补科技创新资源不足的短板。
1. 培育引进重大高端新型研发机构。发挥已建10家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的引领作用,支持其引进高层次的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增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能力,加大科技型企业的孵化育成力度,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充分发挥其导向、示范和引领作用。根据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孵化企业数量质量、技术成果产出及转移转化、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支撑当地产业转型发展等指标因素,统筹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新培育2-3家重大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围绕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优势产业和省定12个重点产业转型发展急需的重大核心技术,新培育引进10家高端新型研发机构。
2. 支持建立行业新型研发机构。鼓励大型骨干或创新龙头企业牵头,聚焦当地主导产业,围绕产业集群的创新需求,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以产学研合作形式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或将内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独立运营,面向产业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服务。鼓励引导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法人化运营,转变为实行专业化和市场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
3. 备案储备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今年经省备案的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要达到50家,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培育科技型企业总数要超过60家。各地市要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工作调研,摸清底数,盘活存量、培育增量。对于符合省备案条件的机构,要积极组织申报,持续做好跟踪服务。对于暂不具备条件的机构,也要登记在册,加强跟踪辅导,有针对性地引导其尽快补齐短板,做好备案储备。基础较好的地市可先培育储备一批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扶持发展壮大后,晋级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4. 研究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借鉴先进省市经验与做法,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省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若干意见,从税收优惠、职称评审、人才引进、投融资、省级科研项目申报等方面对新型研发机构给予扶持,增强政策可操作性。鼓励支持郑洛新三市开展政策先行先试,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市研究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和措施。
(六)实施重大创新专项,支撑主导产业升级壮大和引领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1. 持续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加快启动实施2018年度重大科技专项,在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零部件、现代农业、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资源环境等领域和“双一流”建设、“豫酒振兴”两个专题,启动实施2018年度重大科技专项25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谋划实施2019年度重大科技专项,围绕我省产业发展优势和方向,加强产业链条中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重大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安排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取得原创性重大突破,研制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大产品,以优势领域的局部突破带动产业整体提升,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2. 启动实施创新型产业集群专项。按照“突出重点产业、围绕重点环节、依托重点企业”的原则,进行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通过上下结合、省市联动形式,重点综合考虑产业优势及核心竞争力、规模及市场占有率、经济效益及产业带动性等关键因素,形成了首批建议立项支持的产业集群专项,共8个专项、29个课题。今年要尽快启动首批集群专项的实施,并做好第二批集群专项储备实施,继续深入挖掘各创新龙头企业、央企、大院大所的创新需求,建立产业集群专项后备项目库,按照“常年受理、分批咨询”的方式,适时组织开展第二批产业集群专项遴选。同时,会同郑洛新三市,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可见光芯片、混合智能脑机协同、拟态安全路由器等方向,凝练实施“前沿引领”集群专项,以创新支撑产业、以产业促进创新,力争形成前沿引领突破点。
3. 谋划实施100个“转型升级”重大创新专项。谋划实施“转型升级”重大创新专项是今年围绕转型攻坚新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创新专项采用省市联动,以市为主,市谋划先启动、省择优后补助的方式,引导、激励各市发挥自身优势,集中创新资源,挖掘一批、发现一批、实施一批支撑转型升级的重大专项,充分激发、调动各市作为实施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这一创新专项不是新设立一个专项计划类别,而是作为省重大科技专项和自创区产业集群专项择优支持的项目后备库,为两个省级重大专项的有效实施开辟一条新渠道、新路径。
关于创新专项综合考虑,在方向领域上。创新专项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主要是瞄准我省5大优势主导产业、12个重点产业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是支撑各市主导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的升级壮大,如郑州电子信息、洛阳智能装备、新乡生物医药等等;同时,各市还要有前瞻性眼光,抓住一些前沿引领技术,如安全芯片、语音识别、人机交互、生物育种等领域,以前沿技术引领产业培育发展,力争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制高点。在组织实施上,创新专项按照“市谋划先启动、省择优后补助”的原则组织实施。“市谋划先启动”就是由各市依据自身产业发展的重大创新需求,凝练形成重点创新专题,论证实施一批市级“转型升级”重大创新专项; “省择优后补助”则是省厅从各市推荐上报的市级“转型升级”重大创新专项中,择优遴选支持一批省级“转型升级”重大创新专项,列入省重大科技专项或自创区产业集群专项,采取阶段性后补助方式给予支持。在项目数量上。今年,省市联合要谋划实施省级、市级的创新专项100个。郑洛新自创区作为全省创新发展的领头羊、先行军,希望郑洛新三市能够启动实施50个以上市级创新专项,在此基础上择优列入省级创新专项的,主要在自创区产业集群专项中给予支持;其他一些经济实力较强、创新能力突出的地市要积极跟进、奋勇争先,基础稍差、创新能力较弱的一些地市要坚持少而精,全力而为、量力而行,谋划实施市级重点创新专项,择优列入省级创新专项的,在省重大科技专项中予以支持。希望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创新专项要实现18个省辖市和一些创新能力突出、产业发展良好的直管县的全覆盖。
(七)丰富完善创新载体,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
1. 推进创新型城市(县、市)建设。充分发挥各省辖市(县、市)在创新型河南建设中的战略支点作用,探索建立具有河南特色的创新协调发展新机制,选择若干具备基础、带动作用强的省辖市(县、市),培育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城市(县、市)。坚持总体布局,围绕全省创新发展大局和地方需求,分区域、分类型、分层次进行创新型城市(县、市)的建设布局,支持建设成效显著的城市申报国家创新型城市,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集群,打造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创新体系健全、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区域创新中心。突出分类指导,充分发挥自创区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引导各市县加大科技创新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实力度,探索不同模式的发展路径,推动各地市间共同设计创新议题、互联互通创新要素、联合组织技术攻关,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加强监测评价,建立创新型城市考核评价体系,设立若干考核指标,引导建设方向和目标任务,通过指标监测、社会调查等加强对建设进程的监测,统筹开展总结评价,加强舆论宣传和激励示范。
2. 加强高新区建设。实施高新区创新发展提速工程,加快形成以郑洛新自创区为核心高地、国家高新区为战略支点、省级高新区为重要节点的“核心引领、支点提升、节点示范”协同发展格局,打造引领带动全省的区域创新发展载体。在国家高新区建设方面,争取许昌、信阳高新区早日获批国家高新区,支持三门峡高新区“以升促建”,争创国家高新区。在省级高新区建设方面,按照“引导、择优、均衡”原则,进一步细化、量化创建考核体系,重点依托创新基础好、发展评价优的产业集聚区,开展摸底测评,达到要求的择优支持建设一批省级高新区;鼓励基础相对薄弱但发展速度较快、潜力较大的园区,全力夯实创新基础,积极提升创新能力,争创省级高新区。开展高新区年度考评,以“发展高科技、培育新产业”为方向,加强高新区动态管理,研究制定高新区考核评估办法和高新区财政奖补实施方案,用好高新区奖补资金,完善高新区摘牌退出机制,引导高新区做优做强。
3. 培育壮大各类创新载体。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选择基础条件好、发展速度快的省级高新区,围绕区域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建设一批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并择优推荐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围绕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积极推进我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通过培育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企业和实施技术改造示范项目,强化科技引导、改革创新和实验示范,探索环境承载能力与产业发展转型契合互促的有效模式,促进人口、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围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依托高新区、经开区和产业集聚区等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建设工作,推动地方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科技成果资源集聚、辐射和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作用。
(八)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
1. 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化财政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改革涉企科技资金使用方式,安排专项资金对企业研发费用按一定比例进行补助,推动企业建立研发投入预算管理制度,引导社会资本有计划、持续性地加大研发投入。健全科技成果利益分配机制,做好《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立法修订工作,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开展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试点。健全完善技术转移体系,研究出台《河南省技术转移体系方案》,制定技术交易奖补措施,培育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培养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建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技术转移转化网络,推动技术市场繁荣发展。加快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和运行,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研究制定我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优化奖种结构,加大奖励力度,强化科技奖励的激励性和荣誉性,构建符合科技发展规律和河南省情的科技奖励体系。加强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提高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规范化水平。
2. 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科技创新的助推作用,构建企业成长全周期全过程资金供给链。持续抓好科技贷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按照省里指导支持、以市为主推进的原则,引导郑洛新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实现科技信贷业务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达到22亿元。积极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在自创区着力推动设立3家科技支行和3支科技创新子基金,会同银监局争取自创区成为国家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借鉴国家模式,在洛阳、新乡等科创企业多、金融环境好、地方政府意愿强的地区探索开展省级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工作,鼓励其在科技贷、科技保险、创业投资、科技支行、科技服务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开展投保贷补扶紧密结合等一体化运营模式,省里根据绩效按比例给予支持。重点培育一批新经济上市后备企业。日前国务院已同意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这对属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强、盈利能力尚未达标的科创企业是重大利好。下一步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遴选一批高质量的科创型企业,加强辅导,推动其早日上市。
(九)扩大开放合作,进一步聚集创新资源。
1. 积极争取国家科技创新资源。筹备开展第六次省部会商,围绕自创区、四个一批、四大项目等争取国家创新资源。与科技部联合实施“新技术、新产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借鉴科技部与广东省合作模式,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及新兴技术发展,优先在农业主要经济作物、高端装备产业等领域,探索由部省共同出资、共同管理、共同实施一批国家科技重点研发计划专项。争取科技部支持我省建设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在政策体制机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重大成果转化、基础资源共享等方面先行先试,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开展科技军民融合综合示范,打通融合发展通道,促进军民科技成果双向转化。
2. 深挖中央创新资源“富矿”。充分发挥中央驻豫院所科技创新资源优势,研究制定支持中央驻豫院所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的政策,建立分层协调解决其困难问题的工作机制;结合创建“河南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联合郑洛新三市、部分中央驻豫科研院所、高校等共同组建中原科技军民融合研究院,作为服务中央驻豫科研院所的专门常设机构,组织开展院地联动服务;研究设立郑洛新中央驻豫院所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资金,按照“项目直报、单独评审、就地转化无偿资助、省外转化有偿退出"的原则,根据绩效给予支持,鼓励更多的驻豫院所军民融合成果优先在河南转化和产业化。
3. 集中精力招大引强、招院引所、招才引智。积极对接中科院等国内大院大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双一流”高校以及世界500强企业,支持其在豫设立分支机构或共建新型高端研发平台,支持建设浙江大学(河南)研究院、天津大学(河南)研究院、浙江大学(河南)现代农业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加快融入全球、全国创新网络。争取与科技部共同主办高水平国际技术转移对接大会,引进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策划组织系列高水平开放合作活动,集中力量办好郑洛新北京推介会等,打造引才引智引技引企品牌。大力推进与欧盟、美、日、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合作,加快探索与中东欧16国家合作机制,争取中东欧16+1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落地河南。谋划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硅谷创新中心”。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支持我省企业在吉尔吉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沿线国家建设研发中心、科技园区、示范基地,促使我省优势技术走出去。
(十)实施乡村振兴科技行动,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1. 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制定《河南省科技扶贫攻坚行动实施方案》。坚持定点扶贫和行业扶贫相结合,省、市、县各级联动,建立科技管理系统扶贫协作机制。加强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监督考核力度,把着力点放在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上,把科技特派员在产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落到实处。加强对星创天地的绩效评价,新建40个左右省级以上星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为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乡土人才等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2. 实施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计划。制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推动技术、管理、信息、资本等现代要素向乡村流动,为特色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积极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建10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贯彻落实国办《关于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升级,培育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围绕“主要经济作物、绿色宜居村镇”等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和我省生物育种、土壤修复、智能农机、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等农业农村发展重大瓶颈问题加强总体部署,拓展实施一批重大研发项目。
3. 增强基层科技服务功能。落实好国办《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选派1000名省级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各市(县)要做好本级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培育创新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先锋队。加强基层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加大对县域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加强职业农民培训,打造一批农业科技型企业家。按照国办《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30项以上县市创新引导计划,重点建设10个左右科技示范村。落实好国家创新调查制度,配合国家开展县(市)科技创新能力监测和评价。
(十一)大力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服务。
加强知识产权创造,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持续推进知识产权强企培育和高校知识产权综合能力提升工作,积极推动专利奖励,培育高价值核心专利,年度专利申请达到11万件,授权量达到5.5万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启动《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修订工作,持续开展执法维权“护航”、“雷霆”等专项行动,支持中国郑州(创意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建设,新培育1—2家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强知识产权运用,积极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金融创新(郑州)试点平台建设,做好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的监管和使用工作,新布局6-10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完成产业规划类专利导航项目5项,企业运营类专利导航项目15项。加强知识产权服务,实施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工程,办好知识产权宣传周、专利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支持有关高校设立知识产权学院,强化知识产权国际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