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河南省科技工作报告

省科技厅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打算


发布日期:2019-03-18 16:51来源:办公室 阅读次数:

省科技厅2018年工作总结和2019年工作打算

    一、2018年工作总结
    201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技系统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作出的关于“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六次、七次、八次全会精神,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科技创新工作高质量,发挥自创区核心引擎作用,聚焦“四个一批”汇聚创新资源,推进“四个融合”开展协同创新,着力激活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着力推动创新驱动提速增效,科技创新工作实现了量质齐升。16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奖励,一大批项目成果和装备在蛟龙、航母、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上应用;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49.7亿元,实现倍增,中部六省增速第一;全省当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达154381件和82318件、同比增长29.5%和48.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7.2%;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11.2%,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0.1%。
    (一)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建设取得新突破。核心区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坚冰并持续推进,全面推行以“全员聘任制、薪酬激励制、绩效考核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新乡高新区在率先启动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全员选聘、KPI指标管理、薪酬激励等一系列新机制,极大地激发了高新区发展活力,国家高新区排名提升了8位;郑州高新区改革的力度、深度、广度更进一步,积极构建新型管理体制,实行专业化分类管理,引进专业人才和机构专注于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自创区建立了省直单位与核心区直通车制度,23个省直单位的184项管理事项实现了与核心区的直通。开展了辐射区遴选,将郑洛新三市的12个园区、省内4家国家高新区和2家省级高新区以及108个符合条件的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机构、院所等纳入辐射区管理,享受自创区先行先试政策,初步构建起“三区多园多点”的空间发展格局。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为自创区发展释放了动力、激发了活力,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日益凸显。郑洛新三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1%,高于全省13.4个百分点;自创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省的58.5%,其中新增数量占全省新增数量的62.9%。
    (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培育壮大创新引领型企业,2018年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比上年增长45%,增速创历史新高,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300家左右。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系统入库企业达到4911家,位列全国第9位、中部第一。积极搭建创新引领型平台,全国首个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落户河南,新增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国际联合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星创天地等国家级载体平台近50家。加快建设创新引领型机构,以省政府名义认定10家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全省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67家。洛阳市实施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双倍增”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人民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并被省委改革办通报表扬。驻马店市建立了科财税三部门统筹协调机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增速跃居全省第一位,总量跃居第六位。三门峡市大力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额完成全年省定目标。信阳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获批建设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郑州、洛阳、新乡、平顶山国家高新区获批国家创新创业特色载体。新郑市获批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清华高端装备院洛阳基地孵化企业26家,直接参股企业8家。
    (三)科技支撑攻坚发展能力实现新跃升。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9项,获中央财政经费支持4.14亿元。实施了2018年度重大科技专项25项,省财政投入资金1.43亿元,带动项目投资16.2亿元,预期年经济效益可达42.8亿元;启动实施了8个创新引领型产业集群专项,项目三年实施期内总投资31.3亿元,研发投入18亿元,预计新增年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带动上下游产业年产值达到1050亿元。通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集群专项,突破了一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培育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超硬材料等创新产业集群,有力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洛阳LYC研制的轴承产品已完成时速250km高铁轴承台架试验及80万公里评价,即将进行装车实验,实现高铁轴承国产化重大突破;中铁装备自主设计制造我国最大直径15.8米的泥水盾构机,打破国外品牌的垄断,积极抢占世界掘进机技术制高点。围绕脱贫攻坚,实施了省科技特派员“十百千”助力脱贫攻坚工程,全省共选派科技特派员4900多名,推广普及先进适用技术近5000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200多个。平顶山市选派196名扶贫科技特派员直接对接434个贫困村。强化污染防治科技支撑,新培育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企业45家,攻克节能低碳与污染防治共性关键技术200多项,一批大气、水、土壤和面源污染防治领域的技术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按照省污染防治攻坚办要求,积极做好污染防治督查工作。南阳市新培育省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数量占全省新增总量的15%。
    (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实现新进展。积极培育高层次科技人才,新增“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国家杰青、国家优青8名,新设立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12家,新培育中原学者4名、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1名、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19名。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新建院士工作站51家,柔性引进院士45名及核心团队人员355名,开展合作项目130项。郑州市、洛阳市、新乡市加大力度实施了“智汇郑州·1125”“河洛英才”“牧野人才”等人才计划,集聚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强化外国人才智力支撑,全面实施外国人工作许可制度,启动实施外国人才签证制度,执行省级以上引进外国人才项目159项,资助聘请各类外国专家3000多人次,2名外国专家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外专项目,1名外国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14人入选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1所高校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首批建设7家“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6家“河南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五)科技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研究制定了《河南省创新驱动发展提速增效工程实施意见》《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修订草案)》《河南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等科技创新政策法规,进一步激发了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郑州大学加大对科研人员激励力度,治疗肝纤维化创新药物的成果以5000万元转让,其中85%用于奖励成果项目完成团队,有效调动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2018年全校横向经费达到1.4亿元,同比增长44%。济源市大力推进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在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科技金融发展、双向奖补技术成果交易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增强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活力。推进科技计划改革,科研项目依托专业机构进行管理,建立了项目盲评、专家盲选的“双盲”网上评审系统,最大限度减少自由裁量权。建立了省科技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开展了首批省级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工作,成立全省第一家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行“五专机制”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中国银行郑州科技支行,全省科技支行、科技特色支行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达到10家。设立了自创区创新创业基金,自创区成果转化基金设立4支子基金。大力推动“科技贷”业务,合作银行增至11家,全省科技信贷业务达到16.53亿元,贷款利率低于全省中小企业平均贷款利率30%以上,带动合作银行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680.65亿元,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郑州银行不断创新科技信贷产品和服务,助推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
    (六)科技开放合作结出新成果。省政府和科技部开展了第六次部省工作会商,科技部将在自创区建设、“四个一批”培育、重大创新专项实施等方面全力支持我省创新发展。成功举办自创区产业项目推介会、自创区招才引智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招聘专场活动,第一届中国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加快建设技术转移体系,积极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和运行,全省共引进研发机构15家,培育省级技术转移机构19家。郑洛新·中关村双创基地挂牌运行,签约合作项目21项,协议金额达536.25亿元。
    (七)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得到新提升。在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中,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厅职能进行了优化、调整,将省科技厅的职责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外国专家职责整合;按照上下贯通的原则,结合河南省科技工作实际,制定并报送了《河南省科学技术厅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改革期间,做到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省科技系统“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进,省本级40项审批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一网通办率、最多跑一次比率、电子证照推送比率均达100%,市县审批事项网上可办率均达到90%以上。会同省财政厅、省工商联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科技创新政策》,加速推动民营企业创新发展。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政策,减免税额超60亿元。成功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举办了第十届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首届军民科技融合创新创业大赛、直通硅谷创新创业大赛,一批科技型企业在大赛中脱颖而出。积极开展了“高企培训中原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提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宣讲团”等创新政策宣讲活动,服务企业超过5000家,科技人员超万人。成功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等活动,2万多名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科技活动,参与群众超过100万人次。
    二、2019年工作打算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全省科技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和省“两会”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提速增效工程,把高标准建设郑洛新自创区作为核心引领,把高质量构建企业、平台、人才、机构、载体、专项“六位一体”创新体系作为基础支撑,把高水平推进开放式创新和科技体制改革作为活力源泉,着力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今年的工作目标是:全省R&D投入强度达到1.5%;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1%;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速达到15%以上。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00家以上,总数突破400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5000家;新培养引进中原学者及以上高层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0名;新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300家;新引进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0家,总数达到80家。
    围绕以上目标,今年全省要重点做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高标准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全省创新驱动发展
    自创区建设要放眼全国,敢于同先进比、向高处攀,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早日把自创区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持续推进自创区体制机制改革。一是巩固提升“全员聘任制、绩效考核制、薪酬激励制”改革成果,认真总结郑州、新乡片区体制机制改革经验,今年重点在国家级高新区复制推广自创区管理体制改革经验。这是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明确任务,除了郑洛新之外,请安阳、南阳、平顶山、焦作四个国家高新区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复制推广郑州、新乡片区体制机制改革的经验。请高新区一定要将这项工作向当地主要领导汇报到位。二是从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深化核心区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指导支持郑州片区探索市场化配置资源、构建低成本、便利化的创新创业生态模式;指导支持洛阳片区探索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军民科技融合协同的发展机制;指导支持新乡片区发挥科教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三是积极融和“五区联动”,借助其他功能区在投资贸易、金融创新、对外开放方面的优势,探索协同开展境外资本直投、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离岸孵化器、技术先进型服务业等工作,持续放大政策叠加效应。尤其是洛阳片区,要发挥双自联动的优势。
    深入实施自创区产业集群专项。抓好已经启动实施的8个创新引领型产业集群专项,同时围绕优势产业集群继续深挖创新龙头企业、央企、大院大所的创新需求,及时发掘凝练项目,再实施一批集群专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壮大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引领型产业集群,加速推动自创区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纵向成链、横向成群、区域协同的发展态势。郑洛新三市要加强项目资金保障、强化过程管理,确保项目尽快取得实效。
    科学有序复制推广创新政策。一是加强辐射区建设,推动辐射区、辐射点尽快享受自创区政策支持,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开展对辐射区建设的评估考核,实施动态调整。二是做好国家支持创新相关改革措施的复制推广落实工作,争取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科技金融创新、军民深度融合、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三是加快自创区条例立法工作,省人大已经把自创区条例列为今年拟出台的法规,省科技厅要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近两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很多有含金量的创新政策,要想办法纳入进去,三个片区要认真研究。
    (二)高质量实施“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支撑重点产业提质增效
    “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是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的重点工作。目前,《河南省“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加快推动“十百千”专项的实施,首先要明确“两个关系”:一是三个层级项目关系。三个层级项目是点线面相结合、层层递进的关系,“十”是树标提质的点,“百”是带动提效的线,“千”是整体提升的面,梯次部署,实施成效好的可以由千入百、由百进十,逐级提升、接续推进。二是“十百千”专项与现有科技计划的关系。“十百千”不是科技计划,十百千专项是按引领、支撑、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成效和体量来确定的,是工作层面的部署,而不是科技计划类型。省科技厅将根据《实施方案》要求,调整科技计划体系,把“十百千”相关项目纳入科技计划管理。拟将“十”层级项目和“百”层级的重大项目纳入重大科技专项管理,拟将“百”层级的重点项目纳入重点研发等其他计划管理,使计划体系与《实施方案》有机衔接。
    十大创新引领专项方面。创新引领专项是目前我省最高层次的科技项目,代表了我省科技研发的最高水准。专项拟采取“省为主前支持、市配套后跟进”的方式组织实施,单个项目的省财政支持额度普遍在千万元以上,每批启动实施4项左右。自去年6月份开始谋划实施,经深入调研凝练形成了一批备选项目,10月份,陈润儿省长亲自主持进行了院士战略咨询。年底委托科技部高技术研究中心进行了评审论证,形成了超大直径硬岩盾构、氢燃料电池客车、光互连芯片、铜合金新材料、高铁轴承等首批5个建议项目,拟于近期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后正式启动实施。希望这五个项目的主体单位及早着手,按照既定计划加快往前推,同时也希望这五个项目的相关市,郑州市、洛阳市、鹤壁市要做好后续的服务跟进和支持,上下一心,省市联动,把创新引领型专项实施好,争取打造成为科技创新上的亮点、出彩点;对未立项的项目,相关地市也要根据科技部评审意见,积极指导项目单位进一步完善方案,市里也可以考虑根据研究情况,优先立项支持,争取纳入“百”层级项目。同时,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原则,今年凝练启动第二批创新引领专项。希望各地各部门一定要聚焦重点、主动谋划、集成资源、凝练提升,挖掘发现新的突破点,积极向省里推荐,为谋划实施下一批专项做好准备。
    百项创新示范专项方面。创新示范专项分为重大和重点两类,按照“市立项先启动、省择优后支持”方式,长期受理、分批启动、分类实施,每年启动实施重大项目10项左右,重点项目50项左右,省市联动分别给予600万元左右和300万元左右支持,其中对企业牵头的项目省里以不超过地方支持的额度给予阶段性后补助。前期,面向全省征集了一批重大创新需求,建立了常态化受理、动态化管理的备选项目库,现已入库项目150多个,其中地方支持100万元以上项目85项,300万元以上项目29项。近期将重点从项目库里筛选一批前期已立项且有经费支持的项目,争取一季度开展首批项目申报、评审立项等工作,启动实施首批重大创新示范专项和重点创新示范专项。根据项目库建设充实情况,下半年适时再启动实施一批。目前,洛阳、新乡、许昌、焦作、鹤壁、商丘、漯河、开封等大部分地市已经提前进行了安排部署,报送了一批项目纳入省备选项目库,但还有部分市县项目尚未报送、或者已立项而预算尚未落实。希望各地科技部门高度重视、明确责任,按照方案部署,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抓紧筛选立项实施一批项目,将符合条件的项目及时补充到备选项目库,为省级百项创新示范专项打好基础。省科技厅将加强跟踪服务、强化督促问效,及时通报各地立项实施、推荐上报等情况。
    千个创新应用专项方面。各省辖市、直管县(市)科技局要按照省政府《实施方案》要求,及时向党委政府报告,围绕本地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压实责任、主动谋划、自主实施、尽快推动。省科技厅将加强统筹、指导和督查,对于实施成效显著、带动效应突出、符合条件的项目,择优纳入省“百”层级创新示范专项备选库,实现连续滚动支持,并优先推荐中原科创风险投资基金、自创区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自创区创新创业发展基金等,给予基金的后续支持。“千”这个层面的项目,主要依托县区实施,一定要争取县区党委政府的支持。各省辖市科技局要主动作为,给分管市长汇报,在全市科技工作会上要面向县区进行部署。每一个县区高企尽管不多,但是还有一些不错的企业,如柘城,有一些创新能力很强的金刚石材料企业,这些企业有研发能力,有研发需求,科技部门要引导企业设立研发项目,好的纳入“千”这个层面,做的更好的进入“百”这个层面,形成一个梯次接续,滚动支持的项目支持机制,这样才会真正出成果,出大成果。
    (三)加快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促进创新主体量质齐升
    引导创新资源更多地向企业集聚,持续加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创新龙头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助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全产业链创新型企业集群。
    实施创新龙头企业提升引领工程。核心任务就是要培育支持创新龙头企业做强做优,引领带动全省企业创新水平整体跃升。一是加强动态管理。完善年度评估体系,提高培育门槛标准,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调整机制,评估排名落后的撤销其“创新龙头企业”称号,培育递补新企业加入,确保全省100家创新龙头企业(百强企业)引领全省产业创新最高水平。预计今年调整率将在20%左右,动态调整,保持先进性。二是对标争先。突出创新质量、产业带动、发展前景等,在百家创新龙头企业中,重点聚焦产业领军企业、行业细分冠军等,遴选10家标杆企业,开展对标争先活动,加大支持和宣传力度,引导推动其他创新龙头企业学习标杆、赶超标杆。三是建设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由创新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各方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在高铁轴承、超硬材料、作物育种等领域,探索建立“法人化、项目制、竞争性”的专业联盟,强化产学研用合作,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提升”行动。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方面,启动实施“小升高”培育行动,省市联动建设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库,各地要提出培育目标和计划,力争年底前入库企业总数突破3500家;深化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实施方案》,这个方案去年七部门联合下发,每个市都分解有指标,只增不减。各地要对照年度目标,设置入库企业发展台账,建立挂钩帮扶机制,确保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抓工作必须要抓具体,具体就是要建台账,对照高企的八个条件,缺什么,补什么。今年,将组织开展3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并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遴选100家创新高成长企业(百快企业)。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方面,加快建立高质量科技型企业入库机制,会同税务、财政等部门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加强动态管理,提升群体质量;实施“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工程,发展一批创新能力强、成长速度快的“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引领型企业发现苗子、打好基础。
    加大支持力度。重点用好“政、服、金”三项重点举措,切实支持创新引领型企业发展。一是强化政策激励。持续实施首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奖补、研发费用补贴等政策,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奖补资金按照“分批走、及时奖”原则,加快推进省配套资金预拨清算,各地要在7月底前将本级资金拨付到位。用足用好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强政策落实,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应享尽享。二是强化培训服务。在做好“高企培训中原行”等培训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实施“千人万企”科技政策服务进基层行动,在全省遴选1000名政策辅导员,重点为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一对一”“手把手”精准培训,着力提升企业服务水平。三是强化金融支持。加强与11个合作银行的合作,建立动态企业融资库,用好科技贷、科技成果基金、创新券等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充分发挥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作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搭建资本对接、成果转化、人才引进、市场开拓的平台。
    (四)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引领型平台,更好发挥综合功能效应
    按照国家战略布局和我省创新需求,搭建一批创新引领型平台,加快形成体系健全、功能完备的发展格局。
    争创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创新平台。一是加快国家超算中心建设。依托省超算中心创建国家超算中心,抓紧修改完善建设方案,加强组织协调和汇报沟通,2月份邀请科技部有关领导和专家来豫进行调研论证,争取一季度获得批复筹建。按照“应用导向、按需拓展”的原则,郑州市和郑州大学要切实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推进河南省超算中心建设发展。省里设立专项引导资金,支持超算中心重点围绕基因测序和电子病历、生物基因育种、大气污染仿真模拟等领域的应用需求,开展大科学任务研究和多平台支撑软件系统构建,着力提升超算中心创新能力。二是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在网络信息安全等重大创新领域积极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相关任务。以中铁装备公司为主体,整合产业链优势创新资源,在盾构装备领域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这项工作也是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重点任务。积极创建国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在基础资源共享、重大成果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进一步推进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创建食管癌防治、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大学创建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积极在我省优势领域争创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中心,力争实现零的突破。
    探索建设河南省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层次创新平台。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参考浙江、江苏、安徽等省的做法,今年要探索建设我省新的高层次创新平台。一是高标准建设河南省实验室。瞄准国家实验室布局领域,聚焦国家和省战略目标,立足我省现有科研基础与优势,在省重点实验室基础上优化提升,集中资源进行持续、稳定支持,探索组建代表我省最高水平的河南省实验室,为争创和参与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奠定基础。二是推进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对标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定位,聚焦我省优势产业,依托建在创新龙头企业的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效整合相关创新资源,遴选组建首批10家左右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集中力量、打造标杆,择优推荐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各地、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积极做好发掘、培育、推荐工作。今年要启动10家省实验室、10家省技术创新中心“双十”平台建设,打造成为我省参与国家实验室、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后备力量。
    提升优化省级创新平台建设水平。探索建立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体制机制和建设模式,针对优势学科培育,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布局建设学科重点实验室;围绕优势产业提升,依托创新龙头企业布局建设企业重点实验室;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在我省创新资源相对薄弱地区探索布局建设市厅共建重点实验室。持续加强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重点推动年营业收入2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平台全覆盖。加强对省国际联合实验室运行管理并开展定期评估,实施奖优惩劣;完善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布局,指导已建成的9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发挥学科优势,争取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在肾病、儿科疾病、呼吸疾病、血液病等领域新建5家以上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五)加快集聚一批创新引领型人才,筑牢高质量发展的智力支撑
    重点突出“两高一青”(高层次产业创新领军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团队和青年人才),充分发挥柔性引才作用,精准施策,加大政策激励、项目支持、平台建设力度,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加快培育引进一批高端科技人才和团队。要加快推进“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建设,重点推动工作室体制机制创新,赋予科学家充分的人财物自主权,实现自主立项、自主管理、自主决定科研路线、自主组建科研团队,力争首批12位工作室“首席科学家”在今年院士遴选中有所突破。工作室建设还要更多关注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知名度不是很高的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他们创造良好科研条件,使他们尽快脱颖而出。充分发挥“中原院士基金”作用,加大对院士和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等高端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强“中原学者”的培育。依托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以院士、中原学者等领军人才为核心,组建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通过持续稳定支持,确保完成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在高层次创新团队上加大支持力度,领军人才要带领团队,领军人才加团队,要给予重点支持。发挥院士工作站等柔性引才平台作用,着重提高院士工作站的运行质量,建立以院士工作合同金额为重要指标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加强产业领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实施“中原产业创新领军人才”遴选工作,发挥企业引才育才主体作用,推动建立企业自主使用评价人才、政府采用“人才+项目+平台”后续支持的新机制,以市场化方式引进、培育形成一批“掌握核心技术、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的产业创新领军人才,构建产业创新领军人才队伍体系,引领我省主导产业提质增效。产业领军人才非常重要,今年要在产业领军人才培育上做一些探索。产业领军人才不是评出来的,而是企业认可的、企业推出来的,订立标准和条件要交给企业进行评价。对这些产业创新人才支持除了项目资金之外,还要探索给予个人激励。今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已经改革了, 800万奖金全部奖励给获奖者自由支配。
    加大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充分发挥NSFC-河南联合基金作用,优化调整联合基金,创新支持方式,扩大基金规模,拓展资助领域,提高申报质量。学习借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先进省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方式,采取“人才+项目”的形式,优化项目遴选途径,着力打造青年人才培养品牌。继续做好科技创新杰出青年遴选工作,新培养一批省科技创新杰出青年。省自然科学基金在方式上主要采用“人才+项目”的方式,重点支持有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希望高校、院所做好准备,把最优秀、最有潜力的团队推荐上来。
    加大外国人才智力引进力度。推动出台《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实施外国人工作许可制度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为外国人才来豫工作创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抓好重点引智项目实施,支持建设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推动高端引智平台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外国人才团队。深入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加强海外引智工作联络处建设,持续实施高层次人才国际化培养计划,做好出国(境)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和效果。
    (六)加快发展一批创新引领型机构,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充分发挥创新引领型机构优势,探索以科技成果为纽带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推动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加速促进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扩量提质。充分发挥十大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的标杆、示范作用,组织开展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遴选和资助工作。广泛开展与省外高端创新资源的对接合作,新培育引进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制定出台《关于扶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若干政策》,支持其在政府项目承担、职称评审、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方面享受相关政策。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动态管理。一季度召开全省新型研发机构专项推进会,组织开展全省重大新型研发机构观摩。各地要因地制宜,紧紧围绕产业需求,积极做好当地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工作,重点依托高校建设专业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龙头企业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大院大所设立高端新型研发机构。
    加快建设技术转移体系。贯彻落实《河南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构建符合科技创新规律、技术转移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的技术转移体系。大力培育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新培育10-15家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支持其采取市场化运营机制,提供专业化服务,促进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对省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转移转化活动的,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补。加快科技大市场发展,加强对洛阳、许昌、焦作、鹤壁、济源等地科技大市场的指导支持,对运行良好的给予奖补支持。各新型研发机构也要因地制宜,建设技术转移机构,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今年,省政府出台的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明确了三项突破性政策,对河南本土的高校、院所在豫转化成果的按技术成交额10%给予奖补,不超过100万;对企业买省外的技术,按技术交易额的10%奖补,最高100万,但是必须是河南本土的企业。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按绩效实行奖补,这三项奖补措施共同发力把技术转移转化的文章做好。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快推进《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立法修订工作,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改革和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充分释放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求导向机制,强化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和关键作用,以郑洛新自创区为依托,加快制定完善建设方案,积极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七)提升创新载体建设水平,培育创新增长点增长极增长带
    培育更多的区域创新支撑点,打造创新增长级,带动更多地区加快创新发展步伐,加速推进创新型河南建设。
    加快培育创新型市县。一是建设创新型城市。发挥郑州、洛阳、南阳等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的带动作用,研究制定出台《河南省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开展省级创新型城市建设培育工作,引导省辖市因地制宜探索差异化创新发展路径,完善组织体系、优化创新环境、加大科研投入,实现创新发展。以省创新型(试点)城市为基础,争创一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创新型城市圈和城市带。二是建设创新型县(市)。加快推进省创新型县(市)建设,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加大对县域科技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区域特色支柱产业,以科技创新支撑县(市)产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提升。
    推动科技园区提质增效。实施高新区创新发展提速工程。积极争创国家高新区,力争信阳、许昌高新区尽快获批,加快三门峡等省级高新区创建国家高新区进程。开展高新区考核评估,突出重在创新质量、重在示范带动“两个重在”,形成“优进劣出”的动态管理机制,按照省级高新区考评排序结果,择优推荐升级国家高新区。严把高新区建设“入口关”,重实际、要实效,对申报省级高新区的园区进行摸底测评并择优培育建设。突出“高”和“新”,推行差异化发展路子,优化布局、突出特色、聚焦主业、集成资源,发展壮大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形成各有侧重、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积极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一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动态管理,推动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升级。高质量培育建设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积极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大力发展双创载体。突出特色,发挥各类双创载体优势,构建覆盖全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共同打造我省“双创”升级版。一是支持国家创新创业特色载体构建各具特色的孵化生态体系。鼓励郑州、洛阳、新乡、平顶山高新区积极探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集聚、大中小企业融合及科技金融示范,搭建聚合资源的孵化服务平台,持续提升孵化育成能力,为高新区“双创”发展作出示范。二是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专业服务水平。修订完善孵化载体管理办法,按照服务效能优先的原则,对全省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再评估,强化统计和年度评价,对优秀的进行奖补,对不合格的进行警告、整改、摘牌。会同税务部门落实国家级、省级孵化器税收优惠政策。三是鼓励创新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今年将强化奖补支持和创新引导,支持创新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众创空间,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完善企业产业链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四是稳步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原则推进省级大学科技园建设,为我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孵化平台和转化渠道。
    (八)发挥财政科技资金引导作用,拓宽创新投入渠道
    要创新财政科技经费配置方式,放大财政科技投入效应,引导企业成为创新投入主体、引导高校院所强化研发投入,带动全社会创新投入,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持续实施企业研发财政补助政策。近两年我省连续开展企业研发财政补助后补助,省市两级按企业自身研发投入的一定比例(500万以下部分按10%,500万以上的部分按5%)对企业进行奖补,每年奖补额度最高可达400万元。政策实施成效显著,两年直接引导企业研发投入近300亿元,有效推动全省研发投入提升。今年在这方面要持续加力,深化落实。一是加大工作力度。今年省企业研发补助专项资金预算安排进一步加大,额度由3亿元提升到6亿元。各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政策宣传,强化培训服务,上下联动,用足用好这项政策。二是用好信息平台。科技、财政、税务等部门联合建立了省企业研发信息管理平台,充实了研发投入备案企业库,去年进行研发投入预算备案的企业由1000余家增长到3900多家,企业研发投入预算突破400亿元。要进一步完善省企业研发信息平台功能,加强企业研发投入统计预测、动态监测与跟踪服务。三是夯实市县责任。这项政策要求地方及时足额配套经费,落实情况与下一年度省级经费补助比例挂钩。郑州、新乡、许昌、南阳、济源等市上年配套经费按期足额到位,今年省级补助就按50%执行;而有些省辖市配套经费不足额、不按期,今年省级补助就降为40%或30%。一些地市的主要领导还不清楚这政策,请各位科技局长一定要向当地党政主要领导做好汇报,用好这项政策。
    加快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按照“省里作示范、出政策、定规则,市里当主体、做具体、促落地”的工作思路,加快形成“省级统筹、市级为主、省市联动”的科技金融工作新格局。一是深化省科技与金融结合  试点工作。指导试点地区根据自身特点,探索各具特色的科技金融业态和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郑州、洛阳、新乡等国家和省级科技金融试点地区要在科技信贷、科技创业投资、专营机构和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支持各地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分担机制,开展“科技贷”“科技保”等科技信贷业务。引导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科技担保机构、科技保险分支机构等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为科技企业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支持境内外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不同阶段投资活动。去年启动了省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工作。今年要研究制定试点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按照这个评价体系对于试点地区进行评价,评价好的就进行奖补。科技工作的主体是市里,省里主要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郑州是国家试点城市,洛阳、开封、新乡、许昌、鹤壁、焦作等6市是省试点城市,开封还是全国普惠金融试点城市,要把这些试点城市协同起来,共同推动科技金融发展。二是充分发挥科创类政府投资基金作用。省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自创区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和自创区创新创业发展基金等要和各地市各高新区联合设立新的子基金,加大对我省科技企业支持力度。同时希望各地市要注重引进,特别是郑州、洛阳具备这个区位条件,引进一些北上广深的创投机构,给一些政策支持。三是拓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根据国家统一安排,积极争取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按照国家“科创板”推荐指引要求,会同省金融监管局遴选上市后备企业。各地要积极协调解决企业上市存在的问题,力争我省科创企业在“科创板”上实现突破。四是深入推进“科技贷”工作。进一步增加科技信贷准备金规模,突出重点,加大对“双百”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的支持力度,联合合作银行开展“科技贷”业务宣传推介、尽职调查等工作,提高科技企业获得感,力争全省科技信贷新增10亿元,总规模达到25亿元。
    推动全省研发投入提升。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9年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1.5%,经测算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要达到770亿元左右,2017年是582亿,任务十分艰巨。为做好这项工作,一是制定促进研发投入提升工作方案。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省市联动、部门协同”的总体思路,开展研发投入“增量进位”专项行动,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弥补创新发展短板。在省里制定的高质量发展评估考核办法,研发投入是一个重要的指标,而且权重也很大,各个地方都要重视,各地市科技局局长也要积极做好汇报。二是强化地市主体责任。加强年度目标任务分解落实、组织协调和考核评价,我省将把研发投入列入市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评价体系。经测算,为完成2019年研发投入强度1.5%的目标任务,郑州、洛阳等经济体量较大的市,2018、2019年研发投入增速不能低于15%的整体平均增速;其他省辖市增速不能低于2017年全省17.8%的增速。各地要高度重视,压实主体责任,深挖潜力,认真落实研发投入统计任务。三是加强分类指导。根据国家研发投入统计制度改变的情况,加强政策宣讲和专项培训,指导督促研发单位做好研发辅助账、综合统计报表等基础性工作。这项工作很重要,希望各地市的科技局主动和统计局来把这项工作落实好,省厅会和省统计局进行衔接,在顶层设计上做好,关键还是各地市要给企业做好培训。积极开展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清零”行动,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政策和企业研发投入奖补财政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把研发投入作为支持高校院所申报项目、建设平台等的重要依据,对科研院所研发投入进行评估监测和绩效考核。
    (九)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开放式创新,激发创新创造的活力动力
    以改革破除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近悦远来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以开放汇聚创新资源,让更多技术向河南转移、更多成果在河南转化。
    全力办好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去年,省政府与科技部在省部会商中已商定,共同举办“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打造中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平台。王国生书记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的讲话中,陈润儿省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要求要办好这次大会。大会具体时间与科技部商议,拟于下半年召开。这次大会的目的就是吸引集聚国际国内高端创新资源落地河南,即签约一批重大项目、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落地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发布和转化一批先进技术成果;注重发挥企业、高校、院所的主角作用,为企业、高校和院所之间合作搭建舞台;采取主题活动和专场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题活动突出重大项目签约和高端论坛,各个专场突出产业特色和地市特色。大会的工作方案正在报批中,待国家批复后就会发给大家。希望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认真对待、及早动手、加强联动,共同将大会打造成为高水平、有特色、具有影响力的开放创新活动品牌。一要广泛征集需求。各地要采取各种方式,深入到企业、高校和院所中去,摸清技术需求和合作需求,要在3月底之前上报技术需求、拟签约的重大合作项目。省里将筛选、凝练一批关键重大技术需求面向全球公开招标,对招标成功的重大项目设专项给予支持,并在大会上组织签约。这是陈润儿省长提出推动开放式创新的新思路。我省骨干企业的一些重大技术需求,自身解决不了的,河南的高校院所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的面向国内外揭榜招标,揭榜招标成功的,政府给予支持。二要加强对接邀商。为邀约到高层次人才多、高水平技术成果富集、创新能力强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投融资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省里拟组织若干团组,上半年将赴国内外洽谈邀约,各地也要组织精干队伍或通过与省外、国外合作的单位发出邀请,力争把这次大会办成高层次人才济济、高水平技术成果丰硕、关键重大项目对接成功的大会。三要办好专场。这次大会设立了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生物医药及健康4个领域的先进技术成果发布与“一对一”对接专场、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论坛、“一带一路”创新合作研讨会、科技外交官服务行动中原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暨项目对接洽谈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各地各有关部门都要积极组织本地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参加各领域专场活动,抓住这次高端创新资源汇聚河南的良机,加强对接合作,确保取得实效。郑州、洛阳、新乡、焦作、许昌等创新资源相对富集地市要充分挖掘创新需求,筛选好合作项目,举办好专场活动。围绕服务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充分发挥郑洛新·中关村双创基地等开放合作平台作用,积极对接国外创新资源,召开重大专题活动和系列专题活动。各位省辖市科技局局长和高校、院所、企业的代表大家都要行动起来。省委省政府搭建了这个高规格高水平平台,汇聚八方成果、广纳天下英才。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创新资源比较富集的地方,更要集中力量,谋划好专场方案。
    建立重大创新需求面向国内外揭榜攻关的项目组织方式。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部署,借鉴广东等地的经验做法,打破区域界限,探索“揭榜挂帅”创新组织模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吸引和支持国内外有实力的创新机构到我省攻克难题,转化成果。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实行重大创新需求面向国内外揭榜攻关,核心是依托外部力量来解决我省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另一方面,组织企业揭榜转化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核心是调动省内力量加快外部成果就地转化,特别是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成果在我省转化落地。科技部支持了很多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和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要深度挖掘,支持一批适用的重大科技成果在我省转化。省里将出台专门的资金支持政策,设立重大技术招标专项,计划上半年面向全球公开发布招标信息,在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上举办专场活动,进行重大技术需求招投标。各地要积极组织本地的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认真凝练重大技术需求并及时上报。
    深入推进以“松绑+激励”为核心的“三评”改革。提请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提升科研绩效的实施意见》,加快建立以质量、绩效和贡献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深化科技经费改革,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价,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修订《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完善奖种结构,实行按等级标准的提名制度,更加注重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更加注重候选人的品德、能力、业绩,进一步突出科技奖励的产业导向和绩效导向。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快建设省级科研诚信信息系统,加大对学术不端和违背科研诚信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快建立科研仪器和设施开放共享科技创新券管理系统,启动实施开放共享双向补贴工作,提高入网仪器使用效率,提升共享服务水平。
    加强重大科技创新政策落实落地。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推广第二批支持创新相关改革举措的通知,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激励、科技金融创新、军民深度融合、管理体制创新等方面23项改革举措。这些举措含金量很高,希望各地能够结合自身实际,复制推广这些改革举措落地生根、产生实效,进一步增强科研人员获得感和满意度。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清理“四唯”、减轻科研人员负担、扩大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等专项行动,针对科研人员反映的科技评价简单量化、政策细化不够、申报表格繁多等问题,清理和修订相关的政策规定。建设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完善省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科技创新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便捷化、高效化。
    (十)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助力脱贫攻坚民生改善
    发挥科技优势,统筹科技资源,提升科技创新供给水平,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科技支撑,促进科技惠民。
    深入推动科技扶贫。实施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三年行动计划,继续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十百千”工程,持续抓好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科技特派员服务队、重大科技扶贫项目、科普传播基地、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五个一”,省市县三级联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智力支撑。一是建设一批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认定10个以上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示范基地、30个以上科技特派员服务队科技服务示范点,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特派员助推产业发展的示范样板。二是评选一批示范科技特派员,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管理考核,在全省范围内评选一批优秀科技特派员,着力选树一批先进典型,使学有“标杆”、比有“参照”。三是组织实施50项以上科技扶贫示范项目,赋予贫困县更多自主权,由县里选择产业,省里进行考核,着力解决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存在的技术瓶颈和关键难题,辐射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四是新建40家以上省级星创天地,加大对贫困地区星创天地建设力度,推动星创天地提质增效,激发贫困地区创新创业活力。
    强化污染防治科技支撑。实施《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科技支撑专项工作方案(2018-2020年)》,针对我省污染防治领域技术需求,大力推进大气、水、土壤及面源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创新,在中原城市群区域重污染PM2.5溯源、省空气质量立体综合观测网建设和一体化预报预警等方面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加强《河南省节能低碳与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推广应用,推广一批我省具有鲜明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污染防治成熟适用技术成果。深入实施省节能减排科技工程,做好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和动态管理工作。
    加强民生科技创新。做好2019年省重点民生实事,依托我省首批建立的妇产疾病(围产医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解决出生缺陷精准防控重点难点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等重大产品攻关。加强生产安全、食品安全、防灾减灾、突    发社会安全事件等公共安全领域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加强司法智能化、新型城镇化等领域科技创新。严格加强人类遗传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