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谈谭鸿鑫:科技企业估值的三大标准 | 科创板系列之八
“很多对科技企业的估值,停留在对技术的评价,其实就是无形资产评估,但唯独没有人去真正评估企业的技术使用价值。而后者,恰恰是最重要的。”这也是谭鸿鑫从事技术商业化26年的总结和坚持的标准。
科创板推出相应规则,企业不再以盈利和净资产规模论英雄,打破A股IPO标准中“必须盈利”的原则,允许处于亏损期的高科技企业上市。
这一切,使得原有的估值方法不再适用于科创板企业,也意味着,科技企业需要一套新的估值方法。如何估值,有什么标准,这也是我们关注的核心之一。
“以前,我们做尽调的时候,除了看企业合规性之外,更多看它是否具有持续盈利的能力,但这次,我们更关注的并不是眼前的现金流和盈利,看的是未来。”
门槛、竞争力和生命周期,是谭鸿鑫给科技企业的三个估值要素,类比到运动比赛上,就是速度、加速度和持久性。技术价值和技术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对于科技企业估值,后者更加重要。
既然投资科技企业,是投资未来,那么判断未来至关重要,这也能够倒逼市场逐渐教育出投资技术创新企业的投资人。
对话
MIR:科创板如何筛选真正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公司?
谭鸿鑫:对于科创板上市的企业,已经有人在做评论,但大家更多关注在企业估值上,认为一些企业估值过高。
但实际上没有特别多的人,从某几个行业或领域分析该企业核心的技术竞争力在哪里,到底是商业模式很好,还是因为能够降低成本,或是有很好的技术。
MIR:谁来发挥作用?
谭鸿鑫:例如媒体就需要发挥作用,组建一支队伍,集合一些真正懂技术的人,一方面他们具备对产业深度调研的能力,能够把技术说清楚;一方面能够了解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让懂技术的人和证券市场分析师,形成有效结合。
现在很多媒体针对创业方面的报道,我认为偏离技术创业的方向,因为讲不明白技术,故事里大部分是一些模式创新的创业。大家关注的是怎么开拓市场,如何做市场营销,但恰恰遗漏的是一些科技创业的内容,慢慢整个社会形成舆论导向。
科创板的推出能够让更多人了解科技,媒体也能够更加关注技术商业化,给公众提供了解科技的渠道,培养更多懂技术的投资人。
MIR:当不再以资产规模和盈利论英雄时,科技企业的估值标准是什么?
谭鸿鑫:要对企业的技术竞争力做分析。原来保荐人不做,但科技企业一定要做。很多对科技企业的估值,停留在对技术的评价,其实就是无形资产评估。但唯独没有人评估企业的技术使用价值,后者恰恰是最重要的。
首先技术具备门槛,能够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意味着拥有技术竞争力的企业能够拥有市场。
其次,做同样的产品,能够比同行成本更低,这也是一种竞争力,所谓的护城河就在于别人亏钱时我仍然挣钱。
第三个判断来自生命周期的上涨,如果一个技术没有很好的生命周期,也许只能在短期内有所收益,但过了几年就后劲不足。就像我们考察运动员,既要考察速度,还要考察加速度,还要考察持久力。
MIR:科技创业企业估值难点之一在于没有可参照物?
谭鸿鑫:可以参照,任何技术都有路径依赖性,其产生和发展都有原因。
比如一家做人脸识别的科技企业,如何估值?人脸识别中,核心是机器算法,这个新领域的发展速度有多快是不确定的,但其有一个刚性市场。比如在安防领域,其刚性市场基本能够测算出来,例如多少机场、火车站、口岸等。还有一些地方不容易测算,如民用市场,家里的门锁、小区门禁等。这个部分就可以对照竞品。
如果人脸识别的准确度比指纹识别要高,同时成本又与之差不多,这时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价值就会很高。相反,识别率高但成本也高,指纹锁是一千块钱,人脸识别是一万块钱,那么其使用价值就是中等甚至偏下。
当然这与整体消费能力有关,如果门锁整体消费能力在一千元级别,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价值就很低。如果整体消费在万元级别,那么价格则在其次,就要看功能。
MIR:科创板能否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难题?
谭鸿鑫:科创板从推出的本源看,对技术创新非常有好处。现有市场并不支持真正进行高技术商业化的企业,反而一些模式创新或能够说出好故事的企业获益。
所有高校的技术转化合同,80%以上都是委托研发和联合研发。企业提出委托研发合同,由高校和科研院所帮它完成,这种成果转化率是最高的,几乎可以达到百分之百。具备投资开展委托研发和联合研发能力的通常都是大中型企业,有持续生命力和战略眼光的大企业都持续开展着产学研合作,效果也是非常显著的。
例如格力电器在这方面确实投入很多,短期看不到效果。但放眼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格力的空调就会在世界空调行业立足。从这个逻辑出发,科创板对科技创新最大的作用是倒逼大企业创新,给大企业衍生的技术创新小企业以更多机会。
MIR:科创板能否促进科研人员创办企业?
谭鸿鑫:反观美国整个创新体系,大学更多是产生科学和技术原创的地方,真正完成创新活动的地方都是在企业。
由此观之,现在我们似乎走到一个弯路上,认为在大学里面办公司,公司长大再上市,好像这条路是对的,其实这条路反而是慢的。
大约20年前,美国康奈尔大学一个教授发表了一篇有关植物免疫蛋白的文章。这件事情曾经非常轰动。
这群科研人员就成立公司专门来开发植物疫苗。他们仅靠实验室成果办公司,就得到资本市场很好的认可,还在纳斯达克上市融资4亿美元,这也是纳斯达克机制难能可贵的地方。
但这个公司后来死掉了,这也暴露出科学家创业的问题。
公司成立时,他们想开发植物疫苗来替代农药,本这是很好的事情。结果他们在研究中间发现,植物疫苗给植物用完后会产生抗病性,还会对人体的免疫起到作用,这是很大的市场。然后他们就不再做植物药,而去开发用于人体的疫苗。但用于人体的疫苗难度极高,4亿美元怎么可能完成。最后4亿美元全烧掉,植物疫苗也没开发出来。
这家公司的问题出在管理团队上,募资时没有按照当时的目标做下去,而是中途改变募资的投向。
这个案例有很多启发:
首先是科学家办企业实际上行不通,想法太多,容易忽略现金流。
第二点是当时募集的资金本来是要投到植物的免疫系统中间去的,但中途改变,这是不是违反对投资人的承诺,是否需要承担法律问题。
第三,高技术产品有很好的前景,但仍面临巨大风险,这种风险需要有人给予提示。
我们过去常提示这东西可能不可能,但没有人关心可行不可行,多长时间能够实现,需要多少钱能把它实现,有没有这样的队伍把它实现。
科创板的出现,能够给技术商业化的生态环境带来新的改变,就是给了我们一个目标,给以硬科技作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中提供一个阵地,提供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