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纪检监察 > 宣传教育

中原廉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来源: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日期:2020-06-30 09:43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年过半百的郑板桥被授命为山东范县县令。赴任时,他一不坐轿,二不鸣锣,三不前呼后拥,而是一头毛驴一书童,一捆行李一箱书,外加一张琴,跋山涉水直奔范县(1964年划归河南省)而来。

初到范县,他一反历次官员上任时的习俗,所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拜访上司、走访乡绅,而是叫来书童取来文房四宝,写了两副对联和一份告示。

一副对联是: 黑漆衙门八字开,有钱无理莫进来。横批是: 勤政爱民。贴在了县衙的大门上。

另一副对联是:一身正气敢碰硬,两袖清风能压邪。横批是: 七品正堂。贴在了问官司的大堂上。

告示是:本官上任,日夜受理案子,件件秉公办理。贴在了县衙的大门外。

对联和告示贴出后,黎民百姓一传十、十传百,无不对郑板桥的凛然正气拍手称快,纷纷来到县衙喊冤叫屈,使得昔日冷落的衙门变得门庭若市、热闹非凡。

常言道:“官修衙门客修店”。任职县令后,郑板桥非但不修衙门,还命人将县衙临街的墙壁挖了很多窟窿。众人摇头不解:“敢问大老爷,把好端端的衙墙挖那么多窟窿,有何用处?”郑板桥笑道:“县衙与外面隔着几尺厚的高墙,百姓呼吸的鲜活空气吹不进来,衙门里头的官僚腐朽死气也透不出去,这还不把姥爷我憋煞?”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出郑板桥大胆抨邪除弊、破旧立新、冲击封建世俗观念的思想行为。所以他上任不久,就给范县带来一股清新之气,为治理一个升平祥和的范县奠定了基础。

身为父母官,郑板桥不但抨邪除弊,还经常青衣芒鞋深入百姓中,体察民间疾苦,关心人民生活。据说,一年除夕,郑板桥青衣小帽,容身街巷,与百姓共享节日欢乐。他突然发现一家破门上,写着一幅奇怪的数字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头脑颖悟的郑县令,即刻悟出:这家是缺衣(一)少食(十)无“东西”的贫困人家。回到县衙,他马上派人送去三两银子,解了一个穷苦家庭过不起年的困难。

在范县的五年间,他重农桑、惩贪吏、清盗贼、理讼案、禁赌风、昌学业、治荒瘠、拯饥馁……,把这个昔日荒蛮贫穷的小邑变成了一方和蔼富饶的乐土,在范县人民心中树下了永不磨灭的丰碑。

乾隆十一年,郑板桥离开范县赴任潍县。此时的潍县正如烫手山芋,洪涝、干旱、瘟疫……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面对百姓的深重灾难,郑板桥忧心如焚、寝食难安,在未得到上司批准的情况下,毅然开仓放粮。另外,他还通过劝说潍县富户开设粥棚、严控囤粮大户哄抬物价等一系列赈灾措施,解救了大灾大难的潍县人民,建立了为世人称颂的丰功伟绩。

在这场灾难中,郑板桥亲眼目睹了灾民的悲惨情景,联想到百姓的痛苦呻吟,他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爱民心声: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该诗情意真挚、语出自然,真实地写出了郑板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民本思想。

“精神千秋颂,艺术万代扬。竹骨遗风范,兰品留芳香。”郑板桥的一生,是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的一生,虽然他已辞世两百多年,但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目中。为了纪念他,后人在他的故里和为官的地方,均建立了郑板桥纪念馆,引导一代又一代的官员传承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民本思想,做到身系家国、尽忠有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黄守胜 张瑞方)

【字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