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纪检监察 > 宣传教育

中原廉吏 |“循吏”赵尚宽

来源: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日期:2020-07-02 09:54

话说北宋时,南阳设邓、唐二州。唐州辖泌阳(今唐河)、湖阳(县治今唐河湖阳镇)、比阳、桐柏、方城五县。

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赵尚宽吏部考核第一,出任唐州知州。

《宋史》卷四二六“列传”第一八五《循吏传》中有《赵尚宽传》。赵尚宽(公元995——1062年),字济之,宋河南府(今洛阳市)人。“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

唐州一向土地肥沃,经历五代战乱,土地荒芜,百姓稀少,收缴的赋税不能满足填补徭役,朝廷商议想废郡为邑。赵尚宽说:“土地荒芜可以增加开垦,百姓稀少可以增加招引,哪有废除郡制的道理?”于时查看地方志,找到汉代召信臣率民挖掘的湖泊沟渠遗迹,派兵重新疏通三处湖泊一处沟渠,灌溉农田万余顷,又指导百姓自发开挖数十条支渠,互相灌溉。四方百姓闻讯后蜂拥而至,赵尚宽又把荒地按照人口分给他们,并且用官方的钱贷给百姓购买耕牛。三年后,长满杂草的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土地,人口增加万余人。

嘉祐五年正月,也就是赵尚宽任期的第三年,苏轼因母病故回蜀治丧后返京,过荆州至唐州,为赵尚宽的壮举所感,作《新渠诗》,全文如下:

新渠之水,其来舒舒。溢流于野,至于通衢。渠成如神,民始不知。问谁为之?邦君赵侯。新渠之田,在渠左右。渠来奕奕,如赴如凑。如云斯积,如屋斯溜。嗟唐之人,始识粳稌。新渠之民,自淮及潭。挈其妇姑,或走而颠。王命赵侯,宥我新民。无与王事,以讫七年。筑室于唐,孔硕且坚。生为唐民,饱粥与饘。死葬于唐,祭有鸡豚。天子有命,我惟尔安。

苏轼称赞赵尚宽是因为其用了三年时间修复水利促使了当地农业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其诗句“王命赵侯,宥我新民,无与王事,以迄七年。”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即朝廷对回归唐州的百姓免除了七年的赋税徭役。

赵尚宽根据召渠的遗迹,先是疏通三个堰塘和一条水渠,后又指导百姓自修支渠数十条。他带领人民所疏通之渠,被人称为赵渠。

清人顾祖禹编撰的《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河南六”“南阳府”“唐县”“召渠”条云:在县西。亦曰召堰。汉召信臣障水溉田,民赖其利。宋嘉祐二年赵尚宽修复召信臣故迹,浚渠溉田,为利甚溥,人亦谓之赵渠。王安石《新田诗并序》中也有明确详细的记述。

今唐河人传颂,当时很多流散到各地的唐州人闻讯喜归故土,赵尚宽又指导他们开挖十多条支渠,转相引水灌溉、排涝。一年后,“四方之民来者云布”,“淮之南、湖之北”,乃至湖南长沙一带的人纷纷前来。赵尚宽请示朝廷,按照人口多少,将荒田分给前来的百姓,又引进南方高产稻种,用官款贷给百姓买耕牛,这些优惠政策,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拓荒,到第三年,唐州人口增加了万余户,“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的原野,逐步变为万顷良田。至此,“唐之土不可贱取”,地价已经升值不菲。这一年,唐州周边皆因大雨形成涝灾,唯独唐州因水利工程完善,能灌能排而获得丰收。随着农业的复兴,唐州饲养业、商业也逐渐兴旺,“船漕车挽负担出于四境,一日之间不可为数”。

唐州奇迹般的复兴,令不少百姓对赵尚宽十分崇拜,他们为自己的知州修建生祠,供奉他的画像,每逢节日前去膜拜,为他祈福祷祝。赵尚宽的事业,不仅打动了来到唐州的人,也在朝廷中引起了极大关注。三司使包拯核实他的所作所为,上书朝廷,请求延长赵尚宽的任期。包拯在奏折中说:“知州赵尚宽兴复召信臣渠并境内之陂渠,下溉民田数万顷。非独流民自归,又有淮湖之民至者万户。请留再任……”

宋仁宗接到包拯的奏折,对赵尚宽十分欣赏,下诏褒扬,并同意包拯的请求,令赵尚宽继续担任唐州知州。

李焘编撰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知唐州赵尚宽再任岁满,特迁司农卿,赐钱二十万。

毕沅编撰的《续资治通鉴》卷六二即 《宋纪》六二中记载,“独尚宽修旧起废,兴辑劝课,有实效焉。”一个“独”字实在意味深长。一是表示当时朝廷和言事者都希望地方官能连任,但能连任的官员极少; 二是表示赵尚宽之所以能连任主要在于他政绩突出; 三是表示赵尚宽本人务实肯干,愿意主动连任。(韩冰 李谦)

【字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