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纪检监察 > 宣传教育

中原廉吏 ∣ 大清王朝第一清官

来源: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日期:2020-07-03 10:27

汤斌(1627年-1687年),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别称豆腐汤、羊裘尚书、汤文正、汤司空,被誉为“清朝文正第一人”。河南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清朝政治家、理学家暨书法家,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正。汤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实践朱学理论的倡导者,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被尊为"理学名臣"。

汤斌在苏州做江苏巡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常采野菜佐餐,长子汤溥不解:“爹爹何必如此自苦?”汤斌说:“你们祖母未殉难之前,每天所食,粗粝不堪,今天我幸而略有成就。但子欲养而亲不待,终天之恨,无由弥补。如果稍涉奢逸,我就不能安心。这些野生的荠菜之类,都是你祖母在流寇猖狂的那两年,常吃的东西,我无可一日或忘”。可见母亲的俭朴对儿女的影响之远。

汤斌的四个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睢州老家读书,一则侍奉祖母,二则准备乡试,规规矩矩,没有一个或随任上成纨绔子弟,或横行乡里成不法之徒,或依仗爹权势混个一官半职。平时汤斌教育他们:“我不是望你们早贵,少年要吃苦,苦则志定,将来不会失足”。汤斌对儿子的临终遗言是:“孟子有言,乍见孺子入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这就是天理,你们总是时时内省,养此一片真心,久而久之,做人做事,自然合乎圣贤的大道。如果只讲表面文章,规行距步,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外面看起来是道学,其实是内心不知有真是非的乡愿,于人于己,皆无益处。”这就是汤斌的家教,也是汤氏的家风。

顺治十三年二月,汤斌补授潼关道副使,面对“供应转输之繁,官吏科敛以办军需,民不堪命,逃匿十二三”的残败现实,汤斌在治政中反复度量法理,做到案无留牍、日无积事。在汤斌的善政招引下,流民纷纷来归、屯田开荒,使昔日的荒田成为米粮仓,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汤斌仅用三年时间,就使潼关成为户口数千,市场繁荣的西北重镇,潼关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堡垒户”。

顺治十六年,汤斌在升任江西岭北正四品道员途中,得知父亲病重,他说“因未莅任故不能滞留”,便怀着悬念之心匆匆上路。上任后,首先整顿吏治、惩办贪官,政治逐渐清明;而后,奖励耕织、免征课税,百姓安居乐业;继之,推行剿抚并举政策,亲自督军擒获南明大将李玉廷,扫平匪盗,境中大治。岭北匪患消除后,汤斌念父病亟忧虑成疾,适才请假归省。

康熙二十三年五月,康熙亲自提名汤斌任江宁巡抚。九月,汤斌辞帝赴任。由于前一年江南、扬州一带水灾,汤斌莅任经过反复勘察后,奏请继续免赋,朝廷遂下令蠲免江南之赋。当时大学士明珠、左都御史余国柱得知此事后,对汤斌愈加怨恨,故以汤斌在苏州发布文告中"爱民有心、救民无术"的话作为对朝廷的诽谤,后康熙帝传旨责问。汤斌只是说自己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加惩处。当时正赶上汤斌带病入朝,人们道听途说越传越广,听到的人都流下眼泪。住在意城的江南人,要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此种事,才散去。在官员考核时,其他官员纷纷向明珠送礼,其中唯独没有汤斌及其属员。

康熙二十六年九月,汤斌改任工部尚书,在去往通州勘察民情时,突患寒病,于十月十一日夜半而逝,卒年61岁。汤斌去世的噩耗传至京师后,京城士绅父老妇孺无不悲嚎哭泣如丧考妣,涕泣者郊迎者多达万人,皆白衣素冠,古今未见。台湾作家高阳在《清史》中将汤斌事迹重新挖掘整理,并收入《清官录》中,赞誉其为“大清王朝第一清官”。(项龙 李洁)

【字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