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纪检监察 > 宣传教育

中原廉吏 | 小官大德许士正

来源: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日期:2020-07-30 09:19

他名不见经传,官不过七品,但却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就是许士正,一位来自虞城籍的清代廉吏。

许士正的起点并不高,仅是举子出身,是通过朝廷拣选入仕。他的第一个职位是光州学正。学正是管理地方学务的专职官员,品秩很低。他上任后发现该地教育极其落后,官学校舍均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生员数量也寥寥。作为一个读书人,许士正深深地知道教育对于改变一个地方乃至一个家族命运的重要性,于是多方奔走,募得捐款,将校舍修葺一新。他亲自监督生员学习,奖勤责惰,并考察教师的优劣,升其贤能之人,斥退不合格之辈。在他的努力下,光州生员数量增加,学风大变,很多生员都考上了举人。

由于许士正在光州干得不错,很快升为利津县知县。当时利津县经历了连续七年的自然灾荒,前任知县为了自己的政绩匿而不报。当地百姓大多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出生于明朝末年的他,对于战乱和饥荒的印象刻骨铭心。许士正痛心疾首地说:“每见有司匿实不上闻,急催科而利羡余,是挤人于沟壑而夺其金。”他当即将灾荒情况如实向上级部门汇报。经过他再三恳请,朝廷方才承认利津县的灾情事实。许士正每日披星戴月奔波于乡间,安抚照顾百姓,想尽一切办法帮助百姓生产自救。乡民陆续返乡,并逐渐渡过难关,百姓欢欣鼓舞,庆幸遇到好官,使他们能重获新生。不久许士正父亲病故,他回家守孝。利津百姓听说后,纷纷出门相送,依依不舍至数百里,分手时刻百姓哭泣不已。

一个人的德行是不论职位高低的,它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许士正在和州(今和县)任职期间,此地知州经常和他作对。这位知州即将离任时,“亏空银米六千有奇”,急得一筹莫展。许士正看到他母老子幼,十分可怜,遂帮他追讨欠款,并组织募捐,帮助其弥补亏空。然后许士正又送他一些盘缠路费,帮他治理行装,将其送回家乡。这位知州的老母亲哭拜到许士正面前:“吾儿不肖,素仵公,非公厚德吾,一家不知死所。”厚德载物,潜德弗耀。许士正以德报怨不仅感动了知州一家人,也感动了和州的百姓。

由于政绩考核优异,许士正后来被调任上海县。上海素来是个难治之县,治安极其混乱。当时上海有命案、偷盗案数十起悬而未结,监狱里边填满了犯人。许士正到任后几十天内,不分昼夜翻阅案宗,详细审察,同时严格追查逋逃之犯。很快,未决之案均得了结,罪犯皆落法网,而冤狱之人均得以开释,释放回家的有五百余人,囹圄为之一空。

当时江苏巡抚张伯行是许士正的河南老乡,二人私交不错。这招来了总督噶礼的忌恨,于是找个借口要免掉许士正。张伯行知道许士正为官勤正,打算上疏保他,但是噶礼不允许。许士正就这样被免职罢官,成了官场倾轧的牺牲品。多年以后,张伯行在为许士正题写的墓志铭中,依然愧疚地写到:余以同乡引嫌,心知其冤而不能伸也。

看惯了官场的黑暗,许士正心灰意冷,再也无意仕宦。“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回到故里,他致力于桑梓百姓,至于筑河堤、修城池、修学校、建学校、普济堂(俗呼“老人堂”,是清代民间救济性的会社组织)等类事情,他皆为之奔波经营,出力多焉。他还乐善好施,亲戚乡邻家庭贫困者,婚姻丧葬,悉为操办,粮税不能完者代输之,习以为常。

纵观许士正的一生,他寂寂无闻,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但他恪尽职守,宽厚仁爱。“儒有大德而仕小官,故知贫穷屈道”,此之谓也!(刘明江)

【字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