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纪检监察 > 宣传教育

中原廉吏︱一心为民的王同

来源: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日期:2020-09-09 17:41

在平顶山市郏县,诞生过一位伟大的官员,他在江苏为官期间,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河南王父母”,他就是明代的王同。

王同(公元1503~1564年左右)字一之,号中泉,河南郏县人。历任海州知州、南京都督府经历、随州知州。

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生活腐朽,不仅滥用民力大肆营建豪华宫殿,而且迷信方士、尊尚道教,迷恋长生不老之术,二十余年不上朝理政,致使吏治败坏,边事废弛,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地区,整个国家内忧外患。

生活在此时代的王同却没有被这黑暗的朝野所吞噬同化,他清廉自守,爱民如子,保持着一个父母官应有的节操和品质。他就像一枝箭荷,冲破淤泥,傲然挺立于涟涟清波上。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 ,王同出任海州(今江苏省连云港市)知州。而此时的海州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加之乡吏富豪肆意盘剥,朝廷的苛捐杂税、横征暴敛压得海州人民喘不过气来,真是“苛税猛如虎”。百姓不得已背井离乡,做了逃户,致使海州从原住户12700多户锐减到3500多户,田里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但这里的官府却“惟本州民逃而差不减,田荒而粮照旧”。王同为此忧心忡忡,愤然上书朝廷“若臣复畏罪不言,将来必至无民,州事尽废”。请求皇帝“见户以并里,量丁力以科差”,通过压缩辖区,合并乡里,使田户由原来的116里并为60里,然后缩减赋税,给人民创造了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此外,王同“念民穷难征”,又两次具奏,使明朝政府同意江北地区少量地变卖种马,将原来的马价降了下来,而且一定八年,让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减赋、并里、降马价,几项善政的实施,很快地收到实效。全州户数由原来的3500户增加到15860户,创明代中期海州居民户数之最。在那样一个奢靡腐败、权臣当道的时代,王同这种不畏艰险、冒死进谏为民请命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蔷薇河是沭河下游的主要河道之一,一直被誉为古海州的母亲河。但因“水雍不疏者50余年,商人困于陆,民亦无赖”。虽然各任州官也曾打算疏通池河,然“屡议屡止”。在土地歉收、饥民四野的严酷现实面前,目睹百姓被这条河“祸害”惨况的王同不等不靠,提出了“用财而不取商财,用民因以赈民”的疏河好办法。既不要求朝廷拨款,也不将修河的费用摊派在百姓们的头上,而是以“脏罚银浚蔷薇河十余里”,以“盐商积引余银五千六百两浚运河一百四十余里”。这一利州利民的工程动员令一下达,在百姓间引起很大反响:“饥民闻之,牵臂荷锸,日数千人欢呼赴事,不两月而功成”。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全长198丈,规格为6.5尺、底宽3尺的浩大水利疏浚工程。疏浚后的蔷薇河,虽潮汐依旧,然波平流畅,舟船顺通,带来了百业复苏。《嘉庆海州直隶州志》称颂其为“商灶俱利,功虽十里,命活万人,事已伟矣。”王同以一个官员的担当和过人的管理才能,成就了千秋伟业,让世世代代百姓称颂。

在疏浚蔷薇河的当年,王同还将毁于战火的“钟鼓楼”修葺一新,而且“一夫一木不尔民扰”,使这里的百姓能够听到钟声,“其各早兴,勤尔正业,毋怠毋荒”。

身为父母官,王同爱这里的百姓,也深爱着这片土地。举人出身的王同,诗文、书法皆堪称大家。在古海州这片神奇而浪漫的土地上,他吟诵挥毫,书写了大量优秀诗、文和书法石刻作品,很多作品至今还镌刻在此地巍峨挺拔的山崖石壁上,被世世代代的百姓敬仰赞颂。(王晓静)

【字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