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纪检监察 > 宣传教育

中原廉史 | 杜畿:不媚于灶

来源: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发布日期:2020-12-04 08:55

宜阳县城西20公里有个花庄村,村东有两个大冢,一个呈圆形,一个呈马鞍形,这便是当地有名的“二杜”墓,墓主人是杜畿和他的儿子杜恕。

杜畿(公元163年-224年),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今陕西西安),算起来还是诗圣杜甫的先祖。杜畿的母亲很早过世,父亲续娶了一位后娘,可没过几年,父亲也去世了,只留下继母与年幼的杜畿。继母对他不好,还经常虐待、责罚他,但杜畿没有怨恨,反而更加孝顺体贴,赢得了孝子的贤名。《三国志》记载:“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

汉以孝治天下。杜畿二十岁时,被任命为京兆功曹,兼郑县令。杜畿到任后,发现郑县监狱里囚着几百人,民怨很大。他亲临监狱,根据案情轻重,该罚的罚、该放的放,很快便清理了全部积案,虽然判决结果不一定全部达到公平公正,但对一名刚上任的年轻官员来说,懂得轻重缓急,能抓住工作重点,显示了杜畿非凡的政治才能。杜畿清理冤狱的做法受到了上级和同僚的称赞,不久,杜畿被举为孝廉,担任汉中府丞。

东汉末年,天下纷争,群雄并起,逐鹿中原,河东郡处于敏感而重要的战略地位。原河东太守王邑被朝廷征召,曹操为了加强对河东郡的控制,要求荀彧推荐一位像西汉萧何、东汉寇恂那样的人才来镇守河东。荀彧推荐了杜畿,说他“勇足以当大难,智能应变。”于是,曹操任命杜畿为河东太守。

杜畿担任河东太守十六年,史书评价其政绩“常为天下最”。杜畿的为政之道,结合了儒、道两家的特点,“宽猛克济,惠以康民”。辖区内有百姓上诉,杜畿亲自接见,给他讲道理、耐心做思想政治工作,让百姓回去反思,临走又叮嘱:“若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尽管来太守府找我。”信访人回去后,乡邑父老自相责怒道:“我们有这样好的太守,为什么不听从他的教诲呢?”从此以后,河东百姓少有诉讼,社会安定团结。

杜畿亲民爱民、广施惠政,深得百姓爱戴;他不避权贵、清廉端方的品德,更为世人所敬仰。平虏将军刘勋是曹操跟前的大红人,“为太祖所亲,贵震朝廷”,当时朝野上下想巴结、奉承刘勋的人很多。刘勋知道河东富足,又盛产大枣,就写了一封信给杜畿,叫他送些枣子。这件小事,在一般人看来,真可谓可遇而不可求的好事,平时想送点礼物给平虏将军还怕人家不收呢,要一点枣算什么呀。可杜畿竟然回信以其他理由婉言拒绝了。后来,刘勋因“贵宠骄豪”、“行为不轨”被诛杀,在抄家过程中,发现了杜畿给刘勋的回信,曹操看后感叹道:“杜畿可谓‘不媚于灶’者也。”

“不媚于灶”典故出于《论语》,卫国大夫王孙贾问孔子:“‘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奥:室内的西南隅,地位尊贵,乃一家尊者所居;灶:古时祭祀“五祀神”之一,但灶神主管饮食,有实权。王孙贾的意思很明白:你与其结交讨好尊贵的奥神(指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不如来求我这个有实权的灶神。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回答得很干脆:不是这样的,如果一个人获罪于上天,求什么神都是没有用的。

王孙贾的说法用现代一句俗话表示就是:“县官不如现管”,摆明了是在拉拢敲诈。杜畿的理念却与孔子的想法一致:坚决不搞投机钻营那一套,不管你是“县官”还是“现管”,一律不去巴结奉承,只安心做好自己份内的事。

由于杜畿注重农业生产,治理有方,河东社会稳定,百姓丰衣足食,官府也积蓄了大量的粮草。曹操驻军蒲坂,与敌军相持多日,军粮全部都由河东郡供应,等削平叛乱,得胜班师时,河东郡积蓄的粮食还剩余二十多万斛。曹操非常激动,下令表彰杜畿,“增秩中二千石”。

曹丕称帝后,封杜畿为丰乐亭侯,邑百户,任司隶校尉,后来又升为尚书仆射。公元224年,曹丕命杜畿监造御楼船,船造成后,杜畿亲自到孟津县南的陶河试船,不幸遇到风暴,溺水而亡,时年六十二岁。曹丕痛惜不已,诏曰:“故尚书仆射杜畿,於孟津试船,遂至覆没,忠之至也,朕甚愍焉。”追赠杜畿为太仆,谥为戴侯。(谷矿强)

【字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