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提案公开

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230408号提案和答复


发布日期:2020-12-28 10:41来源:办公室 阅读次数:

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230408号提案

提案者:肖宏滨

案   由:关于加快建设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2016年4月,国家确立了河南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这是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机遇和重要实践。中共河南省十届十次全会指出,统筹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统筹载体提升和企业培育,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奋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强省。为落实国家战略及省全会精神,自创区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提升。

  三年来,我省在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在创新平台载体建设方面,在人才汇聚培育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聚焦产业发展上仍存在着突出的共性问题。如,三市均存在传统支柱产业拉动产业链能力下降,新兴产业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不强等。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一是总结自创区创新政策落实情况,将高企认定、技术转移、研发平台认定、重大科技创新活动补助等普惠性政策向全省进行复制和推广。二是推进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按照省市安排积极推进以“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为主要内容的“三评”改革,全面激发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

  (二)进一步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在企业方面:实施“普转科、小升高、育龙头”工程,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激情。在平台、机构方面:加大引培力度,持续推进各类平台量质双提升,实现晋位升级。在人才(团队)方面:加强国家、省、市三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建设,在省市基地获批的基础上,争取申报国家级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

  (三)进一步强化创新成果转化。一要尽快建立科技成果交易平台,鼓励更多创新成果实现就地转化。二要打通创新成果转化“绿色通道”。建议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中介服务,通过中介机构“牵线搭桥”,让科研成果更顺畅走向市场。三要切实保障创新成果权益,创造性用足用好激励政策、奖励和惩罚政策措施。

  (四)进一步强化人才引进和培育。一要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支持郑洛新三市通过持续实施“智汇郑州计划”、“河洛英才计划”、“牧野人才计划”,引进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提升三市在各领域的创新水平、创新能力,形成国内领先的龙头产业。二要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要把现有创新人才留住用好,充分发挥企业“大工匠工作室”、“劳模工作室”等技术创新平台作用,培育更多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三要不拘一格引进各类人才。用最优惠的政策措施把驻郑洛新三市高校的优秀大学生群体留下来;建议尽快实施“引凤归巢”计划,通过政策激励和家乡情怀,把在外地学习、创业的本地籍各类人才召唤回来。

  (五)进一步强化创新生态建设。一要统筹推进郑洛新协同发展。一是由省政府出面倡议建立国家级自创区联盟。每年召开一次峰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二是由省相关部门牵头建立郑州、洛阳、新乡三大片区年度例会制度,促进三大片区自主创新工作报团发展,形成全省开放发展新优势。三是省市政府出台先行先试政策,鼓励创新创业。例如在人才职称评定等方面。二要深化服务促进发展。一是加快构建产业创新发展平台。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构建创新创业联盟、产业发展联盟、政产学研协同发展联盟等,大力推进地企合作和军民融合,让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二是用足用好国家、省市相关政策。要加强与国家、省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络,争取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等方面得到最大支持。同时,要加快推出激励创新、允许失误、尽职免责的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敢做事能做事的干部免除后顾之忧。


对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1230408号提案的答复

肖宏滨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郑洛新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省政协第1230408号提案收悉。我厅经认真学习研究,认为您对自创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分析准确、透彻,提出的建议科学、全面、针对性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现结合工作实际,就有关问题报告答复如下:

  一、郑洛新国家自创区建设的总体情况

  自创区获批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自创区建设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系列讲话精神,打好创新驱动发展牌的关键抓手,举全省之力、统筹谋划、强力推进。四年来,核心区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1+N”先行先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蓬勃发展,产业集群专项实施初见成效,自创区创新发展实力持续提升,各项创新指标领跑全省,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引领带动全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截至2019年底,三市研发投入达到335.8亿元,占全省的5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0.78件,为全省平均水平2.78倍;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92.8亿元,占全省的82.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5.2%,高于全省12.1个百分点。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传感器、超硬材料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已现雏形,引领带动全省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正在显现。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9》显示,河南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跃居全国第19位,比上年度提升2位,首次进入全国20强。

  二、关于提出相关建议的答复

  (一)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自创区最大的优势和任务就是政策先行先试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政策先行显示方面,获批之初,为加快自创区建设,省委省政府就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从激发创新主体活力、推进开放式创新、集聚海内外人才资源、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提出30条具有突破性、前瞻性、实用性的政策。围绕该意见,省检察院、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审计厅等省直有关部门以及郑洛新三市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自创区建设的配套政策措施,初步构建起“1+N”政策体系。目前,包括高企认定、技术转移、研发平台认定、重大科技创新活动补助等普惠性政策红利正在显现,同时已逐步向全省进行复制和推广。通过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自创区创新发展活力,加速了各类创新资源的集聚,促进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人才、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不断发展壮大。截至目前,自创区拥有创新龙头企业达50家、高新技术企业2868家、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725家,分别占全省的50%、60%、67.6%;建设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16家,占全省的70%以上;引进和培育“两院”院士、长江学者、中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达218人;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大创新载体落户自创区,自创区创新基础日渐雄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改革创新方面,郑洛新高新区先后启动以“全员聘任制、绩效考核制、薪酬激励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和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得到科技部充分肯定。探索实施“省区直通车”,将 23个省直单位184项管理事项与郑洛新高新区开展直通,郑州市、新乡市分别将4982项、3465项权责事项以授权和委托形式赋予高新区行使。启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立法,破解关键性发展瓶颈,拟于10月份颁布实施。通过一系列改革创新,极大激发了自创区创新发展活力,在国家高新区考评中,郑州高新区进入20强,洛阳高新区提升至34位,新乡高新区两年提升16个位次。下一步,在改革创新方面,将继续充分发挥自创区的改革创新“试验田”和“先行区”作用,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蹚路子、做示范。一是探索推进人才计划的市场化评价机制改革。对领军人才薪酬待遇实行“一人一策”,把工作履历、薪酬待遇、获得投资额度等作为人才认定评价的重要条件,以实绩论英雄。二是探索推行“三不一综合”的科研机构运行新机制。支持生物育种中心、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以及正在谋划的黄河实验室、嵩山实验室、中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创新机构,实行不定行政级别、不定编制、不受岗位设置和工资总额限制,采取综合预算管理的新机制,充分赋予技术路线决策权和人财物支配权。三是加快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将职务发明人的“转化后奖励”前置为“国有知识产权奖励”,以产权激励职务发明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四是拓展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核心区引领带动作用,按照“统筹协同、资源共享、利益平衡”的原则,采取“一区多园”“飞地”等模式,与产业基础好、创新实力强的高新区、产业集聚区合作共建,实现产业共育、政策共享、存量不变、增量分成,加快区域创新协调发展。

  (二)关于进一步加大创新主体培育力度。自创区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研究明确将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建设作为提升自创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几年来,充分发挥自创区在“四个一批”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高端创新资源向自创区加速集聚,自创区创新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下一步,仍将继续强化“四个一批”建设,在高、专、特、新上下功夫。一是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着力建设一批国字号的创新平台,加快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等重大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谋划建设黄河实验室、农业供给安全实验室,夯实国家实验室创建基础;根据河南省实验室和省技术创新中心建设试点工作部署,围绕自创区优势学科领域,加快建设省实验室和省技术创新中心。二是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在盾构机械装备、煤矿综采技术装备、农机装备以及智能传感器等领域,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争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后备),实现我省零的突破。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重点,按照“培优树标、动态调整”的原则,开展创新龙头企业、“瞪羚”企业和科技“雏鹰”企业的遴选培育工作。今年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0家。三是引进培育高端新型研发机构。持续通过省部会商、院地合作、联合共建等多种方式,重点围绕自创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优势产业,主动对接中科院及直属院所、“双一流”高校、央企所属研究机构等大院名校、重点机构,引进培育一批引领、服务产业发展的新型研发机构。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中科院苏州医工所郑州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郑州中科集成电路与信息系统产业创新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洛阳)先进材料与装备产业创新研究院、新乡中科数字经济技术产业研究院、新乡市华大中原精准医学与健康研究院等建设。今年自创区力争新培育、引进、共建5家新型研发机构。四是引进培养高端人才。重点引进培养“掌握核心技术、专业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的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探索引进一个人才(团队)、实施一个项目、壮大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模式。鼓励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兼职或离岗创办企业,发挥技术特长优势,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技术攻关;支持探索军队专家转业后到地方创新创业,退休专业技术人员返聘到企业服务等人才聘任新模式。今年力争新培育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个。

  (三)关于进一步强化创新成果转化。一是充分发挥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利用技术成果库、专家库和重大技术需求库三个数据库,组织自创区科技成果、技术需求推介发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二是加大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力度,探索适应市场规律、符合地方特点、形式多样的技术转移模式,开展技术转移示范工作,并按规定给予奖补。三是创新科技成果权益管理。支持自创区内高校院所持续深化开展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赋予高校院所管理科技成果的自主权,对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职务科技成果,按照有利于提高成果转化效率的原则,允许单位和科研人员共有科技成果所有权,鼓励单位赋予科研人员可转让的科技成果独占许可权和不低于10年的长期使用权。四是发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郑州、洛阳、新乡在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设立分支机构,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构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接续支持机制,吸引一批国家项目在自创区开展延展性研究和产业化应用,促使更多已结题、未转化的国家项目落地。

  (四)关于进一步强化人才引进和培育。充分挖掘和彰显河南在人才建设过程中的比较优势,克服传统的人才洼地旧观念,突出人才团队在创新驱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立足实际、解放思想、把准方向,完善机制、打造环境,精准施策、有的放矢,创造性地做好人才工作。一是更加关注人才团队建设。在关注顶尖领军人物的同时,下大气力做好人才团队的引进与培养工作。针对我省人才团队现状、需求,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团队支持政策,加大对人才团队的奖励支持力度,并在成果权属改革、科研组织模式、科研权力下放以及容错纠错等方面激发人才团队的创新活力。二是强化精准引才。发挥柔性引才作用,更加广泛的引进培育一批适应我省产业发展需要、企业技术急需、管用、适用的人才团队,不盲目单纯追求人才的高精尖。结合新型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重点在柔性引才机制、梯次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重点谋划。三是营造更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积极主动的与组织、教育、财政、公安、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沟通配合,在人才团队的住房、医疗、户籍管理以及子女教育等方面,提出更具吸引力、竞争力的政策措施,为人才团队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做到用政策吸引人、用事业造就人、用环境留住人。

  (五)关于进一步强化创新生态建设。自创区获批之初,按照高起点谋划、高质量建设的要求,不断强化完善顶层设计,构建起自创区工作推进、空间布局、政策支撑和资金保障的四梁八柱。在工作推进方面,省委、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常务副省长和主管省长任副组长、省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自创区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推动自创区建设。郑洛新三市及三市高新区也建立起相应的工作机构。初步形成了省市区三级联动、省直各部门协同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局面。目前,已先后召开工作推进会、观摩会和四次领导小组会,专题研究解决自创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适应新时期、新阶段发展需要,今年以来,立足发展实际,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会同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正在研究起草新一轮鼓励支持自创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通过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创新理念和工作思路,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放权、松绑、容错,聚焦聚焦体制机制创新、聚焦人才团队建设、聚焦创新主体培育、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培育、聚焦统筹协同高质量发展,争取在政策先行先试方面有所突破,为促进自创区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感谢您对全省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0年7月22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0371—86561675

联 系 人:陶曼晞

邮政编码:450000

抄  送:省政协提案委员会(1份),省政府督查室(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