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工作网欢迎您!

河南种业创新育出南瓜品种“新秀” “百蜜”系列新品种增收种植户

发布日期:2021-11-08 09:13 来源:


  11月初的朝歌大地,秋意正浓。在淇县庙口镇北大李庄村李沟,满山的南瓜正在被热火朝天地抢收,堆成山的南瓜让人欣喜。

  “霜降萝卜,立冬白菜,小雪蔬菜都要回来。”按照季节农谚,南瓜不早该收完了吗?

  “今年雨灾特别严重,当时山洪到腰深,南瓜的生长期需要延长。”面对记者的疑惑,鹤壁市润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金敬云向记者比划着解释道。

图片

  “还是南瓜种子好,这要感谢河南科技学院的李新峥教授,用了他们的‘百蜜’系列新品种,品质优,产量高,我今年不但不赔,还能赚到不少。”金敬云表示,公司的800多亩山地采用了果树套种南瓜栽培模式,亩产6000斤到8000斤,大灾之年预计也能赚100多万元。

  “南瓜生产成本低,易种易收易管理,正常年份亩产甚至可达万斤以上。南瓜耐贮藏,如果贮藏到12月份、元月份出售,南瓜亩净效益可达数千元!明年我不但扩大种植面积,还要带动周边农户种植6000亩以上。”金敬云说起南瓜致富话题眉飞色舞。

  “没有咱们省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也没有‘百蜜’系列南瓜新品种。”李新峥说。原来,2021年,河南省科技厅启动实施了9项种业创新领域重大科技专项。李新峥教授主持的“河南地方优质特色瓜菜品种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专项名列其中。

  在种业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下,李新峥团队在南瓜种质资源收集鉴定、新品种选育、创新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南瓜研究团队项目组跋山涉水,分别在太行山区的陵川县和辉县市,大别山区的固始县,川滇地区的攀枝花市、大姚县、永仁县、元谋县等地广泛收集特色瓜菜品种资源,共收集到中国南瓜资源1000余份、印度南瓜(笋瓜)资源300余份、美洲南瓜(西葫芦)资源200余份。

  “这些优异特色资源均濒临丢失风险,此次资源的抢救性收集和保存意义重大。”南瓜研究团队成员范文秀教授说。

  在资源收集的基础上,南瓜研究团队项目组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培育出百蜜1号、百蜜2号、百蜜3号、百蜜6号、百蜜9号、百蜜10号、百蜜嫩瓜1号7个南瓜新品种,均已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其中百蜜2号、百蜜6号、百蜜9号、百蜜10号、百蜜嫩瓜1号5个南瓜品种今年通过了河南省种子站农作物品种鉴定。

  这些南瓜新品种早熟、中熟、晚熟配套,大小、颜色、质地各异,优质、高产、抗病性好,在全省各地示范推广效果良好。已在灵宝市、卢氏县、淇县、林州市、登封市等县市的山地、丘陵地、林地、河滩地建立了南瓜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示范基地5处,推广南瓜优良新品种3万余亩。

图片

  据中国园艺学会南瓜研究分会2020年统计,中国南瓜种植面积430万亩,产量1126万吨。我省的南瓜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产量70多万吨。“百蜜”系列南瓜新品种的出色表现,对于我省乃至我国南瓜品种升级换代,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将起到关键性作用。

  在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下,南瓜研究团队项目组不但在资源收集鉴定和新品种培育方面成果显著,在南瓜种质资源特性研究与创新方面也有突破性进展。

  首次建立了高效南瓜瞬时转化技术体系,可应用于快速基因功能鉴定;对南瓜盐胁迫相关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表达分析,并对耐盐候选基因做进一步的功能验证及其作用机理分析;明确了南瓜耐镉砧木资源的耐镉机理,选育出了耐镉南瓜砧木品种;明确了南瓜砧木对嫁接黄瓜自交后代的影响……

  南瓜根系强大、抗病抗逆性强,生产上常作为黄瓜、西瓜、甜瓜等瓜类的嫁接砧木。目前,我国每年砧用南瓜的生产用量约4800吨, 其中黄瓜嫁接用砧木用种量最大,到3000吨左右。此外,仅仅是我国每年砧用南瓜种子的就高达6.3亿元。

  “耐盐、耐镉砧木搜集鉴定,也对其他瓜菜抗重茬、抗病虫害与提升品质将起到重要作用。”李新峥说,今后研究团队将把砧用南瓜品种选育做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尽快培育出适合黄瓜、西瓜、甜瓜等瓜类嫁接的优良砧木品种。

  目前,南瓜研究团队研究成果应用开始加速。其主持制定的河南省地方标准“露地南瓜栽培技术规程”已于今年10月份公布;主持制定的河南省地方标准“设施西葫芦(美洲南瓜)栽培技术规程”已获2021年立项;主持的“南瓜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技术”被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推介为河南省2021年农业主推技术。

  “我省的蔬菜产量位居全国第三,蔬菜种子迫切需要破除‘卡脖子’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定创新自信,努力实现高水平种业技术自立自强。”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加大种业研发力度,搭建一流创新平台、汇聚一流人才、打造一流种业创新生态,巩固自有优势品种,开发替代进口种业品种,以一往无前的奋进姿态,抓好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向着打造国家创新高地的目标阔步前进。

Copyright ©2020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版权所有 豫ICP备160306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