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纪检监察 > 科学院

重建重振省科学院 迈出坚实第一步

来源:河南日报  发布日期:2022-01-19 09:54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发挥好国家实验室作用,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科研院所改革。”

  ——摘自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郑东新区龙子湖智慧岛。资料图片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12月28日,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揭牌仪式在中原科技城举行。

这一天的郑州龙子湖畔,数十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科学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代表、高校和企业相关负责人等齐聚中原,共同见证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河南省科学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是我省唯一的省属综合性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也是全国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省级科学院之一。历经63年发展,省科学院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3项,涌现出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振峰、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常俊标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

为什么要重建重振省科学院?答案离不开“创新”二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建设,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今日之河南,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科技创新——嵩山、神农种业、黄河三大省实验室相继成立运行,郑大、河大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10家省产业研究院和8家省中试基地正式揭牌……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河南更是将“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作为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内容,正式写入了党代会报告。

但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河南还需补齐科技创新和高等教育这两大制约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解决科技整体实力不强、引领带动能力不足的问题。

省委、省政府前瞻30年谋划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工作,并将其作为河南提升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全国重要人才中心的一项重大举措。

怎么重建?如何重振?这样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实际推进起来并不容易。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赴全国各地展开调研,组织专家开展论证,院内院外征求意见……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的工作方案前前后后起草了十余版,数易其稿后,终于迎来了揭牌启动。

重建重振的河南省科学院将是什么样子?

在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揭牌仪式上,记者了解到,经过省委、省政府的顶层设计,河南省科学院未来发展的规划蓝图已逐渐清晰。

重建重振的河南省科学院将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的新型研发机构,贯通产学研用的研发实体,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式创新平台,集聚一流创新团队的人才中心,并与中原科技城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三合一”融合推进。

规划图有了,“施工”进展如何?

据了解,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省科学院将积极对接省内高校、骨干企业、地方政府,主要设置基础学部、产业学部、未来学部三大学部。

其中,基础学部筹建数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生物研究所、地理研究所5家研究所。

产业学部筹建材料基因工程研究院、生物基材料技术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院、绿色建材产业研究院、先进功能材料产业研究院、南阳光电研究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等14家研究院所,是贯通产学研用的研发实体。

未来学部筹建超材料实验室、未来能源实验室、脑科学与类脑实验室、生命健康实验室、量子信息与调控实验室5家实验室。

      

建设一流创新平台

●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相继揭牌运行

●10家省产业研究院和8家省中试基地揭牌运行

凝练一流创新课题

●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加强战略研究,组织开展重点产业领域技术预测,绘制发布产业技术区域分布图、产业链图和产业技术路线图

培育一流创新主体

●2021年全年高新技术企业预计新增2000家左右,同比增长30%

集聚一流创新团队

●实施“双一流”学科创建工程,加快推进郑大、河大“双一流”建设

创设一流创新制度

●重塑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组织机制

厚植一流创新文化

●到2025年,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5%

资料整理/师喆 制图/单莉伟 


发自内心的掌声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丛博

顶着严寒,从工作地长春回到老家河南,这两天,东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广山心里一直热乎乎的。

12月28日,在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他和很多人一起见证了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揭牌。“诚邀国内外的科学家和杰出的青年学子,尤其是河南籍海内外学者,归来吧!河南省科学院在向你招手,家乡的父老乡亲在向你招手。”仪式现场的一声召唤,让他情不自禁鼓起了掌,眼里甚至有点潮。

“听到这句话,不仅是我,身边所有人都一起鼓掌,大家的情绪一下子振奋起来了。”朱广山说,“我感觉大家的掌声里饱含着对家乡的热爱和期盼。”

作为科研人员、大学老师,朱广山说自己很能体会河南此刻招募人才、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急切和渴求,他也一直在关注河南如何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是怎样通过建省实验室、建中试基地、推进高校改革,一点一点抓落实的。因此,这次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回老家看看。

每次回河南,朱广山都会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每次回来都有新模样,特别是这一次。能把龙子湖这么好的环境给科研机构,可见河南推进创新的决心。”

揭牌仪式前,朱广山特地来到会场旁的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发展规划展参观。在那里,他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科学家、企业家三三两两在驻足攀谈、交换意见,还不时听到对河南推进创新的点评:“战略性举措”“里程碑式”“非常有历史意义”……

“全力抓好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重要人才中心”,现场听到的三个“全力”,更让朱广山感受到河南登攀科技创新的“华山一条路”的坚决。

从事多孔材料研究的朱广山,正在酝酿利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与河南开展合作。“多孔材料在水、气处理、催化和核燃料分离等领域应用广泛,希望借助河南省科学院的中试基地平台,实现技术转化和应用,更好助力河南发展。”他说。


 “这是一个历史机遇”

 ——专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

       

施一公院士在仪式上发言。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放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尹江勇

“这是一个历史机遇!”12月28日上午,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揭牌仪式现场,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一再重复这句话,激动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这个“历史机遇”,是指河南提出“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在他看来,“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河南提出这样一个战略,响应了中央的决策、国家的号召。

“作为中原大省,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河南曾领先于全国,甚至领先于世界。”回顾起家乡的历史,施一公字字深情。“我特别想说的是,现在的河南特别幸运,因为河南把创新放在首位,把科教振兴放在史无前例的重要地位,这真的令人欣喜。”说到这里,他不由得加重了语气。

施一公坦言,这次回家,自己和千千万万河南人一样,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振奋。科技创新、人才集聚,事关河南未来发展。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河南能否奋勇争先、更加出彩,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就能充分理解河南矢志不移推进创新的意义和价值了。

“历史机遇已经到来,河南为了把握好这个机遇,正全力做好顶层设计。”施一公说。此时的河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和信心建设一个创新型大省,相信通过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一定可以更好地融合全省创新资源,汇聚全球高端人才,对接国家发展战略,服务河南重大需求,特别是通过与中原科技城融合发展,为我国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中原地区提供战略支持。西湖大学也将寻求更多元的方式支持、参与河南的创新发展。

“包括科学家、企业家、政府官员、普通老百姓在内,方方面面的人想的一样、大家一起行动,科教兴省在河南一定会实现!”施一公说。


平台即舞台

 □丁新科

作为我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重要人才中心的一号工程,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是河南科技事业发展进程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备受期待。龙子湖畔的这块崭新标牌,标识着一个大省锐意创新的决心和魄力。

科学家像候鸟,哪里水草丰美,就飞往哪里。靠什么让广大科技工作者“近者悦、远者来”?平台、机制、服务三者不可或缺。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平台即舞台,一流创新人才需要一流平台。擦亮省科学院金字招牌,院城融合、院地融合,旨在为科研人才充分施展本领提供广阔空间。体制机制是支撑,像管行政干部一样管科研人员、不善用科学方法、视野不开阔,都是创新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没有体制机制创新,重建重振就是一句空话,创新驱动发展也是一句空话。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优化创新科研管理、资金运作、成果转化、激励评价等体制机制,让科研工作者放开手脚、轻装上阵,成果才能源源不断涌现。服务是保障,“一站式”解决人才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切身利益问题,才能让科研人员安心、安身、安业。

100天,三大省实验室相继揭牌运行;6个月,重建重振省科学院迈出坚实一步;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密集部署,加强顶层设计……省科学院将成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集聚地”,创新高地将在中原大地加速隆起。国内外的科学家、杰出的青年学者,尤其是河南籍的海内外学者,归来吧,河南省科学院在向你招手,家乡的父老乡亲在向你招手!


【字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