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县科技
许昌市聚焦“五链”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发布日期:2022-06-15 16:34 来源:许昌市科学技术局 阅读次数:

  许昌市坚持把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的重要抓手,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的融合发展,推动创新要素集聚,促进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

  一是围绕产业链,精准引导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立足全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积极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学、华为等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开展战略合作,通过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开展重大项目合作等方式,探索“创新策源在外、生产应用在许昌”的模式,推动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合作项目,支撑引领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电子信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支持鑫金汇、硅烷科技、万里交科等企业分别与北京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长安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落地转化了一批金属材料、硅碳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先进技术成果,解决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全市已有69家企业与中科院30家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29个项目获得中科院河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立项支持2800万元,立项数、获得资金数均居全省第1位。许昌智能电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培育),禹州市产业集聚区立足发展装备制造、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获批建设省级高新区。

  二是围绕创新链,集聚产学研科技创新资源。深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改革,以创建国家和省级科技研发平台为载体,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中心,推进科研成果从平台到中试到产业化工程化。全市已组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231个(国家级7个,省级224个),覆盖了全市“633”工业发展体系。许继集团依托“国家高压直流输变电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柔直换流阀、直流控制保护系统等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应用于创造12项世界第一的张北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为北京冬奥会实现奥运历史上首次100%使用绿色电力提供了坚强支撑。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实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大力推进关键共性核心技术、卡脖子技术攻关。今年2月,我市3家企业通过“揭榜挂帅”项目与中南大学、郑州大学等开展人才与技术合作,得到省科技厅立项支持,立项数位居全省第2位。目前,正在加快全市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按照“摸清底数、精准培育、一企一策、跟进服务”的原则,坚持建平台、聚人才、促创新、出成果、增效益一体推进,贯通产学研用,全面提升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四有”(有研发机构、有研发人员、有研发经费、有产学研合作)覆盖率,确保年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达到50%以上。

  三是围绕人才链,培养壮大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市委出台了《关于汇聚一流人才加快建设创新强市的若干举措》,通过精准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绘制招才引智“图谱”“链谱”、设立专项资助资金和扶持政策等方式,大力引进应用型人才和团队。我市已通过“许昌英才计划”引进和认定包括“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在内的共四批92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04名高层次人才。通过主持承担科研项目、委托高校定向培养、高校进修深造等方式,通过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加强各类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荐优秀科技人员申报“中原英才计划”,已培育中原学者、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等科技领军人才17人。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作为对单位进行科研评价、财政支持的重要内容和依据,调动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立足许昌科技大市场和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平台,针对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技术转化人才,打造熟悉科技创新、知识产权、项目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不断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服务水平。

  四是围绕资金链,形成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合力。持续推进全省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市建设,在推广“科技贷”“科技保”业务、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管理、引进科技创业投资、支持企业资本市场融资、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等方面加大金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构建资金链,形成金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推动资金链与创新链的精准对接。截至目前,全市36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省“科技贷”“科技保”获得贷款5.18亿元,金额居全省第3位。积极发挥许昌市智融创业投资基金(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子基金)和许昌市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作用,形成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合力,推动更多符合我市发展需求的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五是围绕政策链,营造科技成果转化一流生态。围绕贯彻落实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实施,我市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引导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移转化。2022年起施行的《 许昌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对技术交易市场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设立技术转移机构等方面作出规定,以地方性法规形式为打造科技创新生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高效制度支撑。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培育壮大企业创新主体群体,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实现三年倍增),758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位居全省第4位),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打下坚实基础。结合“万人助企”活动,我市今年启动实施政研企联动创新“1+10+N”行动,每月组织科技成果集中发布对接活动,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线上对接,今年已与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齐鲁工业大学、许昌学院等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70余场次,服务企业160多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