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信息公开 > 河南省科技工作报告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深入实施 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 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 ——在2023年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3-01-16 19:49 来源:办公室 阅读次数:

同志们: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之年,也是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的攻坚之年。我们召开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就是要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全面总结2022年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成效和经验,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2023年科技创新工作。下面,我代表省科技厅作工作报告。

  一、全省科技创新事业全面提速,国家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2022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专章部署、统筹规划,为我们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制定了行动纲领。在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我们开启了国家创新高地建设的新征程,各项科技政策措施亮点频出、扎实落地,科技创新事业取得全面发展。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完成架梁立柱,新建设7家省实验室,一大批研究所、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省实验室基地先后组建运行,协同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全国重点实验室首批8家重组入列,信阳高新区、许昌高新区获批国家高新区,周口农高区等国字号平台载体获批建设。各类创新主体不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突破1万家、2.2万家。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元大关。全年财政科技支出达411.09亿元,同比增长24.9%。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较上年度提升2个位次。

  (一)科技创新路径更加清晰。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省委高规格召开全省教育科技创新大会暨人才工作会议、全省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大会,对我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进行全面部署。充分发挥省科创办职能,服务保障省科创委议事决策常态化规范化,先后召开8次会议,研究推进省科学院重建重振、省实验室体系重构重塑、“双一流”大学建设等重大科技创新事项。全省18个省辖市先后成立了科创委,统筹推进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强化法治保障和政策协同,起草并提请省人大出台《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牵头制定《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的4项配套政策措施。助力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制定完善支持省科学院发展的政策体系,与省科学院联合出资设立联合基金,推动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融合发展。郑东新区积极支持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在物理空间提供、人才服务保障等方面给予了有力支撑。

  (二)创新平台建设更加完备。加快推进省实验室体系重构重塑,新批复建设龙门、中原关键金属、龙湖现代免疫、龙子湖新能源、中原食品、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平原等7家省实验室,郑州市、洛阳市、漯河市及各牵头高校为省实验室顺利落地创造了良好条件。新组建28个省中试基地、12个省实验室基地,以省实验室为核心、优质高端创新资源协同创新的“核心+基地+网络”的创新格局逐渐形成。洛阳普莱柯、河南农大两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获批建设。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引进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在中原科技城布局建设研究院。鹤壁市加强院市合作,成立省科学院鹤壁分院;济源市突出产业特色,成立省科学院济源先进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平顶山市推动平高集团与清华大学、西安交大共建产业研究院,取得积极成效。

  (三)企业创新活力更加强劲。大力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覆盖率超过50%。组建首批12家创新联合体,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龙头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比分别增长29.6%、45.3%。新增国家级孵化载体28家,总数达到141家,在国家孵化器考核中,优秀评价率位居全国第2位。落实企业创新各项优惠政策,用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奖补2.1亿元,用于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4.7亿元。全省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385.37亿元。全年“科技贷”业务实现放款44.49亿元,支持企业710家(次),助力4家科技型企业先后在科创板、北交所上市。郑州市实现独角兽企业零的突破。

  (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更加精准。启动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43项,支持经费4.43亿元。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成果显现,研制出世界最大直径硬岩盾构机,服务川藏铁路建设;开发出12米氢燃料电池客车产品,低温启动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数据中心光互连芯片、5G用铜合金材料,打破国外垄断;玉米新品种“郑原玉432”推广面积超1300万亩,居我国籽粒机收夏玉米推广面积第一位;我国首个新冠小分子口服特效药“阿兹夫定”、安图生物研发的抗原检测试剂盒成功获批上市。45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得到推广应用。

  (五)基础研究支持体系更加完善。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50项、经费5.43亿元,立项数连续三年超千项,经费数连续两年超5亿元,省自然科学基金年度资助经费达到7500万元,增幅57.9%。完善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体系,新增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重点项目和省联合基金项目,与郑州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省农科院3家单位启动实施我省首批优势学科培育联合基金,形成了完整的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链条。新建5家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4家省应用数学中心。河南大学王学路教授团队在大豆共生固氮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先后2次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Science上,其中“光诱导的信号调控大豆共生结瘤机制”是由我省科研团队在该期刊上主导并发表的第一篇研究论文。

  (六)区域协同创新更加优化。充分发挥郑洛新自创区体制机制优势,将中原科技城、中原农谷纳入自创区范围,在创新资源共享、产业支撑能力提升、“一区多园”等方面探索新方法寻求新路径,自创区改革发展成效获得科技部肯定。信阳、许昌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总数达到9家,位居全国第5,平顶山、安阳、焦作、南阳高新区在全国排名分别提升14位、9位、17位和11位。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获得国务院批复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建设豫东南高新区,开封、商丘、周口、信阳等市的5家开发区获批建设省级高新区。新乡市成功入选科技部新一批国家创新型城市,新郑市通过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验收。

  (七)创新人才引育更加高效。大力实施中原英才计划,遴选中原学者8人、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9人、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30人,新建院士工作站5家、中原学者工作站30家、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20家,引才育才相衔接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发体系日趋完善。俄罗斯籍专家扎科夫·维克多获评中国政府友谊奖。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流程,办理工作许可业务1884件。持续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了全省县域特色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驻马店市持续做强做大“院士经济”,信阳市注重发挥“科技副总”作用,洛阳市设立全省投资规模最大的人才项目基金并正式运营。

  (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更加深入。开展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试点,探索行业主管部门“一揽子授权”管理制度,充分赋予科研事业单位自主权。优化重大创新项目遴选方式,推行“揭榜挂帅”“赛马”“首席专家负责制”等制度,开展竞争择优、定向委托、推荐备案等多种遴选方式,满足各类创新主体需求。启动科研经费直拨改革试点,拨付周期由4个月以上缩短至21天。持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改革,指导第一批11家试点单位建立健全赋权改革管理机制、转化模式及负面清单,遴选确定河南工业大学、嵩山实验室等7家单位作为第二批试点。持续加强科研诚信管理,深化奖励改革,首次在科技进步奖中增设特等奖。积极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成功举办科技活动周、河南省科普讲解大赛等品牌活动,启动省科普基地、现代农业科普基地、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建设。郑州、三门峡、南阳等省辖市都在不同领域做了有益的探索。

  (九)机关建设更加有力。持续推进政治机关建设,把宣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长效。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推动党建业务融合。成立省科创团工委,积极为青年科技人才服务。扎实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全厅上下形成了干事创业、团结和谐、昂扬向上的良好局面,在全省总结大会上作典型发言。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营造支持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深化以案促改,把廉政风险防控融入到科研管理各个环节,为科技创新事业营造风清气正良好生态。获评省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平安建设优秀单位等。

  同志们,去年科技创新工作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抓科技创新。省委省政府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聚焦科技、教育、人才,举全省之力补短板、提质量、促改革,探索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路径。二是各地狠抓落实,全省“上下一盘棋”抓创新促发展的格局初步显现。各地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谋划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创新战略规划,推动实施了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科技创新亮点工程,抓实抓好了一批利于本地发展的科技创新重点工作,与全省科技创新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工作措施相互支撑、相互补充,形成了全省抓创新、促发展的生动局面。三是各部门协同联动,形成了共同支持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在省科创委统筹下,组织、编制、发改、教育、工信、财政、人社、审计、统计、金融、税务、海关等部门,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加大支持力度,创新工作方法,完善政策体系,全链条、全过程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支撑,做到了左右协同、握指成拳、合力攻坚,打出了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组合拳”。四是全省科技系统、创新主体主动作为,充分发挥了创新主力军作用。全省“科字口”单位和中央驻豫科研院所抢抓机遇、奋发有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我省产业发展需求,奋勇争先,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省科技厅向大家表示感谢,并通过你们向奋斗在全省科研一线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虽然我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省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不强、引领带动能力不足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全社会研发投入1018.8亿元,居全国第10位;研发投入强度1.73%,居全国第17位。高层次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较少,国家实验室还是空白;建有1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比仅3%。创新主体实力不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刚刚突破1万家,占比不到3%;“双一流”高校只有2家;中科院在全国共有114家直属机构,我省还是空白。高层次创新人才匮乏,我省两院院士仅占全国的1%,国家杰青仅占全国的0.3%。科技创新依然是制约我省发展的突出短板,我们必须紧抓发展机遇,坚定信心决心,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确立的目标任务,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问题、做决策、抓发展,在拉高标杆中争先进位,在加压奋进中开创新局。

  二、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统领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一整个篇章专门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人才支撑”作出部署,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对科技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更凸显了党中央把握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擘画,同时也为我们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战略任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2023年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落实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积极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力争全年研发经费增速达到17%以上,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200亿元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以上,新增省级创新平台400家以上。

  具体讲要着力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打造高端创新平台

  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重大创新领域,系统布局建设以省实验室为引领的创新平台。

  高质量建设和运行省实验室体系。积极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河南梯队,完善省实验室体系顶层设计,在重大创新领域初步形成以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为核心,省重点实验室为支撑的省实验室体系。推动第一、二批省实验室加快一流人才引进和一流课题的实施,第三、四批省实验室尽快实现实体化、常态化运行。探索跨学科、跨领域、大协同科研组织模式,建立省实验室重大科研任务直接委托机制和“军令状”责任制。支持省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或全国重点实验室。一体化推进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和省实验室体系重构重塑,融合省实验室高端创新资源,推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人才共育、项目共研,打造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

  谋划争取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加大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引进力度,推动规划引领与一院一策、一机构一策紧密结合,打造高水平科技研发中心、高效率成果转化平台、开放式创新创业空间,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园区。持续推进超短超强激光实验装置项目,超前谋划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完善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运行管理,提供高效服务。在隧道掘进装备等优势特色领域争创5家左右国家级创新平台。

  (二)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进一步强化对企业创新的全方位支持,加大科技型企业培育力度,不断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入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工程。引导鼓励创新龙头企业牵头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核心竞争力。抢抓“瞪羚”企业高成长期的重要发展窗口,导入信贷基金上市等金融资源,助力发展壮大。持续做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规模,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完善量质齐升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机制,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创新联合体,跨领域、跨学科、跨区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力争在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优势领域实现创新联合体全覆盖。

  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体系。深化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健全研发供需动态收集、快速对接、精准匹配服务机制,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加速集聚,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转变。建设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对接。支持企业通过研发合作、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等方式参与省科学院、省实验室体系建设。加强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建设,构建“育苗+孵化+加速”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省级以上孵化载体力争突破500家。高质量组织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等有关赛事。

  (三)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围绕我省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和基础前沿领域,凝练一批重大课题,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取得一批核心技术和原创性成果。

  推动重大创新项目实施。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在数字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前沿新材料、高端仪器仪表、新能源、中医药、绿色低碳等领域,启动实施新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的创新项目,推动形成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创新成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围绕种业创新、高效种植、健康养殖、食品加工、智慧农业等方面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筑牢农业产业发展新优势。积极争取国家资源,推动一批国家级重大创新项目和部省联动项目在我省落地。强化省市联动,探索以定向实施方式支持一批地方有基础、市场有需求的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及产业化项目。

  推动民生领域技术攻关。持续做好疫情防控新阶段下的科研攻关,加强应急攻关研究成果应用,为新冠病毒防控工作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围绕我省高发病率、高外转率疾病和严重影响群众健康水平的疑难重症病种,加强一流课题、重大课题的凝练和实施,力争取得一批原创性技术成果。深化生态环境、公共安全领域科技创新,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

  加强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顶层设计、战略研究和系统谋划,坚持自由探索和目标导向相结合,注重原始创新,推动形成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强化对潜力项目和人才的支持培育力度,为争取国家高层次项目储备力量。培育建设省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进一步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前沿方向探索提供平台支撑。推动落实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税收优惠政策,探索以冠名出资设立联合基金等方式吸引企业投入基础研究,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基础研究投入格局。

  (四)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领行动

  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完善人才梯次培养体系,营造一流人才生态,努力打造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深化人才计划实施。推进国家、省人才计划与重大科技任务紧密衔接,围绕重大任务需求布局人才队伍,培养、发现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一批战略科学家。研究制定院士梯次培养计划,新建一批中原学者科学家工作室,组织实施好“中原英才计划”。出台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和使用的举措,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提高重大项目青年人才支持比例,探索实施青年科学家项目,扩大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规模。持续深化外国专家项目改革,优化外国专家工作平台建设和来华工作管理服务,精准引进外籍高端人才。

  发挥平台引才育才作用。依托省科学院、省实验室、中试基地等重大创新平台,引进一批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高端紧缺人才,培育一批实用领军人才。推动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建设,为企业搭建科技攻关、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的服务平台。依托省内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探索从省内高校、科研院所选派一批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科技副总”,促进企业产学研融合发展。组织举办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谋划实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科技人才管理服务系统,加强对在豫院士、国家杰青、中原学者等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动态管理、高效服务和精准培养。组织开展中原学者论坛、高层次科技人才休假等系列活动,增强高层次人才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五)推动科技创新赋能“三农”工作

  科技是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有力武器,要加强农业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加大“三农”人才培养,为建设农业强省提供科技支撑。

  全力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一体推进种业基地、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省级农高区建设,引导全省种业科研资源向“中原农谷”集聚。加快推进周口国家农高区建设,努力打造小麦产业创新发展引领区、黄淮平原现代农业示范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典范区,启动建设一批省级农高区。

  培育壮大农业科技力量。支持河南农大联合国内优势科研力量、龙头企业申建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按照“一园区一主题”新布局建设一批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打造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擦亮“科技特派员”品牌,拓展服务领域,向加工、检测、流通、销售等全产业链延伸。

  提升县域创新发展能力。围绕农业科技园区和县域优势主导产业开展关键技术研发、示范推广与成果转化,组织实施一批县(市)创新引导计划项目,培育壮大一批县域特色支柱产业。积极开展科技计划成果“进园入县”活动,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成果在县域落地,加速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加快建设一批省级创新型县(市),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县(市)。

  (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发挥市场化机制,加快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中试熟化和产业化水平,打通科技与产业结合的通道。

  持续加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力度。积极争创郑洛新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布局建设首批省级示范区。引进和培育市场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探索“高校院所+转化公司+科创基金”转化新模式。积极培育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推动技术市场繁荣发展,力争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20%。

  建设国家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推动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高质量实体化运行,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模式,引育专业化机构平台入驻郑州中心,探索建设集科技研发、技术转移、成果产业化为一体的创新创业综合体。推广郑州技术交易市场的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模式,支持各地建设科技大市场,推动各市场线上线下互联互通、融合互动。

  推进中试熟化产业化发展。围绕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择优新建一批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助力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实现“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技术应用—成果产业化”有机衔接,助推重点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制定出台省中试基地考核评价办法,完善奖优惩劣的激励约束机制。

  (七)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思维,不断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强化战略谋划和总体布局。充分发挥省科创委办公室统筹协调职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围绕重大目标,强化重大科技任务和资源配置统筹,完善规划、任务、资源、政策衔接机制。加强科技计划统筹实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形成多部门“共同凝练科技需求、共同设计研发任务、共同组织项目实施”的工作格局。

  持续推进改革攻坚任务落实。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等改革部署,不断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科研单位放权赋能改革,确保各项权力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持续完善科技激励机制,全面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总结推广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经验。推进科技评价改革,持续开展减轻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完善创新调查统计制度、区域科技创新评价制度。健全科技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深入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

  推进科研项目管理改革。构建任务导向型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建立跨学科、大协同科研组织模式,完善市场主导、科学家咨询、政府决策的项目发现遴选和组织实施机制。健全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推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和项目特派员制度,切实给科学家减压减负。优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深化科技奖励改革。扎实做好国家科技奖励提名申报工作,强化项目谋划,完善国家奖提名备用项目库,做好梯次培育储备,对具有冲击国家奖潜力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力争国家奖取得新突破。进一步优化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结构,提高奖励质量。完善提名制和评审机制,压实提名和评审主体责任,严把奖励入口关。

  (八)全面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

  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强化省域协同、区域联动,推动要素集聚、资源共享,形成与生产力布局同频共振的创新发展新格局。

  强化省际协同创新。积极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先进地区开展协同创新,通过在当地设立研发基地、孵化基地、人才工作站等方式,探索建立区域间常态化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积极推进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知名科研机构、“双一流”高校、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吸引高水平创新团队来豫创新创业。积极推进与省外优势创新力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深化创新链产业链合作,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构建高质量省内创新发展格局。推动郑州都市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枢纽,支持洛阳以开放为引领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支持南阳建设以高效生态经济为引领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强化省内创新要素集聚,促进城市协同创新,推动豫北跨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豫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豫南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豫西转型创新发展示范区提质发展。开展厅市会商,构建上下联动、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推动郑洛新自创区、高新区引领发展。引导和支持郑州、洛阳、新乡高新区抓住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调整机遇,实施扩区发展。加快推进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作物加速育种共性平台建设运营,打造自创区特色产业名片。探索实施自创区协同创新券政策,鼓励支持自创区内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和共享共用。加快构建体系完备的高新区梯次发展格局,引导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区争创国家高新区,加快省级高新区建设,突出“高”“新”定位,开展“以升促建”,探索实行创建制和退出机制,实施高新区动态管理,推动高新区争先进位、量质齐升。

  (九)全力营造一流创新环境

  建立强有力的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制度,推动科技创新政策扎实落地,涵养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

  推动法律法规政策落实落地落细。全面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法规体系。强化重大科技政策落实,推动各部门密切配合、主动作为,在财税政策、政府补贴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探索涉企财政资金“直通车”制度。对郑州、洛阳等省辖市承接高企评审工作开展“回头看”,确保承接到位、运行顺畅。

  加大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推进以基金创投和地方政策性科创金融为重点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改革,综合运用损失补偿、贷款贴息奖补等方式,提升“科技贷”投放效率和贷款规模。用好科技创新再贷款、中长期贷款、设备更新改造贷款等金融工具,支持全省重大创新平台和项目建设。推动国家高新区开展创新积分制试点,精准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科技企业集聚。力争“科技贷”贷款超过50亿元,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突破。

  厚植创新文化。加强作风学风建设,构建全方位覆盖的科研诚信制度体系,实施更加主动的科研诚信监管措施。弘扬科学家精神,讲好科技创新故事,大力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构建大科普工作格局,提升全民科学文化素养。

  三、强化自身建设,为全省科技事业发展提供坚实保证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建设“五型机关”,以高质量机关党建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政治引领,建设政治型机关。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切实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关于科技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扎实做好巡视整改,加强巡视整改成果运用,推动巡视整改走深走实。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加强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树牢选人用人鲜明导向,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注重在创新发展一线、攻坚克难前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

  (二)加强理论武装,建设学习型机关。按照党中央统一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把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贯通起来,与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结合起来,进一步把准方向、完善思路、强化举措。注重学用结合,找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保持开局就是冲刺的精神状态,强力推进今年科技创新工作的重点任务、重大事项,确保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起好步、赢得主动。

  (三)勇于改革创新,建设创新型机关。做好机构重塑性改革“后半篇文章”,加快实现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反应”,着力打破科技与产业融合的障碍,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耦合。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丰富党建活动形式,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基层党建品牌。围绕新使命新要求,开展精准化、专业化干部培训,增强创新意识,树立战略思维,打破固有思维的束缚,用新思路、新模式、新办法破解遇到的新问题。

  (四)持续改进作风,建设服务型机关。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认真贯彻“四抓”要求,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创新资源中的决定作用,提高科技部门服务创新的水平,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聚焦服务创新平台、科技企业、科技人员、高校院所,加大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力度,使科技创新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打通科技创新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深入了解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的期盼和诉求,破解基层一线科技创新的难点、堵点。

  (五)坚持廉洁从政,建设廉洁型机关。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加强纪律规定学习教育,严肃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切实把纪律和规矩立起来、严起来。坚持“三不腐”一体推进,深化以案促改,把廉政风险防控融入到科技创新管理各个环节,加强对科技评审项目监督,坚持重点工作推进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使党员干部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加强对干部的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综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氛围。

  同志们,让我们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