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信息公开 > 提案公开
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535号建议及答复
发布日期:2023-09-12 09:58 来源:办公室 阅读次数:

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专用纸

第 535 号

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第535号建议及答复

建议正文专用纸


关于进一步夯实我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根基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三位一体”的安排部署,基础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起始阶段,必须在新的历史节点,着力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根基,为人才驱动的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提供坚实支撑。

  一、存在问题

  (一)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突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大中小学建构一体化培养体系。“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如果中小学没有打好基础,到大学里面要培养真正的拔尖人才是非常困难的。调查发现,中小学学生从事科技职业的意愿不强,从近两年来我国国家科学质量检测报告看,仅有约19%的初中段学生期望将来从事科技相关职业。

  (二)校内与校外的整合不足。当前,教育系统与科协系统,科研单位、科普教育场馆、高新企业、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之间需要加强系统设计和资源整合,为人才培养营建生态、搭建平台。

  (三)师资与专业的支撑缺乏。以郑州市为例,全市小学科学学科的师生比1:640,我省其他地市更低,而全国比例为1:420。同时科学学科教师受过科学教育专业培养的不足10%,甚至存在艺术专业、人文专业的教师任教科学课的现象。“不专业的教师教专业,不科学的方法学科学”,不仅不利于青少年创新素养的早期培养,甚至连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四)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不够。经过调研,国家、省、市科学基金没有对青少年科技教育项目进行过资助。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类研究课题整体占比严重偏低,从一个层面反映出科学教育根基薄弱的现实困境。

  二、建议

  (一)优化顶层设计,加强学科建设。制订科技类学科育人品质提升行动计划,树立“人才培养靠人才”的师资观,人社和教育部门制订相关学科教师引入计划,把好“进口”;教育部门加强师资职后培训,并建立质量监控体系,将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夯实、守稳。

  (二)实施融合战略,健全协同机制。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整合教育系统、科协系统、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相关资源,实施科教融合战略,建立健全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等科普场馆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园、高新技术企业等机构的作用,建立科技创新教育基地、社区科普大学、乡村科普活动站等,宣传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带动企业、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社区、家庭对创新教育的支持与投入。

  (三)关注问题短板,提升教师素质。建议编办、人事等部门,加快科学教师准入制度建设。鼓励综合性大学设立科学教育专业,扩大师范类大学科学教育专业招生计划。强化在职培训,启动中小学科学教师培养计划,多措并举,尽快培养适应科学课程、进而适应科学教育的科学教师。

  (四)加强平台建设,提供经费支持。加强我省师范类高等院校科学教育专业建设。设立科学教育科研项目并加强科研成果转化,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究成果的研究团队面向公众做好科普工作,并将研究成果有机融入到基础教育中。加强交流合作,打造全国中小学科技周品牌,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文化科技发展高峰论坛等,以此为契机,全面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创新教育,让教育造就人才,人才助力科技进步,科技反哺教育发展,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为我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


豫科案〔2023〕62号                                                                                                                                             签发人:张 锐

                                                                                                                                                                               办理结果:A


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

第535号建议的答复


叶小耀代表:

  感谢长期以来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关于进一步夯实我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根基”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意见向您答复如下: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科技强国离不开高端人才,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历史和实践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

  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培养创新型人才,要从娃娃抓起。青少年时期正是探索世界,感受世界,培养兴趣的大好时机。在人才引进竞争相对激烈的压力下,培养本土的、新生代的创业创新科技人员,提升新一代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普及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一体两翼”中的重要“一翼”,不仅引导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抵制愚昧迷信,更重要的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民生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科学文化建设、增强全民族的创新自信和文化自信、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动我省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既要科技创新人才引育的“硬基础”,更要抓好青少年科普工作“软基础”。

  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指示要求,牵头推动河南省科普工作,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牢牢把握科普工作的科学性、时代性、群众性和社会性特征,弘扬科学精神,站位科普工作全局,坚持“四个面向”,聚焦重点领域,搭建六类科普平台,统筹各类科普优势资源,积极推动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带动全社会参与,科普建设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17%,越过了10%创新型国家重要标志线,为河南省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的人才中心厚植了土壤、夯实了根基。2022年6月24日至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率执法检查组到我省开展科普法执法检查,对我省科普工作给予高度评价。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搭建标准化科普载体。一是科普基地建设成效显著。持续放大省级科普基地在科普传播方面的品牌价值和示范效应,在全省建设河南省科普基地3批68家,联合省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应急管理厅、交通运输厅、体育局等部门,推荐建设国家特色科普基地15个,形成了覆盖多个地区、多类人群的科普载体体系。强化已有省科普基地管理服务,制定《河南省科普基地管理办法》,向郑州海关报送《“十四五”期间享受科普用品进口免税优惠政策的河南省科普基地名单(第一批)》,充分发挥科普载体的宣教优势,推动我省科普事业蓬勃发展。二是“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建设全省推开。自2021年起,计划分6年投入两千万在全省中小学建设超过100家“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截至目前,共支持各地市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建设“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63个,不断扩大“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影响力,探索将“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建设成为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挖掘青少年科学潜质,帮助青少年接受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引领性、示范性、标杆性载体平台,着力打造河南科普载体品牌。

  二、举办规模化科普赛事。每年举办全省科普讲解大赛,面向广大中小学生和青少年群体增设少年组,大赛前十名被命名为“河南省十佳科普使者”,由省领导现场颁发证书,前三名金奖选手代表我省参加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该赛事覆盖全部省辖市和近20个省直系统,直接参与单位超百个,参赛选手近5000人,社会公众通过网络投票、观看视频直播等形式累计参与人次达300多万人次,已成为省内范围最大、水平最高、代表性最强的科普讲解比赛,科普工作显示度明显提升。来自中国文字博物馆、省市场监管局、省科技馆的多名选手获得国赛三等奖。

  三、开展常态化科普活动。一是举办科技活动周。每年5月份,联合省委宣传部、省科协共同举办河南省科技活动周,通过组织开展政策宣传、科技创新成果展览、系列特色科普活动等形式,在全社会营造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为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开展全省科普巡讲活动。以院士、中原学者、科普讲解大赛优秀选手、科普基地优秀科普人才为班底组建省科普巡讲团,深入农村乡镇、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对口援助地区常态化开展科普巡讲活动,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种下科学的种子,激发青少年探索科学世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三是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按照省委宣传部“三下乡”活动安排,通过专家授课、现场咨询、科普展示、捐赠物资等多种形式,到偏远地区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今年科技部将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科技分会场放到河南,目前正在与省委宣传部对接协调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具体方案。

  四、组织精品化科普评选。每年开展河南省优秀科普作品(图书、微视频)评选活动,推荐一、二等奖科普作品代表我省参加国赛。《中医治未病指导丛书》《面对癌症不恐慌不盲从》《科幻电影中的科学》等图书和《黄河之治—破解地球生态癌症密码》等视频成功入选全国优秀作品。

  五、构建矩阵式科普宣传。积极推动科普工作数字化建设,建立了“河南科普在线网站及微信公众号”、“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微信公众号”、“豫见科技”抖音官方账号,以及快手、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搜狐新闻、腾讯新闻等十余个官方账号,共发布各类科普信息超万条,累计浏览量上亿次,形成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云上科普宣传矩阵。

  六、实施精细化科普统计。建立覆盖全省的科普统计队伍,建立全省科普统计工作人员信息库,明确每个单位科普统计专职人员作为联络员。制作科普统计系统操作视频和指标解读模板,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对全省科普统计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提升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确保统计的数据真实可靠。对最终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制作印发《河南省科普统计年报》。

  七、引导社会资源参与科普。加强省直相关部门和地市科技管理部门协调联动,统筹各类科普优势资源,广泛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双创”活动周、社会科学普及周、中原科普高峰论坛、中原科普讲坛、“10+1气象课堂”“i科普志愿服务”、应急科普宣传等活动,常态化开展全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百千万科普工程、青少年科学素质大赛、青少年高校科学营、青少年创新科技大赛、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健康科普能力大赛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科技志愿服务、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建设、环保科普基地建设、交通运输科普基地建设、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建设、气象科普基地建设等科普活动,均取得良好成效,在全社会营造了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虽然我省科普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为我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夯实了根基,但在开展科普工作、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培养的过程中,还存在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校内与校外的整合不足、师资与专业的支撑缺乏、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不够等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面对新时代新要求,要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必然对应内在的关联统一性,即三者共同关联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共同指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并最终统一于人的现代化。三者的融合发展必须以教育为动力源,各项政策应促进三者的协同发展、螺旋互促和动能转化。下一步,我厅将会同有关部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壮大科学教育人才队伍。第一,落实一揽子人才引进政策措施,以政策集聚人才。全力推进《关于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的实施方案》《河南省一流学科引进人才工作细则》等“1+20”一揽子人才引进政策措施落地见效,聚焦已出台的各项人才引进、培育政策,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保障等方面对现有人才政策进行系统升级、全面优化,进一步细化责任分工,着力构建上下联动、责任清晰的人才工作机制。第二,举办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以平台引进人才。今年,我省将继续举办第六届大会,组织开展人才对接洽谈会、线上招才引智活动、教育行业等重点行业招才引智专场活动、省外招才引智活动等,支持中小学校依托大会平台,广泛发布岗位需求信息,参与各类线上线下、省内省外招聘活动,招聘引进高学历科学教师。第三,提高中小学教职工编制保障水平,以编制留住人才。印发落实《关于重新核定全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通知》《河南省直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使用编制实施细则》,在中央要求的基本达标标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课程改革等增编需求,统一按照比例补充各地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有效保障科学教师用编需求,破解教职工编制结构性矛盾和供需矛盾,促进科学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夯实我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根基。

  二是提升科普资源供给能力。第一,有效发挥科普场馆服务作用。引导和鼓励省直厅局建立不同领域、不同产业、不同学科的科普基地,全面提升科普场馆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科技馆、博物馆、天文馆等科普场馆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园、高新技术企业等机构的作用,建立科普基地、社区科普大学、乡村科普活动站等,宣传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带动企业、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社区、家庭对创新教育的支持与投入。第二,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鼓励具备条件的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向公众开放,因地制宜开展科普活动。支持和鼓励在豫院士、中原学者等大科学家讲科普,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投入科普事业。第三,继续支持省内中小学校建设河南省“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力争2026年之前在全省建设超过100家“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进一步扩大“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影响力,将“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建设成为培养青少年科学兴趣,挖掘青少年科学潜质,帮助青少年接受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引领性、示范性、标杆性载体平台。

  三是发挥科普工作对科学教育的促进作用。第一,打造科普活动品牌。组织开展河南省科技活动周、河南省科普讲解大赛、科普巡讲、优秀科普作品评选、青少年科学素质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教育展、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科普大篷车、“10+1气象课堂”进入百所中小学等活动,探索建设“少年科学院”,支持地市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表彰大会、青少年科技才艺表演赛等活动,为广大青少年带去科普盛宴,培养中小学生科学兴趣,助力“双减”工作开展。第二,强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科普体制机制创新,使科普工作的劳动成果得到应有的承认,使科普工作者得到应有待遇。推动完善工程系列“科普传播”专业的职称评审条件,探索建立省科普优秀作品直报省科技进步奖的“绿色直通车”,对科普讲解大赛优秀选手、优秀科普作品作者予以适当物质和精神奖励,提高科普工作者积极性。同时,参照国家有关做法,组织开展全省科普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工作,鼓励更多的单位和个人投身科普工作。第三,强化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在各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科技奖励、人才评审、职称评定中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发挥省科技计划项目、重大科研设施和平台的科普功能作用,推动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把科技人员从事科普工作绩效纳入到考评指标,引导科研人员开展科普活动。第四,发挥科普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及时向公众普及科学新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引导社会正确认识和使用科技成果,搭建科技成果科普宣介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第五,发挥好网络科普力量作用。推动科普工作由线下平面化向线上线下数字化、智能化结合的方向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阵地,重点加大网络科普队伍建设。第六,推动科普产业发展。推动科普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加大优质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聚焦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群众关心度比较高的前沿科技推出一批感染力强、公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加大科普投入,促进科技研发、市场推广与科普有机结合。

  再次衷心感谢您对我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3年7月13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0371-86561625

  联 系 人:孟晓乾

  邮政编码: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