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信息公开 > 河南省科技工作报告
保持战略定力 集聚创新动能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科技力量
发布日期:2024-03-12 19:38 来源:办公室 阅读次数:

同志们: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是河南创新发展从全面起势到纵深推进的重要一年。我们召开全省科技工作会议,就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定信心决心,保持战略定力,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下面,我代表省科技厅作工作报告。

  一、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变革重塑,科技创新工作交出优异答卷

  一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动能明显增强,创新成果持续产出,创新发展全面起势,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连续7年增速超10%,2023年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技术合同成交额、财政科技支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四有”(有研发机构、有研发人员、有研发经费、有产学研合作)覆盖率同比分别增长33%、13.3%、21%,科技创新已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主引擎和加速器。

  (一)创新领导更加有力。落实党中央机构改革部署,改革成立省委科技委员会,省委书记楼阳生、省长王凯担任双主任,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高规格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充分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全年共召开5次省科创委会议,统筹谋划“两城一谷”创新格局构建、省实验室体系提质增效、“双一流”建设及创建等重大科技创新事项,全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健全部门间横向沟通、省市县纵向联动工作机制,探索建立科技服务综合体,加强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常态化服务,形成协同高效推进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牵头开展创新生态评估和“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服务保障省委决策咨询。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全省财政科技支出463.8亿元,自2020年以来年均增长22.2%。

  (二)“三足鼎立”创新格局初现雏形。一体推动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依托省科学院创新平台建设研发实体42家,总数居全国省级科学院首位。引进上海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一批一流大学在中原科技城设立郑州研究院,中原科技城在全国科技城中排名跃升至19位。加快建设中原医学科学城,6位院士受聘为省医学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引聚长江学者、国家杰青33人,组建PI团队66个,入驻研究所8家,招引生物医药企业54家,打造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批复设立中原农谷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入驻省级以上科研平台53家、种业企业74家,全力建设一流种业创新高地。

  (三)创新平台建设量质齐升。省科技厅、神农种业实验室与崖州湾实验室完成签约,共建河南崖州湾实验室试验基地。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入列5家。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项目正式启动。建设墨子、黄淮、中州、牧原、中原纳米酶、尧山等6家省实验室和中原人工智能、抗疲劳等2家产业技术研究院。出台《河南省实验室考核评估办法(试行)》,为省实验室规范运行提供制度保障。组织首次中试基地绩效考核,对10家建设运营成效好的中试基地给予1400万元奖补。印发《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实施方案》,对首批11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开展优化重组,推动省级重点实验室在条件基础、研究方向、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提升。

  (四)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高质量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四有”覆盖率达72.73%。组建第二批16家创新联合体。持续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遴选“瞪羚”企业35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2.6万家,位居全国第七。培育上市5家科技型企业。“科技贷”全年放款55.61亿元,支持企业806家(次),同比增长18.5%。培育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基地)28家。高标准开展孵化载体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到71家。举办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吸引2597家企业参赛,16家企业获得国赛总决赛优秀奖,创下大赛报名参赛企业和国赛总决赛获奖企业数量之最。

  (五)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取得突破。获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33项,中央财政支持经费4.07亿元,创历年新高。争取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110项、经费5.52亿元,立项数连续四年破千项,经费连续三年超5亿元。启动实施19项省重大科技专项、203项省重点研发专项。78项省重大科技专项通过验收,研制开发的集成电路用超纯化学品、多波长数字光刻照明及曝光系统等,打破国外长期垄断;研发制造世界首台硬岩泥水平衡顶盾机,巩固了我省在盾构领域的领先优势;研制出世界首台252千伏真空环保断路器,核心技术国际领先;芝麻新品种“豫芝NS610”填补了国内宜机收芝麻品种的空白,有望实现我国芝麻主推品种更新换代;突破抗体药物研发、人工皮肤材料制造等58项生物医药领域关键技术,48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六)科技人才引育成果斐然。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取得历史性突破,常俊标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康相涛、赵中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伯纳德·麦利森、张建伟、拉维·席尔瓦当选“两院”外籍院士。徐明亮获得国家杰青项目资助,刘文成等5人获得国家优青项目资助。大力实施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遴选中原学者9名、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8名、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0名。加大青年人才支持力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举措》,扩大省自然基金杰青、优青项目资助规模,启动卓越青年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首批资助,已结题的杰青、优青项目中,26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81人获批国家级项目资助。

  (七)区域协同创新持续发力。印发《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培育创建实施方案(试行)》,新认定省级高新区7家、培育创建开发区15家,初步形成高新区梯次培育建设格局。长葛、兰考、长垣、西峡等县(市)进入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序列。市场化运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河南省技术交易市场和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洛阳分中心、周口分中心相继揭牌。出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方案和绩效评价办法,布局建设21家省级示范区,实施转移转化项目近500项,投入财政资金超49亿元。发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十大优秀典型案例,带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2023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67亿元。

  (八)科技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成立科技服务综合体,建立科技政策服务库、科技创新要素需求库、科技项目建设库,发布战略、项目、平台、人才、企业、载体等六类共56项科技服务事项清单,精准服务创新主体。截至2023年底,共征集省、市、县(区)创新要素需求3997项,办结2710项,总体办结率达到67.8%,有关做法在《科技日报》头版头条予以报道。选派科技特派员5000余人,开展技术服务7万余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4100余项,有关工作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2023世界5G大会等活动,面向全球发布技术需求。与埃塞俄比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持续做好科技援疆,与哈密市人民政府、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兵团科学技术局签订科技创新合作协议。举办科技活动周、科普讲解大赛等系列科普活动。

  (九)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创新重大项目遴选论证方式,完善创新项目“征集、入库、出库”制度,设立重大项目项目库,改变一次性遴选方式,建立月审核、月论证、季论证、随机论证相结合的常态化项目遴选机制。创新专家论证“三三制”配备制度,企业专家、行业专家、高校院所专家各占三分之一,确保专家论证充分、全面、客观。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备案制”等,19项省重大科技专项通过“揭榜挂帅”立项支持,省实验室自主实施的16个重大项目通过“备案制”立项支持。制定《河南省科学院高质量发展年度考核指标》,创新采用“目标+激励”的指标体系,在全国率先对机构评价改革进行探索。发布《河南省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暂行)》,18家试点单位累计赋权成果近1500项,金额3.3亿元,有效破除职务科技成果国有资产管理障碍。

  (十)党建引领作用发挥明显。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贯通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做好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组织开展“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强免疫”专题纪律教育,对2家厅属单位开展巡察,着力构建全覆盖监督体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一体推进科技安全、军民融合、科技保密。统筹抓好精神文明、安全生产、消防等工作,获评省级文明单位标兵、平安建设优秀单位等。法治政府建设成效获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

  同志们,过去一年,我们克服困难、坚毅前行,奋斗饱含艰辛,成绩殊为不易。成绩的取得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省委省政府以超常规的胆识和魄力推动科技创新工作的结果,也是各部门、各地市协同一致、通力配合的结果。组织部门深化人才“引育用服”全链条体制机制改革;编制部门为高层次人才引进提供编制保障;发改部门加快谋划建设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教育部门积极推动科教融合;工信部门持续延链补链强链,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财政部门不断优化支出结构,优先保障科技创新支出;人社部门构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1+3”政策体系,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税务部门积极落实惠企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创新发展;郑州市加快推进一流大学郑州研究院建设;洛阳市举全市之力支持龙门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平顶山市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牵引,着力打造中国尼龙城和白龟湖科创新城;新乡市加强中原农谷建设;漯河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档升级;商丘市加快科学实验场和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周口市依托科技服务综合体加速汇聚创新资源;航空港区着力打造“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的中原医学科学城发展格局。全省科技系统、创新主体主动作为、奋勇争先,充分发挥了创新主力军作用。借此机会,我谨代表省科技厅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敬意!

  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大国博弈已由传统的政治、经济、军事竞争,逐步转向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全面竞争,科技创新水平成为各方战略博弈的关键变量。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供给体系规模和水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尽管我省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但科教资源基础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大科学装置和国家实验室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仍属空白,科研成果对重点产业链支撑还不够有力。面对这样的形势,更加需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以全球视野、战略远见、敏锐眼光、果敢行动,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持续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二、夯实创新基础,完善创新体系,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

  2024年是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攻坚年,我们要锚定“提升创新能级,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目标任务,实施“创新动能聚合年、技术成果集成年、产业服务提质年”科技创新三年行动,统筹资源配置、集聚创新要素、强化协同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加速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激活现代化产业体系“最大动量”,激发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科技力量。

  具体目标是:2024年,我省研发经费投入增速超12%,强度达到2.1%。遴选创新龙头企业100家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5万家,组建创新联合体10家以上,实现“科技贷”放款60亿元以上。力争参加重组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全部入列,推动省实验室全部入轨运行,新建各类创新平台500个以上。遴选高层次创新人才80名左右,引进培育高端人才创新团队100个以上,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0%。

  (一)以构建“三足鼎立”格局为核心,打造我省创新策源地和最高峰

  一是以构建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为核心加快建设中原科技城。聚焦出成果、育产业,支持省科学院加速推进实验室、研究所、研究院建设,凝练一流课题,提升创新能力,产出更多原创性、颠覆性、迭代性科技成果。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服务保障,建设开放、协作、共享、服务大平台。落实中原科技城创新发展若干政策,系统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集群。

  二是以构建环省医学科学院创新生态圈为核心加快建设中原医学科学城。聚焦厚基础、育团队,全力推动省医学科学院重建,加快建设省中医药科学院,健全公共研发平台体系,培育高成长性企业,整合集聚创新资源,搭建集医、教、研、产、资为一体的创新平台体系,提升壮大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着力构建“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格局。

  三是以构建环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创新生态圈为核心加快建设中原农谷。聚焦筑平台、育优势,围绕中原农谷种业研发,谋划种业创新领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专项,推进全省种业科研资源集中布局至中原农谷,构建“生物育种+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平台+种业企业”科研组织体系,打造覆盖全领域的种业创新生态。高标准建设“中原农谷”省级农高区,争创国家农高区。

  (二)以科技自立自强为任务,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

  一是积极争创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沟通对接,支持崖州湾国家实验室河南试验基地建设,积极争取嵩山实验室等成为国家实验室基地。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工作,争取参加重组的在豫国家重点实验室全部入列。整合优势创新资源,积极推进隧道掘进装备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建工作,力争取得突破。

  二是持续推进省实验室体系建设。加强省实验室服务保障,提升建设管理运行水平,推动省实验室在高层次人才引育、重大创新成果产出、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开展省实验室中期评估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强,引导省实验室高标准建设、高水平运行。开展省级重点实验室第二批优化重组工作,突出重点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培育、产业链提质发展,不断提升创新支撑能力。

  三是优化布局省中试基地等创新平台。聚焦重点产业链,新命名建设一批省中试基地,加快形成覆盖全省各区域、各产业链的中试基地网络体系。依托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科研优势突出的高校、科研院所,新组建一批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省技术创新中心。制定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管理办法,强化考核评价,实现动态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三)以培育壮大主体为目标,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一是高质量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制定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标准,以研发投入占比或增速为基准对重点企业开展奖补,引导企业持续稳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研发投入增长20%以上。试点扩大惠企财政经费“直通车”制度。高标准实施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财税政策,对研发经费支出靠前的重点企业提供“一对一”“手把手”精准培训服务,推动科技惠企政策应享尽享。以“编制待遇在高校院所,工作在企业”的模式,选派科技副总,引导高层次人才向企业有序流动。

  二是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孵化。制定出台新一轮助企惠企政策,探索设立创新联合体产学研联合基金。持续做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力争全年新增1500家以上。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容提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对发展较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奖励,确保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加强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建设,全年新增省级以上双创载体50家。高质量办好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暨第十六届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有关赛事,加强对我省在国家赛入围获奖企业的奖励。

  三是大力发展政策性科技金融。优化科技金融制度机制,加快形成以股权投资为主、“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体系。探索设立省级天使投资母基金,提高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科技贷”损失补偿比例,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召开全省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发布10家“科技贷”和10家科创投资基金精品案例,表彰优秀合作银行、投资机构和先进个人。“科技贷”实现放款60亿元以上。

  (四)以科技成果产出为导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一是强化有组织科研。健全人员组织调配、资金落实、物质条件等制度保障及政策法规,探索建立创新资源统一集中管理机制,实现跨部门跨地市的优势科技力量统筹调配和创新资源高效集聚。加强资源储备,建立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库、任务承担单位备选库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通过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创新联合体、中试基地等,共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增强体系化创新能力。

  二是突出重大项目引领。聚焦“7+28+N”产业链体系,健全“集中论证、季度论证、专题论证”相结合的重大创新项目常态化实施机制,完善“揭榜挂帅”“备案制”“委托制”“赛马制”等项目组织方式。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在数字信息、前沿新材料、高端仪器仪表、新能源、中医药、绿色低碳、种业创新等领域,择优启动实施省级重大创新项目,力争突破一批产业共性技术和“卡脖子”技术难题。积极争取国家资源,推动更多国家级重大创新项目和部省联动项目在我省落地。

  三是支持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最前端,前瞻部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前沿重要领域的战略性技术研发,力争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迭代性、颠覆性科技成果。加强科技创新成果在未来产业和重点产业链的应用,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

  四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出台我省贯彻落实《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实施意见,细化工作举措。瞄准我省重点产业链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常态化论证实施基础研究重点和重大项目。深入实施“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继续做好省自然基金年度资助工作,探索以冠名设立联合基金方式引导企业投入基础研究,逐步形成以省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基础研究投入体系。系统布局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应用数学中心,争创国家级基础研究类创新平台。

  (五)以高端人才引育为抓手,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一是强化本土创新人才培育。强化顶尖人才培养,对符合条件的专家建立数据库,量身定制给予持续支持。实施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遴选培育中原学者、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80名左右。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扩大省杰青、优青覆盖面和支持力度,探索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团队的长周期滚动支持机制,提高重大项目青年人才支持比例。探索开展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支持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牵头组建跨单位联合、产学研融合、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团队。

  二是突出高端紧缺人才引进。落实“1+20”人才引进一揽子政策,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引才聚才主体作用,加强靶向引才、柔性引才、市场化引才。举办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重点创新平台招才引智专场等活动,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属科研院所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加大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高端紧缺人才和实用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做好海外优秀科技人才引进工作。

  三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持续创优人才发展“大生态”和用人单位“小气候”,谋划实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科技人才管理服务系统,加强对在豫院士、国家杰青、中原学者等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动态管理、高效服务和精准培养。组织开展中原学者论坛、领军人才培训等活动,增强高层次人才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新建一批院士工作站和中原学者工作站,为企业搭建科技攻关、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的服务平台。

  (六)以加快成果转化为途径,增强高质量发展支撑能力

  一是完善技术转移服务网络。高标准运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河南省技术交易市场,高质量建设一批分中心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强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着力构建高水平技术转移全链条服务体系。布局建设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探索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前端赋能。用好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科技成果直通车等活动,拓展科技成果线上线下对接服务。持续发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优秀典型案例,加强典型转化模式推广应用。

  二是强化区域协同创新。引导鼓励郑洛新自创区在政策激励、要素流动、人才引进、项目合作、成果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研究制定支持高新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指导支持三门峡、商丘、周口加快国家高新区创建进程,组织开展新一批省级高新区认定和培育创建工作。加快推进周口国家农高区建设,新建一批省级农高区。推进国家级创新型县(市)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在县域示范推广,激发县(市)创新发展活力。

  (七)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推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深化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落实中央关于科技自立自强和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部署,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推进,研究制定新时期我省科技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系统梳理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1+10”方案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督导推进改革落实见效。提炼推广经验做法,推动改革成果上升为制度成果。启动“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课题预研和技术预测。

  二是完善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修订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进一步明晰不同项目类别的目标、定位、组织形式,强化全产业链系统布局,构建以重大科技专项为引领、以重点研发专项为示范、以一般计划专项为支撑、以基础研究专项为基础的计划项目体系。将科技服务综合体信息管理平台作为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专项指南征集的主要渠道,建立项目指南逐级推荐筛选机制,常态化开展指南论证,力求找准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向。加强专家队伍建设,丰富完善专家库信息,提高评审专家与被评项目及指南间的匹配度。

  三是创新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持续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和单列管理改革,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资产管理模式,指导高校、科研院所等试点单位,探索形成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国有资产管理单列模式。组织开展试点绩效评估,结合实际逐步扩大全省赋权试点范围。制定《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加快释放激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红利。

  四是推进科技奖励改革。修订完善《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奖励更加侧重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撑我省产业体系建设、解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等方向,着力培育具备冲击国家奖潜力的成果,提升我省科技奖励品牌效应。跟踪我省202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提名项目,强化“点对点”服务,实现“一对一”目标管理,力争国家科技奖取得重大突破。

  (八)以提升服务水平为宗旨,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一是完善科技服务综合体运行机制。全力打造科技服务综合体2.0,推进包联处室和市、县(区)科技管理部门深入一线,主动发现需求、提供服务,实现快速响应、限时办理。开展科技服务综合体“政策下基层”“专家百人团”等系列活动,常态化服务创新主体。在科技服务综合体信息管理平台增设地市科技管理部门板块,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市级平台,丰富完善县级科技管理部门服务体系。强化协同联动,将科技服务综合体和“三个一批”“万人助万企”、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两城一谷”建设结合起来,形成跨部门、跨领域、跨业务的科技服务综合网络。建立经验推广机制,形成“一地创新、多地复用”模式。

  二是抓好科研诚信建设和科技安全。建立健全科研诚信管理和信息归集、信用评级等“1+N”政策体系,研究制定河南省科研诚信信息管理办法。探索对科技创新活动主体实行信用记分等级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开展学术论文自查清理专项行动。完善科技领域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做好科技保密工作。举办第四届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大赛。

  三是厚植开放创新生态。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的科技交流,积极推进与清华大学等国内高校的战略合作,争取更多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河南。落实与哈密市人民政府、兵团第十三师新星市的合作协议,强化两地科技创新互动交流,深入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研究制定《河南省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管理办法》,实施一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承接国家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前瞻布局省国际联合实验室。落实“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支持省内优秀技术成果“走出去”。

  四是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和服务。建立省级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形成分工明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推进机制。组织开展科技活动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巡讲、科普讲解大赛等科普活动,建设一批河南省科普基地、“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实施乡村振兴科技计划,加大科技特派员选派力度,实行灵活调动,精准服务产业发展需求,支撑农业强省建设。

  三、践行初心使命,强化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履职尽责和干事创业的能力素质

  全省科技系统要切实扛起政治责任,切实提升能力素质,认真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扎实推进当前科技创新重点工作任务,全力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落实落地。

  (一)强化政治机关建设。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巩固深化主题教育成果,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在深入学习、准确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确保科技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二)强化管理体系变革。坚持“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持续深化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健全支持科技创新的基础制度。坚持用前瞻30年的眼光,开展超前谋划和任务部署,持续抓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落实。充分发挥机构改革效能,进一步理顺科技领导和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职能转变,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打造服务型机关。

  (三)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常态化开展政治教育、党性教育,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练就扎实过硬业务素质,涵养务实担当工作作风,努力成为科技管理工作的行家里手。树牢选人用人鲜明导向,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注重在创新发展一线、攻坚克难前沿考察识别干部。加大优秀年轻干部发现培养力度,让年轻干部在吃劲岗位、业务一线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四)强化廉政风险防控。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持之以恒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四风”,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把廉政风险防控融入到科技创新管理各个环节,进一步加强项目评审、经费管理、科技奖励等重点领域的监督检查,使党员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巩固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扬帆起航凌云志,中流击水正当时。同志们,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定信心、勇毅前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不断取得新突破,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