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专用纸
第 768 号
关于以科技创新促进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近年来,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能够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在创新载体、平台、基地建设、主体培育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我省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进步、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了支撑作用。
但我省科技创新工作与与先进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一是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体系发育迟缓,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还不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还不突出;二是代表高端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占比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且各市发展不平衡;三是缺乏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创新人才集聚平台,支撑企业创新发展的领军人才严重不足,人才短板明显。
为此建议:
一、要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要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服务力度,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发展,为小微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各孵化器应结合本地特色产业,确定自身重点孵化的产业。在招商方面,根据产业开展针对性强的招商,并注重将科技招商与招才引智相结合,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的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入孵创业。
二、积极深化科技对外开放与合作交流。围绕我省有特色、有影响、有规模的产业集群建立一批技术创新平台,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产品技术开发、产品检测等一些共性需求。重点抓好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项目对接,搞好项目、科技人才引进与开发,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要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是创新的实施者,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是加强自主创新人才队伍的关键。一是转变观念,转变“重物轻人”、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思想,造就宽容失败、鼓励争鸣的氛围。二是改革体制,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建立一套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科技评价体系,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评价体系的基础,提高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三是转换机制,鼓励创新人才之间展开积极的竞争,以其成果所产生的实际社会和经济效益作为获取物质利益和精神荣誉的衡量标准,做到人职匹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豫科案〔2024〕57号 签发人:张 锐
办理结果:A
对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第768号建议的
办理意见
张岩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以科技创新促进我省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动能明显增强,创新成果持续产出,创新发展全面起势,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创新领导更加有力,落实党中央机构改革部署,改革成立省委科技委员会,省委书记楼阳生、省长王凯担任双主任,加强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三足鼎立”创新格局初现雏形,一体推动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中原医学科学城,批复设立中原农谷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新平台建设量质齐升,共建河南崖州湾实验室试验基地,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入列,建设26家省实验室。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高质量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科技贷”全年放款55.6亿元,支持企业806家(次),同比增长18.5%。培育绿色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基地)28家。高标准开展孵化载体建设,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达到71家。科技人才引育成果斐然,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取得历史性突破,常俊标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康相涛、赵中伟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伯纳德·麦利森、张建伟、拉维·席尔瓦当选“两院”外籍院士。大力实施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加大青年人才支持力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举措》等政策。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深化,创新重大项目遴选论证方式,创新专家论证“三三制”配备制度,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备案制”等,创新采用“目标+激励”的指标体系,在全国率先对机构评价改革进行探索。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统筹资源配置、集聚创新要素、强化协同创新、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加速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激活现代化产业体系“最大动量”,激发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科技力量。
一、强化创新载体的科技支撑,助推创新链、产业链双链融合。一是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孵化。制定出台新一轮助企惠企政策,探索设立创新联合体产学研联合基金。持续做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力争全年新增1500家以上。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扩容提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对发展较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奖励,确保我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加强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孵化载体建设,全年新增省级以上双创载体50家。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机制,引导各类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加大资源整合,提升企业孵化产业化、企业服务专业化水平,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精准化、智能化服务。高质量办好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暨第十六届河南省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有关赛事,加强对在国家赛入围获奖企业的奖励。二是大力发展政策性科技金融。优化科技金融制度机制,加快形成以股权投资为主、“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体系。探索设立省级天使投资母基金,提高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科技贷”损失补偿比例,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壮大。“科技贷”实现放款60亿元以上。
二、以加快成果转化为抓手,增强高质量发展支撑能力。一是完善技术转移服务网络。高标准运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河南省技术交易市场,高质量建设一批分中心和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着力构建高水平技术转移全链条服务体系。布局建设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探索建立概念验证中心,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前端赋能。用好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常态化开展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科技成果直通车等活动,拓展科技成果线上线下对接服务。二是谋划争取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和基础设施。加大一流大学(科研机构)郑州研究院引进力度,推动规划引领与一院一策、一机构一策紧密结合,打造高水平科技研发中心、高效率成果转化平台、开放式创新创业空间,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园区。谋划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优势特色领域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三是全面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积极与国内先进地区开展协同创新,通过在当地设立研发基地、孵化基地、人才工作站等方式,探索建立区域间常态化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积极推进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知名科研机构、“双一流”高校、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吸引高水平创新团队来豫创新创业。积极推进与省外优势创新力量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深化创新链产业链合作,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引导和支持郑州、洛阳、新乡高新区实施扩区发展。加快推进智能传感器、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作物加速育种共性平台建设运营,打造自创区特色产业名片。探索实施自创区协同创新券政策,鼓励支持自创区内创新资源跨区域流动和共享共用。推动高新区争先进位、量质齐升。
三、以高端人才引育为抓手,建设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一是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建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强化项目验收绩效评价,建立以项目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坚决破除“四唯”,不将“帽子”、头衔作为评价评审指标,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全面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完善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职称评聘“绿色”通道。二是大力培育引进创新人才。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的实施方案》,涵盖人才引进各环节的“1+20”一揽子人才引进政策措施,积极实施人才强省“八大行动”。成立河南人才集团,提供中高端人才寻访、RPO、招考一体化等全方位服务。围绕省科学院重建重振、郑大河大“双航母”建设,重点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全职引进国家重点人才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优青、海外高端人才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强化顶尖人才培养,对符合条件的专家建立数据库,量身定制给予持续支持。实施中原英才计划(育才系列),遴选培育中原学者、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完善青年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扩大省杰青、优青覆盖面和支持力度,探索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团队的长周期滚动支持机制,提高重大项目青年人才支持比例。探索开展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支持顶尖人才、领军人才牵头组建跨单位联合、产学研融合、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团队。三是突出高端紧缺人才引进。落实“1+20”人才引进一揽子政策,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引才聚才主体作用,加强靶向引才、柔性引才、市场化引才。举办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重点创新平台招才引智专场等活动,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属科研院所等高水平科研平台,加大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高端紧缺人才和实用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四是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人才发展“大生态”和用人单位“小气候”,谋划实施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科技人才管理服务系统,加强对在豫院士、国家杰青、中原学者等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动态管理、高效服务和精准培养。组织开展中原学者论坛、领军人才培训等活动,增强高层次人才的成就感和获得感。新建一批院士工作站和中原学者工作站,为企业搭建科技攻关、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的服务平台。
感谢您对全省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4年6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