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信息公开 > 提案公开
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第1010号建议及答复
发布日期:2024-09-13 18:36 来源:办公室 阅读次数:

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专用纸

第 1010 号

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第1010号建议及答复

  

关于加大对耕地质量提升“卡脖子”集成技术重大科技专项投入力度的建议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他还曾强调“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不仅要靠稳定耕地面积,也要靠不断提升耕地质量。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农业强省目标的重要抓手,目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粮食产能的主要因素体现在耕地地力。

  一、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一是耕地质量总体不高,中低产田面积比重过大。根据2019年农村农业部耕地质量等级情况调查报告,2019年河南省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 4.41,属于中等地等级。城市化进程中的“占优补劣”问题,导致了高产田面积下降,中低产田面积比重上升,目前基本农田约60%为中低产田。二是施肥结构不合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据河南省耕地质量监测点监测,2020 年全省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9.2g/kg,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4.4g/kg。长期以来,为提高粮食产量,大量施用化肥,虽然达到了增产目的,却不可避免地带来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的副作用。三是耕地污染日趋严重。不合理的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化肥、农药利用率不到40%,还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土壤严重板结,也加速了生态恶化,例如全省土壤土壤酸化(pH值小于5.5)的面积约 800 多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12288万亩的6.51%。四是创新性集成技术不足。近年来相关科研及产品研发多数属于单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尤其缺少创新集成技术。单项技术解决复杂问题见效慢、周期长、效果差。

  二、土壤问题呈现系统性复杂性,任何但一技术无法解决土壤问题,集成技术能克服单项技术的碎片化、不系统、效果差的弱点,见效快、周期短、事半功倍。对照《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中“土壤改良与培肥”内容关于土壤障碍因素消除、土壤有机质含量、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土壤pH值标准限控、土壤盐碱化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管控的六项具体要求,目前,我省有关土壤的农药残留障碍体系,生态体系退化,营养失衡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多年无重大进展,基础研究薄弱、土壤机理不清楚、关键集成技术落后;解决土壤问题的集成技术应用水平低,我省耕地质量提升绿色集成技术使用仅占已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的10%左右,相关科学技术和产品,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亟待加强。

  三、建议: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建议如下:

  建议省发改委、科技厅等有关单位依托现有省级耕地质量保育工程技术研究机构,设立耕地质量绿色集成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对耕地质量绿色集成技术重大科技攻关的投入支持力度,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相关科研单位和企业的技术优势,加强对耕地质量绿色集成技术的理论基础研究和应用,以及从土壤到农产品加工产业化、信息化的关键技术研究。


豫科案〔2024〕23号                                                                                                                                             签发人:张 锐

                                                                                                                                                                               办理结果:A


对省人大十四届二次会议

第1010号建议的答复


党永富代表: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对耕地质量提升“卡脖子”集成技术重大科技专项投入力度的建议》已收悉。我厅商省农业农村厅进行了认真研究,结合工作实际,现将您的建议答复如下:

  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是粮食核心区建设的根本,更是推动乡村振兴中产业振兴的根基,解决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问题对于我省尤为重要。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围绕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聚焦土壤改良、地力提升、减肥减施、农业面源污染等重点领域,我省先后承担“北方集约化农区氮素面源污染发生过程与调控机制”等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省级项目层面,先后立项“新型增效肥料与功能性土壤调理剂‘松土促根剂’研发及产业化”“河南主要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绿色防控及生物农药创制”等重大科技专项3项、“农田实时高效水-肥-药绿色协同调控关键技术及智能装置研发”等省重点研发专项5项,“砂质中低产田土壤固碳与生物活性协同提高调控技术与机制”等省级科技攻关项目52项。这些项目的实施,对于减少土壤污染、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作物稳产增产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多措并举开展退化耕地试点项目。2020 年至2022年,我省连续三年开展退化耕地治理试点项目,实施土壤酸化、盐碱化治理,涉及治理面积 25 万亩,通过综合施策、分类治理,集成农艺、工程、生物等措施形成了多项科学可行的技术模式。2023年起,在叶县实施酸化耕地治理,聚焦土壤 pH<5.5的强酸性耕地,连续3年实施面积8万亩,综合采取农艺、化学、生物与工程措施,探索优化3种综合治理模式。

  三是建设省级创新平台。截至目前,我省已在土壤污染防控、监测与修复方向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分别是依托河南农业大学建设的河南省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依托河南省济源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与河南大学建设的河南省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建成后,形成了完善的土壤和植物中重金属的全量及形态分析测试方法,建立了高效、准确的重金属元素消解方法和分析技术,开发了土壤低扰动修复材料的生产工艺,规范了重金属污染原位修复技术。建有“河南省土壤调理与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土壤退化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相关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这些创新平台在促进我省土壤污染防控与修复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下一步,我省将继续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针对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污染修复、化肥农药减量、有机肥替代、生物防控等技术进行攻关,加大对耕地质量绿色集成技术的科研投入支持力度,为耕地质量提升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撑。

  一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国家耕地保护和耕地质量提升现实需求,组织实施好“北方集约化农区氮素面源污染发生过程与调控机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省联动项目,同时支持省内优势单位积极承担相关国家项目。认真谋划2025年度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专项项目指南,凝练“一流课题”,认真组织好项目实施,推动产学研合作,为我省土壤保护与地力提升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二是强化创新平台管理。按照《河南省实验室体系建设方案》要求,聚焦引领性、区域性、应用性,围绕提升知识创新能力、学术影响力和对我省经济社会支撑力,“调结构、增合力、上水平、出成果”的原则,加强对现有两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考核评估,并开展省级重点实验室的优化调整工作。推进相关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支持条件成熟的相关企业牵头新建省级创新平台,为土壤质量提升提供平台载体支撑。

  三是加大研发技术应用推广。通过科技特派员、农技推广站等多种渠道相结合的方式,将先进的治理方法推广到田间地头,为我省土壤保护与地力提升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四是持续开展耕地治理工作。深化酸化耕地治理示范县建设和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工作,尽快形成规模较大、治理效果显著、示范效应良好的酸化耕地治理先导区,形成多种可行性高的退化耕地治理技术模式。

2024年6月24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0371-65908153

  联系人:李锦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