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开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开封市科技局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引擎作用,紧密联动总工会、发改、人社、教育等部门,围绕成长载体扩容、技能素养提升、创新壁垒破除,充分释放产业工人群体创新潜能,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新成效。
一、壮大产业工人成长载体
一是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促进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产业聚集,为产业工人进行技能实践提供广阔舞台,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年均增长率超过15%,分别达到333家、760家。二是积极构建生产一线岗位创新平台,加快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等304家、较2021年实现翻一番。三是充分发挥省级高新区、农高区等产业园区集聚带动效能,设立科研助理岗位,联合县区举办招录活动,服务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在汴就业创业,已累计聘用近200余名青年参与该项人才工程。
二、提升产业工人技能素养
一是大力实施技能河南行动,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将技能人才培养情况纳入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推动企业落实培养产业工人责任,2024年以来,全市各类创新主体新增技能人才583人、新增高技能人才227人。同时,高质量承办创新创业大赛,支持劳模工匠、高技能人才在重大工艺革新等方面积极作为。二是围绕主导产业链,通过组建产业科技服务团,设立中原学者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争取省级层面选派科技副总等多种形式,帮助全市产业工人解决技术难题、促进知识更新、提升业务素养,全年共组织开展科技服务100人次,实现以人才链条拉长产业链条。三是采取企业“点单”、科技管理部门“派单”模式,组织河南大学王玉龙教授等科普专家进园区、进企业、进车间,开展科普报告系列活动,提供普惠制、普及性技能培训服务,引导产业工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学习科学知识、使用先进技术。目前,已在中镜科仪、贝威科技等企业建设省级科普基地5家,数量居全省前列。
三、激发产业工人创新能力
一是积极为产业技术工人提供获取最新技术信息、参与技术交流合作的机会,发挥产业工人在促进成果转移转化中的重要作用,联合企业、高校院所组织开展“汴地智荟豫见未来”产学研对接活动100余场,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45亿元、提升近32%,其中企业占比超过九成。二是建立“科研骨干+技能人才”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产业工人积极参与产品研发、技术攻关等,通过充分整合“企、校、院、所”创新资源,加快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去年以来,以企业为主体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4项、获批经费超过3400万元。三是克服“四唯”倾向,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畅通产业工人向上发展通道,在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新认定专业技术人员16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