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加速布局双轮驱动,不断推动经济结构向优、动能向新发展。今天的《一季度经济观察》系列报道,我们通过690.6亿和14.1%两组数字,来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带来了怎样的引领力。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王永祺:690.6亿元,这是2025年一季度河南省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了1.6倍。作为反映地区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的重要指标,这意味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了生产线。我手上这份价值1480万元的技术转让合同,就是郑州大学在生物医药领域最新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
团队长期围绕肿瘤免疫、多肽疫苗等领域研发攻关。随着河南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科研项目也迎来了转化的爆发期。
郑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肿瘤免疫与创新药物团队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吴亚红:本次技术转让实际上是涵盖了三项专利,我们手里目前已经授权的这样的一个发明专利还有十几项,我们也在跟不同的企业进行相关的对接。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王永祺:当我们走出实验室,走进应用场,科研成果究竟会对产业产品带来怎样的变化?在位于临空医药园的郑州源创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这项来自郑大的新技术已经运用到了细胞制备的生产研发中。
郑州源创基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辉:对于我们的细胞治疗的整体的产品与技术是个质的提升,综合有效率我们至少提高了20%,能够对156个肿瘤相关的抗源鉴定出了900多个多肽的靶点。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郑大一附院开展了多中心的临床研究。
一季度河南全省共登记技术合同6659项,多领域呈现出明显加速态势。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 副处长 郭瑶:技术合同交易呈现量质齐升、活力涌现、内外联动的鲜明特征,其中高新技术领域技术交易规模突破328.6亿元,占全省总额的47.6%,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更加明显。
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促进下,服务机器人、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等一批高技术产业也有了显著增长。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王永祺:同比增加14.1%,这是河南高技术制造业在一季度交出的答卷。这里是位于郑州航空港区兴航科技的集成电路封测线,每天都有300万只电路在这里封装测试下线。
依靠在工业设备、汽车电子、智能家居等市场上的良好表现,2025年以来,企业的订单量不断攀升。
郑州兴航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总监 曹小军:包括我们传统这个农历新年、节假日,我们生产线24小时不停机,在满负荷运转。预计我们在六月份以后,我们的产量再将进一步翻番。
郑州兴航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周少明:一季度我们产量增长了60%,营业收入增长了56%,产量和营业收入快速增长也得益于整个河南省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在河南省扎根的信心。目前,我们正在规划二期和三期项目,未来整个产能会达到75亿只电路。
产量跃升的背后,是河南对产业链的持续深耕,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延链,不断在新领域实现新突破。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电子信息处处长 耿萌:以重点产业链培育为抓手,持续优化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结构。推动服务器产量一季度同比增长67.1%;电子元件及电子专用材料制造投资增长30.2%;固态电池、电子级金刚石等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
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势产业价值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河南新质生产力正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中国商业经济协会副会长 宋向清:技术交易的量质齐升、高技术制造业的崛起,这些都说明河南正在依靠科技创新重塑产业版图,从“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迈进。新质生产力也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技术合同、一条条智能化生产线、一项项国际标准,成为推动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