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酷暑难耐,在兰考县葡萄架乡贺村集村的蜜瓜大棚里,一些瓜苗已经陆续开出嫩黄色的花朵。“这个季节主要还是警惕病毒病,尤其秋季最严重,它主要通过粉虱等害虫传播,传染速度非常快……”河南省蜜瓜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以下简称蜜瓜产业服务团)团长常高正带领团队一进大棚就发现了几株染病的瓜苗,他迅速拔掉感染病毒病的瓜苗,同时叮嘱种植户“尽快修补防虫网,阻断害虫传播路径,防止病害蔓延。”
“我们防病毒病已经很有经验了,但还是防不胜防。”种植大户张树锋介绍:“今年春天一茬就卖了200多万!搁以前哪敢想?多亏了常高正老师的技术指导,病毒病从55%降到10%以下,这瓜就是地里长的金元宝!”
这场“甜蜜逆袭”的起点,是2023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病毒危机。当时一种新型曲叶病毒随粉虱入侵蜜瓜田,被感染的植株叶片蜷成筒状,没等挂果就死了大半;加上秋季暴雨偶尔倒灌进棚,不少农户眼睁睁看着即将成熟的蜜瓜烂在地里。“那时候一进棚就心慌,叶子黄一片,粉虱在瓜叶上跳,打药都赶不及。”张树锋还记得当时的焦灼。
正在这时,常高正带着蜜瓜产业服务团扎进了大棚。他们白天蹲在大棚内数粉虱密度,晚上在临时搭建的“田间实验室”里测数据,终于摸透了病毒的“脾气”:高温干旱时它复制最快,粉虱是主要“搬运工”。“得给蜜瓜搭个‘防护盾’!”常高正的方案简单却管用——给大棚换上加密防虫网,粉虱想进棚得“钻针眼”;大棚内保证一定的湿度,保持在80%以上,病毒活性立马降下来;黄色粘虫板在棚里排开,叶面喷药与根部用药相结合,粉虱密度很快压下来了。
垌阳镇刘楼村瓜农柴愿军侃侃地介绍着自己的种植经验:“在两个棚之间种上两排玉米防干热风,并挖深排水沟预防暴雨漫灌……”。他介绍说还运用了干籽直播的方式和“花阴防晒法”,“常老师说干籽直播比移栽好,种子直接在土里扎根,就像孩子在自家炕头长大,底气足!”最近棚内气温高,常老师传授的遮阴法帮了大忙,前几天他刚刚用无人机在大棚顶部喷撒了薄泥浆,给瓜苗撑了遮阳伞。
科技特派员对他的这种做法表示认可,还夸赞地膜下那些白生生的瓜苗根系在土里盘得结实,没有病虫害迹象,田间管理十分到位。今年春季,柴愿军种的蜜瓜亩产达到6000多斤,甜度达到18以上,客商抢着收瓜。
品种升级让蜜瓜身价再上台阶。蜜瓜产业服务团培育的蜜瓜新品种“格瑞斯”成了“明星”。在上海的高端超市,它能卖到15元一斤;给连锁品牌做定制供应,订单价能突破35元。张树锋算过账,“现在种‘格瑞斯’,1亩地能净赚1万,顶过去10亩小麦!”
卖瓜也不用再“看天看脸”。蜜瓜产业服务团搭建起“专家指导种瓜、合作社统一收储、电商直达餐桌”的链条,和很多高端水果商签订了销售订单,“瓜妹儿”品牌直播时,一款“冰糖心”蜜瓜3分钟就卖了10万斤。“以前拉到市场等收购,价格被压得低;现在客商提前来看棚,定金打过来,我们只管把瓜种好。”柴愿军的手机里存着快递单,最远的订单发去了海南。
如今的兰考,4万亩蜜瓜田连成片,十余个乡镇、百余个行政村都飘着瓜香。从2018年拿下兰考首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到2024年斩获首届“豫农优品”,品牌价值突破12亿元,这颗蜜瓜已经成了当地的“金名片”。常高正团队带出来的50多个“土专家”能自己看苗辨病,3万多农户受过培训,连山东、河南的8个周边地市都来学经验。
“好技术不是实验室里的论文,是能让农户攥着钱笑的实在办法。”兰考蜜瓜的藤蔓还在延伸,而更多乡村的田埂上,科技特派员的脚印正连成线、织成网。他们是架在实验室与田野间的“转化桥”,是托举农户从“会种”到“种好”再到“卖好”的“摆渡人”,是让农业科技真正扎根大地的“播种者”,更是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