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信息公开 > 提案公开
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662号建议及答复
发布日期:2025-08-06 10:18 来源:办公室 阅读次数:

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专用纸

第 662 号


关于进一步激活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潜能评选规则助力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议


  一、 必要性

  科技创新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产业创新升级方面处于愈来愈重要的地位。“双一流”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省“双一流”高校仅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两所,且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全省无A类学科。全省高校理工医类学科博士点布局不合理、数量偏少。河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制造业基地和人口大省,正处于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的关键阶段。“双一流”高校少、学科评估差、理工医类博士点少而不均、成为制约河南省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的瓶颈。省委高度重视我省“双一流”建设,并列为“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第一战略的重要内容,全面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两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之外,并重点支持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等7所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的11个学科建设。

  省科学技术奖是推荐申报国家奖的必要条件,对遴选和培育优秀科研项目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学科评估、博士点培育的核心指标之一。省科学技术奖中的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是高校学科建设最直接相关的奖项。由于高校的学术研究重在前沿性和引领性,科学技术奖中的自然科学奖在高校学术研究水平评价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因此,适当优化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数量、提名渠道和评选规则,进一步激活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潜能,增强我省高校在国家奖角逐中的竞争力,助力我省“双一流”建设工作,十分必要和迫切。

  二、 目前的主要问题

  1、一等奖数量总体偏少:省级一等奖是推荐申报国家奖的必要条件。2024年度河南省科技奖特等和一等33项,占比10.3%。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湖北省、广东省同年度一等奖授奖数量占比约为20%-35%。同为不发达省份的云南省,一等奖占比也达到16%。

  2、自然奖在一等奖中占比偏少:在自然奖方面,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湖北省、广东省自然奖数量在一等奖项目中占比分别为15-35%,特别是同为不发达省份的云南省自然奖为9项,占所有一等奖比例为31%。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规模和占比均远高于河南省自然科学奖的规模和占比(3项,9.1%)。

  3、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对新工科和医科博士点建设支撑弱: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在多数“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创建高校中总体占比偏弱且分布不均衡,不利于已有高校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强化和培育新工科和医科博士点。

  4、提名渠道对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撑不够:我省“双一流”高校建设基础薄弱、任务繁重。目前在机构提名方面,省属高校大多通过教育厅和地方科技局推荐提名,需要经过提名单位的先期评选,多了一个评奖环节,增加了难度。

  三、 建议

  1、扩大河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数量和自然科学奖占比,设置冲A学科专项指标。在同等申报条件下,省科学技术奖提名指标适度向“双一流”建设和创建高校倾斜。

  2、强化对“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的支持。综合考虑研究成果创新性和河南省“双一流”建设需求,优先推荐“双一流”学科及冲A学科申报国家科学技术奖。

  3、强化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对高校新工科和医科博士点建设支撑。鉴于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的支撑作用,对纳入我省下一轮工科类和医科类博士点培育学科的申报项目,综合考虑其成果创新性和我省新工科和医科布局需求,建议在提名和评选科技奖励时,研究倾斜支持的办法。

  (四)建议将“双一流”建设高校列为科技进步奖提名单位。鉴于“双一流”建设高校已经具备了较为突出的科技奖励成果基础和能力,建议将“双一流”建设高校纳入河南省科技奖提名单位,并分配一定的奖项提名数量。


豫科案〔2025〕12号                                                                                                                                            签发人:张 锐

                                                                                                                                                                               办理结果:A


对省人大第十四届第三次会议

第662号建议的答复


尊敬的寇怀忠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激活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潜能评选规则助力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建议》(第662号)已收悉,该建议充分阐述了我省高校学科建设现状和科技奖励支撑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我省科技奖一等奖数量总体偏少等四个具体问题,针对性提出了“扩大河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数量和自然科学奖占比,设置冲A学科专项指标”四个方面意见建议。我厅作为建议的主办单位,对建议提出的意见建议高度重视,厅领导专题研究部署,安排省奖励办负责具体办理工作。省教育厅作为会办单位已提供会办意见,经认真研究讨论,结合省教育厅提供的会办意见,现就有关问题答复如下:

  近年来,河南省科技奖励工作站位我省科技创新发展全局,聚焦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坚持服务河南十大战略,服务我省产业体系,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了科技奖励对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促进作用。健全制度政策,完善政策工具箱。衔接国家改革精神和我省科技创新重大战略部署,出台《河南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从完善奖种结构、施行提名制等十个方面,制定针对性细化措施;将历次科技奖励改革精神用制度政策固化下来,修订《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作为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里程碑,优化提名评审流程,改革奖种结构和奖励等级,为我省科技奖励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完善工作机制,制定改革硬举措。坚持奖励提名评审“二三七五”工作机制和奖励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突出奖励评审质量,坚持评审程序规范、评审标准严格、评审专家专业“三位一体”,杜绝“搭车报奖”,限制“拼凑报奖”,项目质量持续向好,评审结果真实反映了我省科技创新实力,获得省委省政府和省内各界的高度认可,社会反映良好,有力维护了省科技奖励公信力和权威性。紧盯使命任务,服务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科技奖励服务河南发展基本原则和重要使命任务,持续跟踪我省科技创新发展变化,不断优化奖励工作导向,2023年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和我省第一战略,提出“三个坚持、三个更加突出”;2024年围绕我省布局学科建设和重点产业链群,提出了“六个结合、六个支持”。挖掘出一大批代表我省先进创新水平的优秀成果,支持一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有力支撑了保障了我省高质量发展。

  一、关于 “扩大河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数量和自然科学奖占比,设置冲A学科专项指标”意见建议

  关于扩大河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数量方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2020年第三次修订后,大部分省份已经与国家奖对接,减少了奖励数量。我省保留350项,保留一等、二等、三等3个等级,这是结合省情实际,经过多方调研和征求意见所作出的修订。有这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在政策导向上,多年来省科学技术奖坚持“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突出质量、绩效、贡献,坚持宁缺毋滥,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建立具有涵盖全领域、辐射各层级、培育中小微企业和青年科技工作者导向的奖励体系。《河南省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指出,“合理确定各奖种及各奖励等级的授奖数量,适当增加一等奖授奖数量”。从2019年的21项增加至2024年的33项,二等奖的占比由原来的35%左右提高至50%。可以看出,一等奖及以上等级授奖项目数量稳步提升,同时也体现了“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二是在奖项设置上,其他兄弟省份参照国家设一、二等,去掉三等,如2023年以来,上海、北京、天津、广东等省(市)授奖数量不超过200项,山东、四川、浙江、江苏等省均不超过300项。我们仍然保持了350项,但也改革了等级结构,由原来的金字塔型变成了橄榄球型,一等奖项不超过35项,二等奖项占比稳定在50%左右,继续开展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评审。另外国家一等奖的比例上不超过15%,我省的一、二等总数220项,2024年一等奖33项,也占15%,体现了坚持优中选优、宁缺毋滥的原则。三是在与省情结合上,我省的科技奖励目前在全国31个省(市)中处于正在冲击第一梯队的过程中,省科学技术奖的数量和等级应与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人员队伍规模相适应。我省是人口大省,科技工作者基数大,但受高层次人才较少,整体科技创新底子薄,创新能力不足,地区、行业发展不均衡等多种因素制约,在增加了一等奖和二等奖奖励数量的同时,保留了三等奖是为了培养人才队伍,激发青年和女性科研工作者参与科技创新热情;激发县域企业和民营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热情,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随着我省科技创新政策、平台和引育人才等创新要素共同发力,我们在政策层面上也留有空间,等时机成熟,逐步提升一等奖的数量。关于扩大自然科学奖占比方面。我省对提名者提名自然科学奖不设指标限制,同时在提名通知中明确鼓励各单位积极申报自然科学奖。近年来,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呈逐年上涨态势。2022年24项,2023年27项,2024年31项。关于设置冲A学科专项指标方面。省科技奖励社会关注度高,牵一发而动全身,奖励指标调整应本着审慎稳妥的原则,设置专项指标需要明确的政策支撑。其它省份并没有单独设置指标。但近几年我省加大了冲A学科建设高校的支持力度。省科技奖励明确提出:结合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我省高校“三个调整优化”。双一流学科高校建设高校获奖数量占到较大比例。32项一等奖建议项目中,9所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牵头完成15项,占46.9%;341项拟授奖项目中,9所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主持完成99项,占高校主持项目数量的63.8%。

  二、关于“强化对‘双一流’高校学科建设的支持”意见建议

  提名国家科技奖项目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综合考虑项目水平、第一完成人声望、第一完成单位平台级别、前期准备情况、申请国家科技奖经验、完成人积极性等因素,把真正具有冲击国家科技奖潜力的项目选出来。为确保国家奖拟提名项目平稳有序开展,我省建立国家奖拟提名项目储备库,为确保入库项目“提名一批、培育一批、储备一批”,我省常态化深入挖掘具有冲击国家科技奖潜力的备选项目。在入库环节,加大了对“双一流”学科及冲A学科高校的支持力度。我省现入库164项项目,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两所“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10所冲A学科高校牵头主持了90个项目,比例占到了54.9%。在指导培育环节,我省强化精准服务力度,建立省科技厅-主管部门单位-项目单位层级专班,树立齐抓共管“一盘棋”推进的协调工作机制,创制了一对一服务网络,及时进行业务培训和指导。例如2024年度,对河南农业大学等20个项目进行一对一现场指导。最终,经多轮筛选,我省拟提名14个国家科技奖项目中,“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冲A学科高校牵头主持了8项,占比接近六成。

  三、关于“强化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对高校新工科和医科博士点建设支撑”意见建议

  省科学技术奖按照服务河南发展的原则,支持我省推进高校结构布局、学科学院、专业结构“三个调整优化”,在提名评审等环节过程中加大对我省高校新工科和医科博士点建设支撑力度。2024年省科技进步奖和省技术发明奖中,我省新工科和医科博士点涉及高校牵头获得85项,占到了两项奖种总数的27%。一等奖项目中,牵头10项,占到了30%。今年,省科学技术奖在提名通知中明确提出,提名单位要适当提高省技术发明奖的提名比例,下一步,省科技厅将会同省教育厅等部门,围绕我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原则和要求,在提名和评审过程中继续加大对高校新工科和医科博士点建设支持力度。

  四、关于“建议将‘双一流’建设高校列为科技进步奖提名单位”意见建议

  按照《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二条等规定,省科学技术奖提名单位包括设区的市人民政府等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内学会、行业协会以及其他组织机构。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参考北京、上海、广东、四川等多个省份以及我省长期以来的惯例做法,高校暂不能提名省科学技术奖。但作为高校的主管部门,我省给予省教育厅较为充裕的提名指标。仅2022年至2024年,我省给予省教育厅提名指标稳定在200项左右,占到了提名指标总数的六分之一强。且提名指标数量充足有余,经统计,近三年省教育厅实际提名指标只占提名指标数的85%左右。现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提名数量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下一步,省科学技术奖励将继续围绕我省“四高四争先”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创业创造奋勇争先有关要求,支持省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助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速;支持双一流学科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支持我省重点产业链群推动河南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支持国家科技奖等重大创新成果助力人才强省建设,进一步深化我省科技奖励改革,为推动我省科技创新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6月11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0371-65991157

  联 系 人:王楼

  邮政编码: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