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专用纸
第 722 号
关于支持济源建设全国重要的稀散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的建议
稀散金属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半导体、光伏、显示技术以及医疗设备等关键领域彰显出不可或缺的价值,已成为全球战略资源角逐的焦点。据统计,全球硒、碲、铋、铟等稀散金属消耗量大于生产量,考虑到其重要的工业、科研价值,已被许多国家列为战略资源。
有色金属行业是我省优势基础产业,多种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济源作为国内重要的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已构成以豫光金铅、金利金铅、万洋冶炼为核心的有色金属产业集群,在铅锌冶炼、白银生产以及有色金属循环经济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备发展稀散金属产业的天然优势与坚实基础。目前,济源的稀散金属冶炼已初显规模,部分产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年产白银6000吨、锑1.3万吨、铋6200吨、镉1000吨、碲130吨、硒140吨、铟80吨等。“十五五”期间,济源有色金属产业将突破2000亿规模。为加快形成与稀散金属密切相关的新质生产力,推动济源有色金属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济源示范区管委会与先导集团多次会商,计划整合区域资源,发挥技术研发优势,投资100亿元在济源建设稀散金属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约210亿元,年纳税额约10亿元,新增就业5000人。
建议:支持济源建设全国重要的稀散金属新材料产业园。一是金融赋能。将产业园纳入省级重大项目盘子,给予国家级专项资金扶持,提供产业引导资金,对超出中国人民银行同期LPR利率部分提供贴息。同时,引导省级产业基金深度参与园区建设,搭建多元化、多层次金融支撑体系,确保项目建设与企业发展的资金链稳健。二是政策护航。在产业政策、环境容量、能耗指标等方面给予精准支持,构建有利于稀散金属产业发展的政策生态,简化审批流程,提升行政效能,为项目的快速推进与企业的高效运营提供坚实保障。三是人才引领。依托济源有色金属创新研究中心,聚焦稀散金属领域的高端人才与创新团队,搭建省级以上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完善人才激励与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加速科研成果的就地转化与应用推广。四是产业协同。整合省内有色金属产业资源,引导原材料向济源集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构建集加工、提纯、高纯材料制造、半导体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
豫科案〔2025〕70号 签发人:张 锐
办理结果:A
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722号建议的答复
庄建球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济源建设全国重要的稀散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将有关工作情况答复如下:
稀散金属主要包括镓、锗、铟、镉、硒、碲、铼、锑等8种关键有色金属元素,在前沿新兴产业和国防军工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济源在铅锌冶炼、白银生产及有色金属循环经济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具备发展稀散金属的天然优势与坚实基础,相关产业发展迅速。近年来,科技厅高度重视我省稀散金属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搭建研发平台载体、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稀散金属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产业关键技术协同攻关。由济源市金利金鸿实业有限公司承担实施“多源固废协同利用制备高纯半导体材料的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针对铅冶炼过程中多源固废开展协同清洁冶炼回收技术研究,对伴生有价元素进行调控分离,开展6N级高纯碲、铋、锡生产技术研究和短流程生产技术研究,产品应用在半导体材料、电子封装、高性能电子器件制造等领域,推动济源有色金属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二是推动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完善。围绕稀散金属新材料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我省成功申建关键金属选冶及高纯制程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稀有金属特种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建设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中原纯化制程实验室、河南省多金属资源综合利用中试基地等高能级平台,新建稀贵多金属回收再利用、金属材料精细化开发及资源循环利用等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力支撑了我省稀散金属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三是加强创新主体梯次培育。严格落实省重点产业链培育壮大行动,结合“万人助万企”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对接解决企业各项需求,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组织实施创新龙头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加强稀散金属领域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支持由洛阳栾川钼业集团牵头组建河南省关键金属提取及尾矿综合利用创新联合体,由龙佰集团联合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牵头组建河南省钛锆资源绿色利用创新联合体,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协同共同体,开展稀散金属材料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保障国家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重大工程等领域材料需求。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济源建设全国重要的稀散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的建议》围绕国家创新需求、立足济源产业优势,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提供了好的思路和方向,我厅将认真吸收相关建议,结合职能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持续推动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加大稀散金属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支持力度,支持将稀散金属新材料领域相关科技创新需求纳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力争实现突破。二是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联合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对符合条件的创新平台给予积极支持,依托省市县三级科技服务综合体支持济源建设高水平稀散金属领域省级创新平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申建省级中试基地,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在技术创新、人才培育、企业发展等方面服务支撑济源稀散金属新材料产业园创新发展。三是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围绕稀散金属新材料领域积极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形成“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的稀散金属创新型企业集群。
2025年6月30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0371-65907273
联 系 人:穆广涛
邮政编码: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