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信息公开 > 提案公开
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747号建议及答复
发布日期:2025-08-06 10:48 来源:办公室 阅读次数:

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专用纸

第 747 号


关于加大基层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加快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虽然,这些年县域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发展,并把其摆在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但科技支撑还不明显,创新能力还不突出,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小。

  发展现状:近年来,宝丰县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将其作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经过培育,我县各类创新主体达到63家,其中,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3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1家,省级“瞪羚”企业4家,创新主体数量位居全市前列;企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达到87个,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覆盖率提前完成全年省市既定目标任务,覆盖率达到80.5%。

  存在问题:一是与科研机构合作难度大,县级科研平台较少,与上级科研机构对接不顺畅,不能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域内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企业缺少高端设备,科技研发不便、产品创新突破难。如,我县五星新材公司是国内各项同性等静压石墨产量最大的厂家,产品研发所需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设备自购成本高、使用频次少,当前到省外检测周期长(1个月),影响产品研发进度。二是行业领军人才引进难。县域没有大院大所,科研力量相对薄弱,无法提供充足的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科技人才缺乏,难以满足企业多样化的创新需求。比如,我县各项同性等静压石墨产量占全国总量的60%,产品研发主要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合作,县域企业条件差、待遇低,依靠自身培养领军人才、留住领军人才难度大,高层次人才仅有硕士研究生11人。旭阳兴宇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沥青基功能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致力于沥青基功能碳材料关键技术开发,科研团队15人,博士1人、研究生2人。由于缺乏沥青基功能碳材料研究行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科研团队支持,沥青基功能碳材料新产品研究进度不快。三是创新产品应用支持不够。科技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县域企业由于科研项目所需的研发费用、设备购置费用成本,从而提高产本成本,一定程度削弱了产品竞争力。比如,我县铁福来公司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河南省科技小巨人、河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利成果中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有7项,在煤矿瓦斯防突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技术突破,创新研发了1款国家和8款全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公司主要客户为国有大型煤业集团,在产品采购招投标中,由于创新产品研发成本高,价格高于同类常规产品、常用设备,竞争力弱,不利于创新产品的推广和应用。

  意见建议:指导省市创新平台、高校院所与企业对接,在研发需求、人才、设备等方面予以支持。一是科研需求支持,建议由省科技部门牵头,梳理全省各科研平台的研发主攻方向、省内工业企业技术需求,牵线搭桥,实现科研平台研究专长与企业产品创新需求紧密对接,推动产研互促。二是人才下沉支持,建议省市为县内企业招聘的高层次人才预留编制,编制落户省市科研平台,人员留在县内企业工作,解决高端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难题;统筹推动落实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包联企业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带动企业发展等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三是企业创新产品支持。建议省工信、科技等部门牵头梳理企业首台套产品、单项冠军产品,加强产品推介,使生产方和应用方密切对接,共同创造应用场景,让创新产品能够及时得到应用。


豫科案〔2025〕9号                                                                                                                                               签发人:张锐

                                                                                                                                                                             办理结果:A


关于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747号建议的答复


王代强代表:

  您在省人大十四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基层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的建议》(第747号建议)收悉。省科技厅会同省工信厅、省人社厅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人社厅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支持基层搭建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和水平。

  一是建设产业协同创新平台,指导各地围绕重点产业链群建设,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以及上下游企业等,共建19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组建研发团队1404人,开展科技研发项目113项,共建55家省产业研究院,组建研发团队9331人,共启动技术研发项目1662个。

  二是健全开放共享服务网络服务体系。省共享服务平台经不断优化,目前已具有信息检索与发布、资源导航、在线预约、用户管理、专家咨询、共享评价、申领兑付科技创新券等功能。截至2024年底,累计注册用户811家,仪器预约服务51149次,入网仪器共计10475台(套),总原值达124亿元,全面涵盖分析仪器、物理性能测试仪器、计量仪器等15大仪器类别,为我省科研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三是组织开展产学研对接,加强政策宣贯,指导各地利用省科技厅科技创新综合体、河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在线平台和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发布技术需求、转化成果,推动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实现合作共赢。发挥产业联盟作用,开展线下对接活动,2024年6月,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举办河南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产学研用专场对接(路演)活动,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重点企业、产业研究院、科研院所等100余家单位参加活动。

  四是推广创新产品应用,2024年共认定省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产品47个、软件首版次产品16件,对新产品按规定给予资金奖励或保费补贴,联合省卫健委等印发《河南省医疗装备应用推广指导目录》,联合省财政厅印发《河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年版)》。

  五是多措并举集聚创新人才。以政策集聚人才:2022年,我省出台了“1+20”一揽子人才政策体系,形成了覆盖各领域、全周期的人才政策闭环链条,聚力营造一流人才生态。其中支持县内企业招聘的高层次人才预留编制,编制落户,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人才活力。以平台引进人才:连续举办中国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建立境内外“双招双引”服务机构,创新“基金+项目+科技+人才”聚才模式,大力支持基层人才引进。以项目培育人才:通过组织开展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等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等工作,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开展“科技副总”选派工作,引导一批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具有研发能力的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向企业一线有序流动,培养形成一支高学历、懂技术、能攻坚、助发展的人才队伍;推动科技人才下沉,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服务、培训群众,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环境留住人才:通过加大博士后安家经费补助、常态化开展河南省高层次人才认定工作、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等方式,进一步优化对留豫来豫工作的高层次人才的服务保障。

  下一步,我厅将充分吸纳您的建议,加强与省直部门协同配合,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支持基层加强科技创新工作,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产学研对接,加强人才、技术、项目合作,加大装备首台套等创新产品应用推广支持力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2025年6月20日

  联系电话及单位: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0371-65957399

  联系人:郭燕

  邮政编码: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