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专用纸
第 801 号
关于支持林州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上融合发展的建议
一、背景现状
近年来,林州市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孵化,逐渐形成以精品钢深加工、电子新材料、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截至目前,我市现有高新技术企业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2家,各级各类创新平台110余家,2024年实施了3项省级项目并获得资金奖励支持,红旗渠经开区成功申报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我市综合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但在我市科技创新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我市企业承担的重大科技专项和创新示范专项,主要集中在精品钢深加工和电子新材料企业,传统产业中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创新能力总体比较薄弱。二是装备制造产业依旧存在传统思维模式和惯性生产方式,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意识不强,存在“等靠要”思想,研发平台和研发能力还有待提高。三是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对接活动较多,但成功率不高。
二、相关建议
为进一步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瓶颈,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希望省级层面予以支持:
一是恳请省级部门优化完善创新平台体系,构建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开放的机制。进一步完善县市差异化、“小切口”的政策举措,着力解决企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突出问题,每年单列重点研发项目支持县级重点新产品开发,在研发专项上适当倾斜,促进林州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
二是恳请省级部门立足产业创新的需求和实际,综合运用“揭榜挂帅”等政策举措,对已积累一定经验的头部企业或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并按照“成熟一项、推进一项”原则滚动实施相关重大项目,为产业创新注入新的动能和活力。
三是恳请省级部门瞄准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主导产业科技需求,着力支持林州的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育,解决我市主导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转化问题。大力推动省级重点研发专项、省级重大创新项目、科技联合研发基金在我市落地生根,打通我市产业链痛点与创新链堵点。集中财力、重点突破,推进我市创新链和产业链双向融合,形成“一市(县)一产、双链融合、创新提质”的格局。
四是恳请省级部门重点关注县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红旗渠经开区、863科技产业园等创新载体,支持企业牵头,与国内一流研究型大学合作,共建一批联合实验室、交叉学科研究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通过组建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研发,突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引领产业走创新驱动、集群发展的道路。
豫科案〔2025〕66号 签发人:张 锐
办理结果:A
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801号建议的答复
孙建铎代表:
“关于支持林州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上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我厅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省科技厅对这一指示要求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全面落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找准履职尽责着力点,将更多科技资源、创新力量引向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激发企业创新发展活力。针对您提出的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和加大信贷支持两方面建议,今年联合有关部门重点推进了以下工作:
一、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一是健全科技服务体系。聚焦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建强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区域科技服务体系,省科技厅开创性建设科技服务综合体,启动近两年以来,共征集省市县三级创新要素需求4.94万件,办结4.9万件,总体办结率达到99.4%,形成需求“常态化”汇聚、供需“精准化”对接、资源“一体化”配置、服务“体系化”布局的创新服务机制。根据创新主体关心关注的重点领域,梳理出战略、项目、平台、人才、企业、载体、援疆、其他等8大类别60个科技服务事项,动态征集、分级解决、动态反馈,体系化办理问题和需求。
二是出台科技惠企利企政策。聚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引导企业创新投入,推动创新要素和产业资源全面精准衔接、高效顺畅互通、协同融合发展。有序推动我省创新联合体设立产学研联合基金,不设数量、不设指标,成熟一家推动一家。通过对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和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企业实施奖补精准支持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对设立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出资额达到一定额度的企业,给予基金冠名权,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税收优惠政策。截至目前共拨付省企业创新引导专项资金1.6亿元用于鼓励引导企业研发和绩效工作。
三是夯实创新人才支撑能力。我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和省政府国资委等7部门共同印发了《河南省“科技副总”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探索“编制待遇在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具有研发能力的事业单位,工作在企业”的科技人才靶向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模式。提出三年内选聘3000名左右科技副总到企业任职工作,引导一批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具有研发能力的事业单位科技人才向企业一线有序流动,培养形成一支高学历、懂技术、能攻坚、助发展的人才队伍。首批已投入3000多万元选派626名“科技副总”到企业任职,帮助企业制定创新发展规划、开展技术研发、解决技术难题。
四是积极实施税收优惠反补政策。税务机关深入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等活动,不折不扣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为企业科技创新增了信心、强了底气、添了动能。充分利用征纳互动精准推送功能,第一时间开展全周期、多元化、递进式推送,实现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依托信息系统搭建“科技创新型企业服务区”,集成“政策匹配、申报辅导、退税办理”三大功能模块,为全省13278户高新技术企业、29106户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精准匹配适用政策、自动发送提醒,全省网办率持续攀升。
五是金融服务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对我省“科技贷”业务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调整。根据以往年度赔偿情况,优化准备金赔偿限额规定,对原存量科技贷业务,给予1年的过渡期。提高“科技贷”业务损失补偿比例,做好业务损失补偿受理、审核等工作。截止目前,已累计放款达248.74亿元。联合省财政厅设立投保产品研发责任保险、关键研发设备保险等六个险种,引导企业积极购买符合企业生产规律和需求的险种,提高企业对抗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能力。及时组织开展科技保险补贴工作。
具体到支持林州相关科技创新工作:创新企业载体平台建设方面,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0家,龙头企业1家(光远新材),“瞪羚”企业2家(林州致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林州市诚雨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林州863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省级星创天地1家(河南洹茂绿色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创新成果方面,2024年度完成技术合同登记6.2亿元。林州凤宝管业有限公司获100万元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支持资金、林州致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获90万元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支持资金;林州绿健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获20万元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林州863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获20.2万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奖补资金;林州重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37万元技术转移转化后补助资金;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获15万元河南省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奖励资金;中农颖泰林州生物科园有限公司获30万元省创新创业大赛奖励资金,获10万元全国创新创业大赛奖励资金。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以科技创新惠企政策落实落地落细为总抓手,突出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打出政策组合拳。持续加大对林州市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助力当地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在促进全省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实现全省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对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5年7月18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0371- 65990101
联 系 人:苏 义
邮政编码: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