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信息公开 > 提案公开
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828号建议及答复
发布日期:2025-08-06 10:55 来源:办公室 阅读次数:

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专用纸

第 828 号


关于支持易腐有机固废高值化生物转化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的建议


  【建议背景】目前我国年产易腐有机固废近50亿吨,是重要的环境污染源。易腐有机固废90%以上由畜禽粪便和餐厨垃圾组成,其中全国畜禽粪便年产38亿吨、餐厨垃圾年产2亿吨,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此两类固废的传统方式处理难度较大、成本较高,各级政府虽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处理效果不理想。

  餐厨垃圾含水率通常在80%-90%,易腐烂恶臭,不便收集运输、热值低,处理不当容易产生渗沥液等二次污染物,且极易产生各种病原菌和病原微生物。公开数据显示,我国餐厨垃圾占城市生活垃圾的比重超过35%,部分大城市甚至高达60%。国家财政在“十二五”与“十三五”期间,针对餐厨垃圾处理的专项工程项目,分别投入了109亿元和183.5亿元,增长率高达68.35%,预计“十四五”期间仍将保持高位增长。

  餐厨垃圾传统处理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售卖给当地养殖户,畜禽食用未经过消毒灭菌处理的餐饮垃圾后,易患多种疾病,进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我国已严禁采用泔水喂养生猪,但仍有为数众多的小型养殖企业禁而不止,彻底杜绝难度较大。二是与生活垃圾混合处置,统一填埋或集中焚烧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传统的餐厨垃圾处理方式无法解决无害化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的问题。餐厨垃圾的干物质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主要成分是油脂和蛋白质,其中粗蛋白质含量高达25%,每6000万吨餐厨垃圾相当于1500万吨的优质饲料,内含的能量相当于4200万亩/年的玉米的能量,蛋白质相当于3600万亩/年大豆的蛋白质产出量,具有极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生物转化技术成为餐厨垃圾处理的新发展趋势,该技术主要利用微生物或低等昆虫生物将餐厨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沼气能源或饲料等,能耗低、处理量大且环境友好。目前相对成熟的主要有大头金蝇、蚯蚓、蟑螂、金龟和黑水虻等昆虫,它们将餐厨垃圾生物转化为富含蛋白和油脂的昆虫生物质和有机肥的同时,还具有较好的除臭和抑制病原菌的作用。如黑水虻幼虫,干重达到42%~43%,其中粗蛋白含量占干重的42%~44%,脂肪含量占干重的31%~35%,灰份占干重的11%~15%,钙质占干重的4.8%~5.1%,磷占干重的0.60%~0.63%,且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矿物质和抑菌肽,是畜禽和鱼类养殖的优良饲料来源。

  在体量更为庞大的畜禽粪便垃圾处理领域,生物转化技术的优势更加明显。目前我国鸡粪每年产量高达7000多万吨,大多采用堆肥发酵处理方式进行可再生资源利用,处理周期长、效果差、有效营养损失、碳排放增加和附加值低等问题非常明显。采用黑水虻与共生微生物联合使用,1吨鸡粪可转化为160kg昆虫蛋白和300kg生物有机肥,鸡粪减量化近70%。剩余黑水虻虫沙含有机物64.4%,氮磷钾总养分17.2%,pH 8.7,且无臭味、无病原菌、无寄生虫等,是优质的生物有机肥;黑水虻幼虫可直接作为优质动物饲料使用。且生物转化全程无任何“三废”排放,处理同等量鸡粪耗时只有堆肥发酵时长的20%。

  【建议依据】

  中央倡导、政策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倡导 “大食物观”理念,同时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4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发布;202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培育发展生物农业”,“拓展新型饲用蛋白来源”;2024年12月31日,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实施养殖业节粮行动的意见》提出“支持新饲料资源挖掘提效利用。支持微生物蛋白饲料生物制造…组织开展餐桌剩余食物…动物源蛋白水解物等新蛋白资源饲料化利用试点。积极探索昆虫蛋白、藻类蛋白等资源饲料化利用途径。”2023年4月农业农村部《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 2018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等均从环保和可持续农业的角度鼓励生物转化易腐有机固废。河南省委也提出“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思想,要发展“生态河南,中原粮仓”,这些政策和要求为生物转化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生物转化技术的应用对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粮食安全和低碳排放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昆虫和微生物转化有机固废,能彻底解决易腐固废处理问题,从根源上杜绝面源污染,实现“绿水青山”。生物转化过程碳排放量远低于焚烧、堆肥和厌氧沼气处理方式,有利于我国“碳中和、碳达峰”的长远战略目标实现。转化后的优质昆虫蛋白,能够大量替代进口动物饲料豆粕和鱼粉等,避免人畜争粮局面,保障粮食安全;生物有机肥可以修复土壤生态环境,以生态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是实现我国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技术可行。使用资源昆虫联合功能微生物、多酶催化体系的生物转化技术,转化易腐固废,实现可再生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变废为宝,在国际和国内的应用技术已经成熟。

  以黑水虻为例,1983年,美国Sheppard教授建立了第一个黑水虻与笼养蛋鸡共生的生态饲养系统; 1995年,Newton等人实验验证,经过黑水虻处理后,鸡粪减量化达50%,消除了家蝇繁殖; Rehman等人将牛粪和鸡粪进行2:3的混合饲养黑水虻,得到较高产量的幼虫。2015年后,南非AgriProtein,加拿大Enterra和法国Ynsect,均使用黑水虻对过期食品、食品厂下脚料进行减量化无害化处理。2021年,美国ADM和法国Innovafeed共同宣布,建立世界上最大的昆虫蛋白工厂,使用黑水虻生物转化玉米加工后的副产物。

  国内在2004年开始进行黑水虻生物转化技术的研究, 2015-2020年,国内科学家对黑水虻在鸡粪中重金属和抗生素去除,以及对鸡粪和餐厨垃圾、牛粪或猪粪混合物料的生物转化进行了大量研究。华中农大的张吉斌教授在黑水虻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黑水虻的工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河南农大杨森教授团队成功实现了黑水虻“虫菌互作”生物转化技术在畜禽粪便和餐厨垃圾中规模化应用,并获得系列发明专利。

  【建议内容】

  一、提高战略定位,谋求绿色发展

  锚定易腐有机固废领域,聚焦生物转化技术,以高值化利用为目标,设立系列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现专业领域生物技术新突破。 我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养殖大省,餐厨垃圾、秸秆和畜禽粪便等数量惊人,开展有机固废生物转化技术研究有重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产业应用基础,建议省委省政府将生物转化固废技术和生物育种技术、生物医药技术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列入河南省“十五五发展规划”,出台系列政策,推动我省生物转化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先发展。

  二、支持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育科技创新产业

  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引导作用,集聚创新要素,以专业院士领衔,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生物转化技术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育种平台、中试基地、产教融合企业。生物转化技术产业化需要多学科交叉、多领域渗透、多技术耦合、多主体协同,要以习总书记“四个面向”要求为方向,融合动物营养学、微生物学、昆虫学、机械设计、自动化控制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汇集科研、企业、社会、政府等多方面力量,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形成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培养大批量的优秀科研和应用人才、催生一批生物转化技术应用的高成长型企业、培育一个数千亿级的新兴产业。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引导和支持,通过产学研结合、定向培养等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议在农业农村厅或生态环境厅支持下设立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岗位科学家体系,发掘科研院所和高校相关人才上岗,全面激发人才潜能。

  三、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产业化试点

  优选本省优质资源,筹建一批试点项目,树立行业标杆,引领产业发展。我省黑水虻等昆虫养殖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还需要在深度研究、高值化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方面作进一步提升。黑水虻幼虫的营养成分可与南极磷虾媲美,其富含甲壳素、黑色素、钙和磷等物质,是优质的药品或动物保健品原料。从鲜虫中提取的昆虫油脂,可用于化工行业或化妆品行业;提取的抗菌肽生物学效价数倍于传统抗生素,可实现畜禽的无害化养殖。建议省委省政府可以在各地市建立推广一批生物转化优质技术试点项目,为我省生物循环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的产业化名片。

  四、项目引导,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推动行业发展

  精选我省现有的技术领先和产业优势的生物转化易腐有机固废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层面的支持。河南农业大学的黑水虻“虫菌互作”技术国际领先,昆虫工厂也已实现顺利运行,建议省委省政府可以将黑水虻项目作为标杆,支持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省直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向农业农村部申请将黑水虻列入《饲料原料目录》,同时将以黑水虻为原料的水溶肥料登记为有机水溶肥料,为以黑水虻等为代表的昆虫产业发展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豫科案〔2025〕32号                                                                                                                                              签发人:张锐

                                                                                                                                                                               办理结果:A


关于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828号建议的答复


尊敬的文雁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易腐有机固废高值化生物转化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的建议”收悉,首先非常感谢您对有机固废高值化利用的关注,我厅作为主办单位,对提案提出的意见建议高度重视,经与省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和教育厅认真研究后,现答复如下:

  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积极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工作部署,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先进技术应用,科学推动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强化政策引领,科学谋划布局

  2024年7月,我省印发《河南省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提出“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废弃油脂等厨余垃圾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水平。”为全省废弃物循环利用工作指明方向,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美丽河南建设。围绕资源循环利用重大需求,省科技部门谋划省“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重大课题研究课题,启动“河南省‘双碳’目标下资源循环利用研究”,谋划我省涵盖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等创新方向,力争将相关研究方向纳入“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

  二、加强技术攻关,引领产业发展

  聚焦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需求,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围绕餐厨垃圾、有机固废等资源化利用开展联合攻关,近年来,启动实施“易腐有机固废高值化生物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产业化示范”“餐厨垃圾低碳高值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等省级重点研发专项。其中,“易腐有机固废高值化生物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由河南农业大学牵头,围绕黑水虻幼虫标准化、有机固废生物转化专用制剂、规模化装备等开展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提高规模化高效生物转化有机固废的效率,达到高效生物转化,实现生产规模化、自动化、连续化运行,以高水平技术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打造创新平台,优化人才机制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聚焦有机固废资源化利用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汇聚创新资源,开展联合攻关。近年来,我省已建有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合成生物技术中试基地、有机固废生物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技创新平台,以高能级创新平台为载体,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打造一支高水平人才团队。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人才机制,在生物质能高效转化、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资源转化与利用等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培育了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位,进一步壮大我省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四、加快推广应用,推动行业发展

  农业农村部已经将包括黑水虻在内的昆虫(粉)列入饲料原料目录,我省郑州、漯河等地已经有“厨余垃圾+黑水虻养殖+虻虫鸡养殖+生产有机肥”的“种养循环”成熟发展模式。同时,举办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院校企业面对面”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列对接活动,推动先进技术成果在我省落地转化。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聚焦“两高四着力”,落实好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决策部署,加强与省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和教育厅对接沟通,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充分发挥创新平台作用,壮大创新人才团队,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拓宽示范应用渠道,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性作用,加快实施《河南省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行动方案》,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提升废弃物循环利用价值。谋划我省“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力争将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创新方向纳入规划布局。

  二是瞄准循环经济发展“卡脖子”问题,鼓励开展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培育一批省重点研发专项、科技攻关等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支持河南农业大学等优势单位凝练一流创新课题,争取国家创新资源。

  三是充分发挥已建省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作用,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动力。优化中原学者、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原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等遴选机制,培育更多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

  四是发挥全省科技成果数据库等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完善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登记汇交机制,促进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供需双方精准对接。鼓励生物转化先进技术成果落地转化,打造技术创新示范点。


  联系单位: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邮 编:450008

  联 系 人:贾柔冰

  联系电话:(0371)65943081

2025年6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