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专用纸
第 917 号
关于将洛阳中原科技创新港纳入我省“两城一谷”的建议
我省将郑州中原科技城、郑州医学科技城和新乡的中原农谷倾力打造为“两城一谷”的战略至关重要。而洛阳作为我省副中心城市、中原工业基地与历史文化名城,其科技创新潜力巨大。随着国家在洛阳规划建设的河南高等研究院的落成,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大的科研实力及政府的有力支持,洛阳必将成为我省科技创新的热土。将洛阳中原科技创新港纳入我省 “两城一谷” 战略,对于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提升河南在国内乃至全球的整体创新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总体要求,河南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以布局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为突破口,特别是在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两城一谷”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带动全省创新发展全面起势。
一、洛阳具备的战略优势
洛阳是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国家老工业基地、制造业名城,工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比较丰富,共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08家,其中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占全省的近三成;在材料、航空装备、光电元器件、农机装备等领域具有突出的科技研发优势。
二、纳入 “两城一谷” 的战略意义
(一)完善河南科技创新大格局
谋划建设中原科技创新港,既是落实十一届河南省委八次全会提出的“着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2.0版”“支持洛阳依托河南科技大学等建设创新港”的切实举措,又有利于整合利用洛阳等地的优质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进一步完善提升全省科技创新大格局,支撑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
(二)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是建设现代化河南的重要基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摒弃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具体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路径,切实破解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优、总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建设中原科技创新港,有利于充分发挥我省装备制造业基础优势和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工科优势,将高校育人、科技创新、产业孵化有机结合,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走出一条以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引领产业升级的新路,更好支撑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三)助力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
河南科技大学是省“双一流”创建重点高校。省委主要负责同志莅洛调研时明确提出,河南科技大学要坚持应用型科研导向,积极探索走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发展路子。建设中原科技创新港,有助于河南科技大学发挥学科优势,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开展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实现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整体提升,加快建成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
三、主要建议
(一)支持在中原科技创新港内建设教育部河南高等研究院。面向中西部地区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是教育部支持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原科技创新港是依托河南科技大学布局建设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其根本目的是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融通发展。在中原科技创新港内建设教育部河南高等研究院,高度契合教育部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的战略考量和理念要求,直接关系创新港的建设成败,也有利于充分发挥河南科技大学工科优势和创新资源优势。建议由省教育厅牵头负责,加强与教育部的对接,支持在中原科技创新港内建设教育部河南高等研究院,并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研究院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申请国家给予教育部河南高等研究院部分资金支持。
(二)支持建设中原空天材料与应用实验室。空天材料与应用技术是航空航天领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组建中原空天材料与应用实验室,加快推动空天材料与应用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对维护国家安全、保障航空航天和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河南科技大学在材料学科领域具有显著的学科优势,具备建设中原空天材料与应用实验室的基础条件。建议支持河南科技大学按照省实验室标准牵头组建中原空天材料与应用实验室,并由省政府参照第一批省实验室支持政策标准,为中原空天材料与应用实验室提供专项资金支持,按照建设进度分期拨付。同时,支持中原空天材料与应用实验室申建国家实验室。
(三)给予中原科技创新港资金支持。中原科技创新港是全省科技创新大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合利用全省优质创新资源、提升全省创新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建议由省政府给予中原科技创新港部分启动资金,并按照中原科技创新港项目公司组建计划,协调省级投资公司参与中原科技创新港项目公司组建和创新港建设。
(四)给予教育部河南高等研究院编制支持。教育部河南高等研究院是省属教育机构,体制机制不同于普通高校,既需要增加相应管理人员编制,也需要部分编制来解决科技创新人才引进问题。建议由省委编办负责,为高研院核定50名事业编制,用于日常运行管理;为依托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提供人才编制800-1000名,采取“校编企用”模式,用于高研院引进科研专门人才。
豫科案〔2025〕69号 签发人:张 锐
办理结果:A
对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917号建议的答复
王新乐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将洛阳中原科技创新港纳入我省“两城一谷”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现将有关工作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聚焦“两高四着力”,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搭建研发平台载体、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一是加强产业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十四五”以来,我省积极支持洛阳市有关重点单位加大创新投入,围绕重大工程用大型特种钢制品、集成电路用电子化学品、绿色高效耐材等新材料优势领域,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8项,承担省重大科技专项4项、省重点研发专项13项,财政科研经费支持1.47亿元,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洛阳产业迈向高端。由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承担实施“集成电路用电子化学品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项目,聚焦半导体制造产业链关键材料,成功突破了四氯化硅、六氯乙硅烷、四甲基硅烷等6种硅基电子化学品以及超纯氨、光刻胶中间体等集成电路用电子化学品的关键制备技术,打破国外长期垄断,产品成功应用于在中芯国际、台积电、长江存储等头部企业,有力推动了集成电路工艺成熟节点规模量产和先进节点技术研发,为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可控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二是推动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完善。围绕智能智造、先进材料等领域,支持洛阳市以河南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牵头,联合省科学院、中信重工、中国一拖、洛阳LYC轴承等优势单位组建龙门实验室,聚焦新材料与智能装备领域重大需求开展基础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加快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的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依托洛阳特种材料研究院、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单位先后建设轻质金属材料、先进高温材料、高性能铜及镁合金等省中试基地,新建难熔金属材料、汽车轮毂轴承、液压基础件与智能流控、电子信息显示超薄玻璃等一批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力支撑了洛阳相关产业创新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三是加强创新主体梯次培育。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两高四着力”,结合省重点产业链培育壮大行动和“万人助万企”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对接解决企业各项需求,落实“科技副总”选派赴企工作,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组织实施创新龙头企业树标引领行动、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加强洛阳市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支持由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牵头组建河南省船舶与海洋工程新材料创新联合体,由洛阳栾川钼业集团牵头组建河南省关键金属提取及尾矿综合利用创新联合体,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协同共同体,开展重点产业领域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保障国家航空航天、国防军工、重大工程等领域发展需求。
您提出的《关于将洛阳中原科技创新港纳入我省“两城一谷”的建议》立足洛阳优势、聚焦我省需求,为我们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提供了好的思路和方向,我厅将会同省教育厅认真吸收相关建议,结合职能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持续推动教育部河南高等研究院建设。今年上半年教育部提出可对照《教育部高等研究院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中相关条件要求进行准备,相关条件成熟后可提交审批。按照教育部的基本精神,省教育厅指导河南科技大学参照高等研究院的建设模式,开展校企合作项目的遴选,并在博士、硕士招生计划安排时给予一定量的支持。省教育厅将继续加强与教育部沟通对接,推进高等研究院建设工作,推动教育与科技人才的深度融合,统筹推进制度规则、运行机制、育人模式、评价方式创新,按照服务产业方向,集中优质教学科研力量,精准设计学生培养机制,着力打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为一体的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样本。二是持续推动中原空天材料与应用实验室建设。根据省实验室的建设要求和运行现场,结合您的建议,我厅建议实验室筹建单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围绕建设目标、研究方向、组织架构、体制机制、经费保障等重大问题,起草完善实验室筹建方案,突出研究方向与现有省实验室的联系和差异,强化创新资源和科研力量整合,明确场地条件和经费保障来源,强化多元投入,明确各参与建设单位、企业等的出资形式、出资额度、到位时间节点,确保省实验室不单纯依赖财政输血也可保障正常运行。下一步,根据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和省委科技委的统筹谋划,我厅将持续优化完善省实验室建设体系,相关单位可根据情况适时启动筹建工作。三是持续打造区域协同创新高地。支持洛阳市在科技成果策源培育、转化信息网络建设、产业体系孵化、提升企业创新服务能力、构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等方面持续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不断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力争成为新材料、航空装备、光电元器件、农机装备等领域的高端人才集聚地、原始创新策源地、传统产业焕新地、新兴产业孵化地、未来产业发源地。
2025年6月30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0371-65907273
联 系 人:穆广涛
邮政编码: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