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信息公开 > 提案公开
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第927号建议及答复
发布日期:2025-08-06 11:06 来源:办公室 阅读次数:

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专用纸

第 927 号


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建议


  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培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我省在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大力推动下,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同时也应看到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部分科技成果存在技术难度大、转化周期长,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商业化应用;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短缺;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支持,但当前市场上这类人才相对稀缺等系列问题。

  建议:

  1、进一步优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体系。政府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构建覆盖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的创新支持政策体系,科技、发改、财政、人社、教育相关部门之间联动衔接,形成促进成果产业化全链条,对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研究,尽快解决。

  2、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企心是产业主体、经营主体和创新主体,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决策主体地位,有利于从源头上使创新决策更加贴近产业需求,应加快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科技创新决策的机制,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藩篱,全面提升科技计划、科研项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

  3、构建创新联合体与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氛围。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工作。通过合作研究、共建工程技术中心等方式,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共享利用。

  4、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通过搭建供需对接平台、举办成果展示会等方式,提高科技成果的曝光度和市场的认知度。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建立人才流动机制,促进科技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6、提升服务水平。建立专业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为科技成果提供评估、转让、推广等一站式服务。同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维护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价值。

  7、探索建立多元化资金供给体系。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设立研发和产业化共同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进行风险投资,形成多元的投资体系。

  综上所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叠加效应,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豫科案〔2025〕22号                                                                                                                                            签发人:张 锐

                                                                                                                                                                             办理结果:A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927号建议的答复


王永伟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建议”(第927号建议)收悉,省科学技术厅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科技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高起点高标准谋划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强力促改革、建平台、营环境,着力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转化通道,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效激发了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活力。

  一、聚焦破除障碍,深化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为引领,持续完善政策措施,着力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机制障碍,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和产业化。一是持续完善政策体系。修订、发布《河南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河南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法规政策,会同省直相关部门联合印发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单列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初步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体系。强化政策落地,建立稳定运行的技术转移奖补机制,近三年共奖补高校院所、企业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508家次,奖补金额1.3亿元。二是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改革。遴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嵩山实验室等18家高校院所作为试点,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单位已累计赋权成果3430余项,成功转化科技成果1630余项,转化合同金额6.94亿元。三是开展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改革。开展省属高校、科研院所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试点改革,对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等方式所形成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施分类型、分阶段的整体考核,不再单独对特定科技成果转化个案实施考核。

  二、聚焦壮大主体,夯实转化基础。以市场主体创新需求为导向,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生态体系。一是提升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四有”覆盖率达到77.76%,依托行业龙头企业新组建11家创新联合体,总数达39家。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重大科技项目,2024年我省启动实施的21项重大科技专项中,企业牵头实施的有11项,占比达到52%。推动9325家企业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100%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共351亿元。二是发挥资金引导带动作用。聚焦“一市县一特色产业”,联合省财政厅实施产业研发联合基金项目,省市联动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2024年共投入资金3.35亿元,为赋能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创新支撑。三是促进供需精准对接。常态化举办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院校企业面对面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列对接活动,近3年通过对接活动组织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发布科技成果1200余项,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00余项。

  三、聚焦畅通链条,强化平台载体支撑。以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关键环节支撑能力为抓手,布局建设了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载体,推动实现“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无缝衔接。一是高标准建设中试基地。命名建设61家省中试基地,在全国率先发布服务清单,实现28条重点产业链全覆盖,挂牌运行以来开展中试服务项目7220项,中试服务新产品9583个,中试转化落地成果数量2099项,实现中试服务收入33.51亿元,为服务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高地。布局建设38家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首批示范区建设以来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03.4亿元,开展成果发布对接和技术转移培训350余场次,示范区对全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提升。三是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培育建设省级及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5家,其中国家级6家。2024年,示范机构促成技术转移项目6000余项,服务企业16000多家,解决企业需求2万余项。四是搭建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依托省科技服务综合体信息管理平台,启动建设全省科技成果数据库,共精选入库全省科技成果12200余项,实现成果信息科学分类、涵盖广泛、动态更新。发挥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作用,累计入库技术成果近7.2万项、技术需求6500余项,促进高校院所先进成果及企业技术需求对接9400余项。

  四、聚焦释放活力,提升服务效能。以需求为导向创新服务机制,搭建互联互通的技术转移服务网络,促进技术要素与人才、资金、产业等要素融合。一是创新服务管理机制。依托完善科技服务综合体功能,增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功能模块,加快形成覆盖全省的新型科技创新综合服务网络,已累计征集创新需求

  21912件,办结14858件。备案236家技术合同登记机构,总数居全国前列。二是架设技术转移服务网络。构建“1+4+N”技术转移体系,依托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8家分中心,推动技术成果跨区域流动对接,今年以来,洛阳、周口、新乡、安阳等8家综合性及产业分中心共组织开展技术转移对接活动50余场,挖掘发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和企业技术需求超过3000项。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培育,近三年每年举办线上线下专项技术转移培训班40余期,目前已培育全省初、中级技术经纪人达到6000余人。

  结合您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下一步,省科技厅将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促进技术市场繁荣发展,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一是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按照“1+4+N”体系布局建设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及分中心,构建省市县三级技术转移服务网络。加大技术转移奖补力度,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建设综合性、专业性技术转移机构,实现省属高校技术转移机构全覆盖。加强技术经纪人培训管理,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专业职称晋升渠道。发挥全省科技成果数据库等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完善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登记汇交机制,促进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供需双方精准对接。二是深化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全面推广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单列管理改革。深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改革,把成果转化绩效作为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的重要内容,与科技资源配置、科技评奖评优挂钩,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由重论文向重应用转变。探索开展专利成果“先免费试用、后付费转化”试点,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将专利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健全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容错免责机制。三是加强成果转化载体支撑。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布局省级示范区,健全考核激励机制,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模式。出台《河南省概念验证中心管理办法》,培育一批省级概念验证中心,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完善科技成果数据库,重点在各县(区)布局成果转化机构,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引领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025年6月25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0371- 86231502

  联系人:郭瑶

  邮政编码: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