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专用纸
第 957 号
关于支持建设伊川国家级优质富硒小米基地,做中原第二个“农谷基地”的建议
当前,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全国耕地总面积仅剩18.27亿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1.39亩,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每年还有1亿亩左右的耕地不能得到灌溉,有近三分之一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为此,国务院批复,将河南定位于大国粮仓,打造全国重要得粮食生产核心区。
一、河南省粮食基本情况
据了解,2024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6165.7万亩,比上年减少12.2万亩,下降0.1%。其中,夏粮播种面积8515.2万亩,比上年减少15.9万亩,下降0.2%;秋粮播种面积7650.5万亩,比上年增加3.7万亩,增长0.1%。2024年河南粮食总产量持续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达到1343.9亿斤,比上年增加19亿斤,增长1.4%。其中,夏粮产量757.1亿斤,比上年增加47.1亿斤,增长6.6%;秋粮产量586.7亿斤,比上年减产28.1亿斤,下降4.6%。根据河南及各地统计局公布的2024年河南各地粮食产量的数据来看,排名第一的是周口,产量为932.42万吨;排名第二的则是驻马店,为811.9万吨;排名第三的是商丘,为740.43万吨。其中前五名粮食产量均过500万吨,排名第一二名的城市差距较大,相差100多万吨,三门峡的产量最少,未过百万吨,产量仅74.31万吨,与周口相差800多万吨。
二、洛阳粮食产量第九名
洛阳居天下之中,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我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城市之一。洛阳的总面积15230平方千米,2022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44.0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245.6万吨。洛阳的历史古县,洛宁县,是洛阳的粮食产量大县,常年粮食总产2亿公斤,有“豫西粮仓”之称。根据2022年伊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粮食产量35.9万吨,同比下降10.0%。其中,夏粮产量22.9万吨,同比增长0.9%;秋粮产量13.0万吨,同比下降24.4%。主要粮食作物中,稻谷0.1万吨,同比下降21.7%;小麦产量22.9万吨,同比增长0.7%;玉米产量10.7万吨,同比增长7.4%;其它谷物2.2万吨,同比增长7.2%。油料产量1.4万吨,同比增长11.7%。蔬菜产量19.1万吨,同比增长5.2%。水果产量1.4万吨,同比增长13.7%。棉花产量331.2吨,同比下降32.2%。
三、伊川小米产业资源优势
(一)种植有传统
谷子种植从未中断,洛阳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大批碳化谷物颗粒,其中60%是炭化谷子颗粒,这说明了距今4000年左右,在伊洛河流域已大面积种植谷子。
(二)文化有底蕴
1、伊川小米是最好吃的饭,《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生于伊洛、葬于伊川的中华第一名相、中华烹饪业祖师爷——“厨祖”“厨圣”伊尹论天下美食,“饭之美者,玄山之禾”这里的“玄山”指的就是今天伊河两岸的红褐色丘陵,“禾”就是指“谷子”。
2、策划了美食大赛、富硒助力乡村振兴、谷子画等一系列伊川小米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活动,建成了伊川小米博物馆,在粮头食尾、农耕文化传承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三)市场价值好
1、伊川,位处全国小米主产区的最南端,早上市15—20天,每年的第一碗新米从伊川小米开始,品质好,较其他区域高出0.3元以上。
2、伊川小米图腾,结合厨圣伊尹的鼎烹饪历史、伊川烟云涧青铜文化、一山二川七分岭的地域特色、食粮安天下(江山社稷)的美好愿景,用隶书“伊川小米”向社会传播伊川小米的厚重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产品价值。“厨圣点赞的千年名粟”为品牌口令,伊川小米,千年美名,滋养华夏千年,赋予伊川小米文化注解。
(四)天然有优势
1、伊川,是全国唯一一处富硒带与小米产地交集处。
2、伊川小米,产业发展经验,已作为实践教育课程,受邀在中国人大200余本科生课堂上发言。
3、先后获得2018年度地理标志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绿博会金奖、农洽会金奖、“一带一路”农业博览会金奖等荣誉。
(五)产业基础好
1、长期的小米种植,形成了一大批小米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年加工能力可达13万吨以上。
2、组织化程度提高30%,由原来的家庭种植,改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在龙头企业、合作社的指导下,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服务,农户亩均生产成本由原来的450元减少至370元,减少20%以上。
(六)比较效益好
1、谷子种植亩收入1610元,较玉米增加750元,良种覆盖率提高30%,由原来的自留自种改为优良品种。
2、通过科技导入、品牌打造、配套服务,谷子产业示范带动种植谷子2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2亿元以上,带动建设家庭农场313个,带动农户40000余人。
3、谷子收购价提高30%,由原来的1.6-1.7元/斤,提高到2.3-2.5元/斤,春谷最高可达3.5-3.8元/斤。
4、农产品变成了“土特产”“网红款”“旱地疙瘩”变成了高标准农田、网红打卡地,群众的获得感显著提升。
(七)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1、伊川小米,作为县域特色优势农产品持续抓深抓好,积极服务产业发展,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2、用科技赋能产业。借力北大荒技术服务体系,与全国谷子产业技术体系合作,依托河南农科院、安阳农科院、洛阳农林科学院等做具体指导,建立了谷子质量追溯体系系统,着力打造品质更好的伊川小米产品。
3、建立全国谷子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谷子简化栽培示范基地、秸秆综合利用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改进拾谷机、精量播种机、收割机、植保无人机、除草机等专用机械,解决谷子种植过程间苗、除草、植保、收获费时费力难题;不断调整优化机械适配度,申请专利20余项,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供了技术支撑。
4、通过新品种种植和全国小米品鉴会,选育最适合本地的谷子品种,打造谷子“育繁推”基地,发展富硒生产规程,打造产业核心;同时对筛选出的中谷19、25等优良品种,进行补贴推广,使科技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八)基础服务支撑产业
1、主要谷子示范区,已建成了智慧气象站、病虫害集采分析站,有推广赤眼蜂生物防治技术,显著提高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引入中铁二十局和北大荒农服,以12万亩优质谷子高标准生产基地为核心,通过完善路网、水网、管网建设谷子种植基地水电路、物联网等设施配套,改善群众生产条件。
3、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河南省富硒农产品质检中心,投资3600万元建成万吨谷仓、加工车间、直播间,为企业配套良种繁育设备等。
4、全程机械化率提高30%,由原来的人工除草和间草,变为谷子精播和机械除草、无人机植保,专用收割机械迭代6次,减少机收机损30%以上。
5、产量提高30%,通过水电配套,平均亩产由原来的350斤提高到现在的462斤,能灌溉的区域越来越多,部分区域种植超千斤。
四、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附加值低。谷子大多作为原粮出售,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全产业链尚未建立,品牌效应不够明显。谷子原粮收购价一斤2.3-2.5元,经加工成小米后可卖6元一斤,与沁州黄等其他品牌小米售价相差几倍。虽积极与企业对接,但产业链延伸单一,深加工产业链潜力不足。
2、新型业态潜力挖掘不够。富硒小米产业园、小米博物馆等已初步完成,但通过文化、商业、旅游等融合发展,实现产业带动转变难度比较大。
3、农业基础设施覆盖率不高。虽然不断在完善路网、水网、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但部分偏远地区不同程度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例如今年三夏期间持续高温,全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调配水源、合力灌溉,全力以赴做好抗旱抢种工作,以应对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但秋季谷子产量仍受到一定冲击,部分地块产量未达到预期。
因此,我建议:
一、支持河南种业集团落地伊川建立种业基地,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重点优势企业集聚,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航母型领军企业、“隐形冠军”企业和专业化平台企业,加快形成优势种业企业集群。
二、支持建设伊川国家级优质富硒小米基地,推动培育大型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以高校、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成果为支撑,形成公立机构基础性、公益性科学研究与种业企业应用性、产业化技术攻关之间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育种体系,解决育种研发与市场脱节问题。
三、创新信贷金融支持,推动金融企业加大政策性科创金融支持力度,推动河南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种业基地专项担保产品,引导保险机构为种业品种、制种企业量身开发产量保险、品质保险等种业保险产品。省级安排科技信贷准备金,对合作金融机构面向种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的实物资产抵押不高于30%的科技信贷业务,根据种业企业营业收入规模给予30%—50%、单笔最高300万元的损失补偿。对获得新增银行贷款的种业企业,按照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20%—30%给予补贴,单个企业每年最高补贴不超过50万元。符合条件的种业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资产证券化产品,省财政分别按照其实际支付中介费用的50%给予补助,每户企业每类产品最高补助不超过100万元。
四、优化人才政策,吸引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先正达集团等种业龙头企业高层次人才团队入驻种业基地,对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顶尖人才团队,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给予科研经费支持。对种业基地全职引进和新当选的顶尖人才、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经认定后,分别给予3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奖励支持;对经综合评估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创业项目,按照人才类别分别给予不低于3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的项目启动扶持资金;对新获批组建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金支持。
五、加强种业优秀人才培养,实施农科生“订单式”培养计划,对录取前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并且毕业后到种业基地工作的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给予学费免除;促进高校与科研机构、种业企业创建联合育才机制,支持相关高校在种业基地建立育种实训基地,鼓励更多的遗传育种和种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毕业生到种业基地就业。
豫科案〔2025〕25号 签发人:张 锐
办理结果:A
对省人大十四届三次会议
第957号建议的答复
洛阳代表团:
陈朝福代表提出的“关于支持建设伊川国家级优质富硒小米基地,做中原第二个‘农谷基地’的建议”收悉。该建议所提问题真实准确,对策建议务实可行。针对有关建议,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认真研究,提出如下答复意见:
一、积极发展谷子产业。加快培育新的谷子品种,依托河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联合洛阳、安阳等市地农科院,开展谷子良种育种联合攻关活动,培育产量高、抗性好、品质好谷子品种。推广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制定谷子生产病虫害防治、肥水管理技术方案,实现良种良法相配套。开发推广适合丘陵山区小型农业机械,促进谷子播种、收获机械化,减少劳动力的投入,提高劳动效益。积极开展参加豫农优品推荐活动,提高伊川县小米的知名度,提高品牌影响力。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十五五农业发展规划时,将积极调研,统筹考虑,加大投入,建立一批特色农作物生产大县和制种基地。
二、开展谷子产业科技创新。支持中原农谷内种业基地中的中原研究中心等科研组建科技攻关团队,在人才、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指导伊川县创新主体牵头或参与申报重大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支持嵩县承担河南省县(市)创新引导计划等,发挥“政产学研用”联合机制作用,助推产业发展。以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成果为支撑,形成公立机构基础性、公益性科学研究与种业企业应用性、产业化技术攻关之间合理分工、紧密协作的育种体系,解决育种研发与市场脱节问题。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中试基地省科研平台,利用创新平台带动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强化金融支持。省财政厅支持省农信担保公司开发种业基地专项担保产品,对符合条件的政策性农信担保业务给予担保费补贴。每年安排科技信贷准备金,对合作的金融机构面向种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信贷业务,根据种业企业营业收入规模给予最高60%、单笔最高500万元的损失补偿。积极发挥省级金融业发展专项奖补资金作用,对省内种业企业通过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市场发行基础设施 REITs 、绿色债、科创债等创新债券产品的,按融资金额不超过10亿元、10亿元以上(含)分两档,按照其实际支付中介费用,分别给予不超过100万元、200万元的补助。有关种业企业可积极申请奖补资金,符合条件的省财政按规定予以补助。
四、优化人才政策。省财政对伊川种业基地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顶尖人才团队,按照“一事一议”为其提供个性化支持;对种业基地新培养和全职引进的顶尖人才、国家级创新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省财政分别按照每人600万元、300万元、100万元的标准给予用人主体引才育才工作经费支持;对考核优秀的院士工作站和新组建的中原学者工作站,分别给予30万元和2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伊川种业基地新设博士后工作站的设站单位给予30万元的启动资助,每新招收一名博士后拨付5万元,直至拨付完毕,省属单位工作站启动资助由省财政负担,其余由各级财政参照省级标准负担。针对按新增银行贷款基准利率一定比例补贴、相关农科生学费免除等相关建议,省财政将结合财力情况,配合行业主管部门积极开展政策研究,按照相关政策做好资金保障。
2025年6月24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0371-65953800
联 系 人:李永恩
邮政编码: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