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专用纸
第 1,121 号
关于支持郑州高新区建设创新高地持续晋位升级的建议
【案由】
2025年1月9日,国务院批复的《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郑州“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的功能定位。作为全省、全市科技创新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高新区立足实际,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经历创业发展、二次创业、创新驱动战略提升三个阶段,已迈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全力建设“三区六高地”,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依据国家工信部最新的2024年度178家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郑州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综合排名第21名,处于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是引领全省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与国内其他一流高新区相比,其所在省、市均出台了高位专项文件支持龙头高新区建设发展。2023年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张江高新区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对标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力争用三年时间,张江高新区基本形成统筹有力、权责一致、市区联动、协同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打造主导产业初显、专业服务完善、空间相对集中、生态充满活力的高质量园区。2023年9月,湖北省政府印发《加快“世界光谷”建设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明确,建设“世界光谷”是东湖高新区实现突破性发展的必由之路,有利于将东湖高新区建设成为新时代国家高新区创新发展标杆、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和全球创业者向往之地,全面增强武汉新城辐射带动能力,打造以武鄂黄黄为核心的武汉都市圈。
因此,支持郑州高新区加快建设创新高地,在国家高新区序列持续晋位升级,对于推动郑州市建设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壮大全省科技创新力量,加快形成以郑州高新区为引领的创新策源地具有重要意义。
【案据】
郑州高新区是1988年启动筹建的河南省第一个开发区,1991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级高新区,2016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的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目前,管辖面积160平方公里,其中,代管科学城片区61.64平方公里(建设用地31.76平方公里)。下辖6个办事处,常住人口82万,区内产业人口占三分之一、高校师生占四分之一,人口呈现年轻化、高学历特点。各类市场主体突破10万家,其中企业7.5万家。在工信部最新公布的178家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居于第21位。在全省2023年度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中,获评四星级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在集群发展、数字化转型两个领域成功入选河南省转型升级试点开发区。
创新资源富集。拥有国家超算郑州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35家,省级以上各类创新平台644家,引进建设省市新型研发机构24个。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008家,占全市34.1%、全省15.5%;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712家,占全市35.03%、全省9.26%;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5家,占全市38%、全省10.8%;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80家,占全市33.7%、全省9.2%。连续7年专利申请量突破万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16.58件,是郑州市的6.64倍,居全省首位,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和质押融资试点区域。各类双创载体93家,构建了“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全链条创新孵化培育模式,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数量分别居全国高新区第8位、第11位。
各类人才聚集。驻区院士21人,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家级人选11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1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4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人、二等奖9人,中原英才计划16人,各类科技人才突破12万人。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单位51家,站点数量位居全市首位。科技教育人才协同发展,集聚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4所一本高校,在校师生超过18万人。
科技金融活跃。设立科技金融广场,打造中原基金小镇,集聚涵盖各阶段创投机构160家,管理资金超过1600亿元。打造“中原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平台”,认证科技型企业7300余家,累计支持各类融资超过90亿;打造《资本力量》“1+6”平台,累计助力57家企业融资超18亿。在全市率先设立区级母基金,规模已达15亿元,直接支持实体企业项目达到72个,政府引导基金体系内基金总规模87.08亿元。成立了全省首家科技银行,设立了深交所河南基地、北交所专项基金,全方位为企业融资提供支持。累计助推21家企业(区内存续14家)主板上市,81家企业新三板挂牌。
【建议】
恳请省委、省政府充分考虑支持郑州市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中心的实际需要,围绕支持郑州高新区建设创新高地、在国家高新区序列持续晋位升级,参照《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
豫科案〔2025〕36号 签发人:张 锐
办理结果:A
关于对省人大十四届三次会议第1121号建议的的办理意见
张东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郑州高新区建设创新高地持续晋位升级的建议”的收悉,我厅高度重视,经会同相关省直单位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省高新区建设发展情况
近年来,省科技厅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新区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要求,紧紧围绕高新区的战略定位,突出做好“高”和“新”两篇文章,持续推进全省高新区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提质提速提效发展。截至目前,我省已先后培育建设高新区75家,其中国家高新区9家,数量居中部第2位,全国第5位;省级高新区42家,培育创建入库开发区24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实现省辖市全覆盖,初步构建起以郑洛新国家自创区为龙头、国家高新区为主体、省级高新区为支撑、培育创建开发区为后备库的培育建设体系。
从创新资源加速集聚能力看,高新区汇聚了全省40%的高新技术企业、32%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相继启动运行嵩山、神农种业、黄河、龙门、关键金属等省实验室;依托高新区布局建设了省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18家,占全省总数的47%。
从提升产业创新发展能力看,我省积极助力高新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已形成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智能传感、生物医药、网络安全、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一批优势特色创新型产业集群。目前我省拥有的生物医药、先进钢铁材料制品制造、新能源汽车储能装置制造等8家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均分布于高新区,获批数量在全国并列第3。
从增强引领示范带动能力看,在全省营业收入超400亿元或国家级的开发区中有45%是高新区,为稳住经济基本盘、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郑洛新自创区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3.15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9.2%,引领带动全省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839.1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5.7%,展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根据工信部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我省9家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稳中有升,郑州、洛阳、新乡、平顶山、南阳5家高新区跻身全国高新区百强。其中,郑州高新区综合评价位居全国第21位,较上年度提升3个位次,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人均技术合同成交额、优质企业数量、营商环境等4个单项评价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发展质量领跑全省,稳居全国高新区发展第一梯队。
二、下步打算
下一步,省科技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开发区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高新区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中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作用,推动郑州国家高新区提质提速提效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增强高新区创新发展实力。用好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指挥棒”,鼓励引导郑州国家高新区聚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补短板、固底板、扬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是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协同相关省直部门,集中优势资源、制定完善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各类创新资源等在高新区进行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围绕智能传感器、光电信息等特色领域,积极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高标准推进超短超强激光平台建设,同步开展激光器技术、束线搭建等领域预研,打造一批典型场景应用;鼓励支持高新区与省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加大合作力度,共建研发机构,协同创新发展,打造郑州创新驱动发展的策源地、主引擎。
三是推进建设主体责任落实。支持引导郑州落实国家高新区建设主体责任,在创新主体业培育、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团队)引育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培育壮大创新型产业集群,补齐园区创新发展短板;支持郑州市参照《支持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全国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高地若干政策》,研究提出支持郑州高新区的专项支持政策报省政府审议,为郑州国家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
2025年6月19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0371-65990399
联 系 人:李锦辉
邮政编码:4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