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如何高效转化?想从实验室真正走向市场,中试(中间性试验)环节是一大关键。
打个比方,中试就像足球比赛中的中场队员,发挥着承上启下、攻守转换的重要作用。对于正在全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河南来说,中试曾是我们的短板,当前则是付诸行动着力增强的重点。
10月16日,首批8家河南省中试基地正式揭牌,为我省科研阵容补齐了“中场”厚度。它们旨在链接创新链与产业链,将对未来我省科研成果产业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试,是中间性试验的简称。“不夸张的说,成果产业化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中试的成败。”省科技厅副厅长夏培臣告诉记者,“简单估算一下,科技成果未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三成;经过中试后,产业化成功率可达八成。”
中试基地,是指以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各类开发区等平台和载体为依托,对科技成果进行二次开发试验,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成熟、适用、成套技术的科研开发实体。
“中试基地定位于产业链中下游,是打通实验室和产业化之间的重要通道。”省科技厅厅长陈向平介绍,省委书记楼阳生对中试基地建设高度重视,在听取科技创新情况汇报时专门提出要建好中试基地,促进科研与产业紧密衔接,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论文写在中原大地上。省科技厅布局建设中试基地,正是为了落实省委的要求,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堵点,填补“从0到1”的断档,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全链条的闭环。
省科技厅迅速启动开展了全省中试基地建设工作,经过申请推荐和专家组考察论证,报经省政府批准命名了首批8家河南省中试基地。按照建设目标,到2025年,我省将打造50家左右示范作用大、辐射带动强的中试基地,实现重点产业集群全覆盖。到2035年,形成体制机制灵活、服务特色鲜明的中试服务平台,在全省范围内实现“科技成果有承接,企业需求有源头”。
“首批中试基地命名后,将制定出台《河南省中试基地建设方案》,加强顶层设计,规范中试基地建设和管理。”陈向平介绍,全力提升中试熟化公共服务能力,打造中试服务人才队伍,创新运行运营体制机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合作。
据了解,目前我省依托省属科研机构、“双一流”高校、特色骨干高校、中央驻豫单位等,建设了一批功能齐全、开放共享的通用型中试基地,在其优势特色学科与研究领域,与地方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相结合,重点面向产业链下游创新型企业。
同时,还依托我省龙头企业、各类开发区等优势创新资源建设一批完善产业链发展的专业型中试基地,重点以扩散新技术、新模式,孵化新企业,培育新业态为目的,促进区域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以围绕传统支柱产业高位嫁接,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为导向,聚焦主导产业,我省将在新一代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现代农业等技术领域,批准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中试基地,引导、推动中试基地优化中试服务方向,逐步形成我省中试服务的中坚力量。
立足重点产业集群全覆盖,我省将结合地方产业基础,将一批体制机制灵活、服务特色鲜明的中试基地纳入“十四五”拟建设的中试基地储备库,进一步探索依托中试基地推动高水平创新成果转化的新路径。
今天,我们带大家一起认识一下河南首批揭牌的8家中试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