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信息公开 > 提案公开
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878号提案及答复
发布日期:2021-10-29 15:13 来源:办公室 阅读次数:

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878号提案

提案者:民进河南省委会

案 由:关于打造河南中西部创新高地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创新放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在国家“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中,科技创新位居其首,这是我国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的第一次。中共河南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河南要以创新驱动赢得发展主动,要在中西部创新高地上实现更大跃升。近年来,虽然我省科技创新呈现全面发力、纵深发展态势,但科技基础支撑提升迟缓、引领带动能力不足的基本面没有根本改变,建设中西部创新高地的难度不小,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投入不够。全省R&D投入虽然连年增长,但R&D投入强度在全国位次逐年下降。2019年,全省R&D投入占GDP比重为1.46%,仅占全国平均水平(2.23%)的65%。二是高能级创新平台不多。国字号的创新平台缺乏,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全国总数的比重均不超过3%,仅相当于湖北省的一半左右。我省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比较缺乏,没有一所985高校和中科院直属分支机构。三是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不够。我省战略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规模小、占比低,远不能支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我省技术合同成交额299亿元,仅占全国的1%,仅为湖北的16.1%、湖南的47.7%、安徽的51.7%。我省高企6300家,仅占全国的2.2%。四是创新人才不足。我省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极其匮乏,两院院士、国家杰青数量分别占全国总数的1%、0.03%,而湖北有两院院士80人、国家杰青225人,安徽有“两院”院士38人、国家杰青129人。

  围绕建设中西部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我省怎样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中,布局实施河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怎么在“十四五”建立更加有效和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为此建议如下:

  一、建议进一步提升我省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建议在建设中西部创新高地时,按照“完善体系,强基培优,激活动能,优化供给”的方针,围绕提升我省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打造形成科技创新三大体系:一是在创新要素方面,完善企业、平台、人才、机构、载体、项目“六位一体”高效融通的自主创新体系。二是在创新供给方面,优化以基础研究“最初一公里”育源头、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中间段”强支撑、以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出效益的全创新链技术攻坚体系。三是在空间布局方面,形成以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为引领,省市县联动,各类载体互动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

  二、建议进一步优化配置重大科技资源。国家对“卡脖子”技术攻关高度重视,国有国的“卡脖子”,省有省的“卡脖子”,建议“十四五”也要集中我省优势创新资源,打好我们自己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建议出台更加灵活的政策,定期梳理发布、动态更新我省的“卡脖子”关键技术清单,并面向全球开展揭榜式、订单式招标攻关,进一步促进央地、军地之间创新资源的对接共享,引导各地集中资源力量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性战略科技问题。同时,建议积极与国家相关部门对接,争取与国家部委联合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争取国家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重大项目在河南布局,打造有影响、充满活力的高能级创新平台集群。比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发挥水利部黄委会、郑州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等优势,争取国家支持我省建设黄河实验室;高水平谋划建设郑开科创走廊、中原科技城;依托生物育种中心打造中原农谷;支持信息工程大学、中电科22所、27所等在网络信息安全、物联网通信、5G等领域建设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等。

  三、建议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政策整体效能。近年来,国家、省和各省辖市层面都出台了很多非常好的科技创新政策,但还存在协同性不强、融合度不够的问题,影响了政策整体效能的释放。建议引导各地、各部门在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方面,强化协同,共同发力,不断强化省市之间政策的配套性,放大政策效应。同时,注重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完善和落实促进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及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给予一定期限的免征期,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促进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吸引更多外部研发资源进入河南。

  四、建议进一步突出人才团队的地位和作用。创新驱动,关键在人才。当前各地的“抢人大战”异常激烈,纷纷出台吸引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的优惠政策,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9市实行“港人港税、澳人澳税”政策,海南推出“以房引才”策略,浙江实施高层次人才绩效奖励计划。建议“十四五”要结合我省实际,出台更具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构建以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与团队激励机制,强化薪酬分配、科研经费等人才政策创新突破,省级层面每年遴选十大创新人才团队给予奖励。另一方面,建议更加强化精准引才、柔性引才,建立“项目+基金+人才团队”的协同引才模式和“全职+柔性”的灵活引才方式,积极对接境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引育一批适应我省产业发展、管用适用的人才团队,在平台建设、科研项目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878号提案的答复

民进河南省委会:

  收到贵单位关于打造河南中西部创新高地的提案后,省科技厅会同国家税务总局河南省税务局认真研究,现答复办理意见如下:

  “十三五”时期,河南省科技事业加快发展,创新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日渐凸显,中西部创新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全国第17位,比2015年提升3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超过850亿元,财政科技支出249亿元,高新技术企业6333家,技术合同成交额384.5亿元,分别为2015年的2倍、3倍、4倍和8倍以上。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国家生物育种中心、食管癌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号”创新平台载体获批建设。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五、中部首位。在豫“两院”院士达到24人、国家杰青22人、中原学者73人。盾构、新能源客车、光通信芯片、超硬材料、流感疫苗、食品加工等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均位居全国前列。农业科技整体实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小麦、玉米、花生、芝麻等品种选育水平全国领先。科技创新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脱贫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有力保障。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科技开放合作更加广泛,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创新创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

  “十四五”期间,围绕中西部高地实现更大跃升的总目标,我省科技创新工作将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等,重点从八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推进科技创新资源优化整合,实施高能级创新平台锻造工程,紧扣我省传统产业升级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高水平谋划建设省实验室。支持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国内外的影响力,在引领我省基础前沿研究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国家实验室体系中承担重大任务。加大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构建定位清晰、任务明确、布局合理的省级重点实验室体系,积极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我省落地。增强高校、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整体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二是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和重大民生领域,实施前瞻性、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在关键共性技术上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和群体性技术突破,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三是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强化创新型企业培育,加快形成创新型企业集群,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建立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加快形成创新龙头企业和“瞪羚”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发展体系。完善支持企业创新政策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为企业创新创造营造优良环境,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四是壮大创新人才队伍。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人才为本,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加快建设人才强省。牢固树立“大人才观”,实施创新人才队伍壮大工程,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努力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建立结构合理、梯次发展的高质量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壮大科技人才队伍。实施更有竞争力、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科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创新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强化创新型人才精准服务。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五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增效工程,完善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深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成果转移转化协同联动,打造覆盖全省辐射全国的技术转移转化联盟,激发成果转移转化新动能,加快形成技术转移转化新模式。针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重点领域,加快新技术成果推广,建立产学研用协同推进机制,推动重大场景驱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六是优化区域科技创新布局。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叠加机遇,深入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汇聚全省科技创新力量,依托河南省区位优势,强化沿黄省份协同联动,发挥郑洛新国家自创区核心载体功能和引领作用,建设沿黄科技创新带,构建创新型中原城市群,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发展新格局,全面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效能,建设立足中原、辐射全国、融入国际的黄河流域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实现黄河流域创新驱动发展,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七是拓展科技开放合作。实施科技开放合作拓展工程,积极融入国家新发展格局,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以开放式创新加快集聚创新资源,统筹利用国际国内各类创新资源,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合作新格局。八是优化科技创新生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实施科技创新生态优化工程,加强科技创新政策实施落实力度,促进科技体制改革与其他领域改革协同推进。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完善科技治理体系,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感谢贵单位长期以来对科技事业的关心和支持!真诚希望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