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信息公开 > 提案公开
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939号提案及答复
发布日期:2021-10-29 15:23 来源:办公室 阅读次数:

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939号提案

提案者:张永振

案 由:关于启动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工作的提案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教育部所属高校在我省布局偏少,这一直是河南科技发展原创力落后的主要痛点之一。二者作为我国科研的主要引领单位,在我省布局薄弱,直接导致省域内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目前居于全国末尾水平。

  一、我省现状

  目前全国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253个,在全国各省市的分布如下:

  所属省级行政区

  国重室个数

  北京市

  79

  上海市

  32

  江苏省

  20

  湖北省

  17

  陕西省

  13

  广东省

  11

  吉林省

  10

  浙江省、四川省

  9

  辽宁省

  8

  甘肃省

  7

  天津市

  6

  湖南省、重庆市

  5

  黑龙江省、福建省

  4

  山东省

  3

  山西省、贵州省、云南省

  2

  河北省、安徽省、河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

  由上表可以看出,河南省仅有的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和河南大学设立。

  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功能为:针对学科发展前沿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的重要科技领域和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实验室应在科学前沿探索研究中取得具有国际影响的系统性原创成果;或在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中具有创新思想与方法,实现相关重要基础原理的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或集成;或积累基本科学数据,为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提供支撑,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由此可见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于地方科技创新起着重要的主导、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这种重要作用不仅体现在承担高水平科技项目、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与培养出高水平科研人才上,而且体现在示范引领与辐射带动效应下的地域整体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十四五”期间,我国科技体制将发生重大变化。对国家“卡脖子”技术与工程的服务与支撑能力将成为评价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围绕“卡脖子”技术的相关科技创新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发展驱动力。

  根据国家2018年科技部、财政部曾下发《关于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实验室经优化调整和新建,数量稳中有增,总量保持在700个左右。其中,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300个左右,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270个左右,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保持在70个左右。

  全国目前已有25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而规划总体3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空间很小、竞争激烈,据此建议出台系列政策,加快和强力推进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步伐。

  二、建议

  1.统一规划。在已有省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优选10个左右的优势实验室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单位。目前我省约有300多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由于缺乏运行经费、运行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多数实验室依托所在单位的二级机构(学院、研究所)虚运行,甚至有些根本没有实际运行。建议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上,对有可能冲击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单位进行重点扶持与重点管理。提出建设目标、理顺管理体制、科学设置学科方向,重点投入,按时间节点验收,建设并尽快形成10个左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后备申报平台。

  2.分步实施。根据支撑技术、人才聚集的成熟度,成熟一个,立项建设一个。建议首先围绕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区创新链建设需求、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创新支撑需求和国家“卡脖子”技术需求,优先布局“高端装备关键技术(建议)”等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

  3.专项投入。由于有限资源的限制,目前我省重点实验室基本上没有政府专项投入,而国重实验室每年都有固定的运行费投入、固定的平台建设费投入,这样保证了实验室能够逐年稳步发展。为此建议政府列出专项经费,集中支持拟申报国重实验室平台的运行和建设。

  4.引入专职科研管理机制。目前我省重点实验室基本上没有固定专职人员,所有实验室人员都是兼职,即高校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缺乏稳定的专职科研队伍。为此,建议对拟申报国重实验室平台,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人员管理办法,给予相应的编制指标、制定相应的职称与考核政策,保证实验室人员能够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中。

对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1240939号提案的答复

张永振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启动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工作的提案》收悉。非常感谢你们对我省国家实验室培育工作的关注和支持。经研究,现提出如下办理意见: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面向前沿科学、基础科学、工程科学,推动学科发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促进技术进步,开展战略性、前沿性、前瞻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科技创新活动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分为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类型。

  2018年,科技部开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明确指出国家重点实验室总量保持在700个左右。从2018年开始,科技部就没有开展过大规模学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工作,但我省以建设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新契机,紧抓机遇。2019年,科技部、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准了依托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分别建设的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截至目前,我省已经成功创建了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全国排在前列。

  为加大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持续建设政策保障体系。“十三五”期间,我省先后印发了《河南省省级科技创新体系(平台)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河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评估规划》等文件,支持和引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管理、提质增效。

  在加强规划引领同时,还积极落实相关优惠政策:如对新认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除按国家规定支持外,省、市级财政分别一次性给予300万元和200万元奖励。郑洛新自创区内的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除按国家规定支持外,一次性奖励500万元,并根据建设任务优先保障岗位设置、人员配备、用地用电等需求;对评估为优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200万元奖励。对科技部组织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为优秀的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一次性200万元奖励。

  为保障新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和基础研究的持续发展,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2019年获批的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其建设运行期内,省财政给予每年每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的专项经费,并在重大项目立项、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虽然我省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建设创新型省份、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今后我厅将充分吸纳你们的建议,坚持以国家战略布局为导向,围绕我省优势学科领域,大力提升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能力,推动在豫国家重点实验室实现数量和质量的双跨越。

  一是着力培养后备力量。截至目前,我省24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范围基本涵盖了我省优势领域,为冲击国家重点实验室提供了坚实的后备力量,积极选择符合国家发展方向、优势领域突出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加大培养力度,积极支持其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始终坚持“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今年,借助新一轮省部会商的有利时机,拟依托河南师范大学争创省部共建细胞分化调控与靶向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争取将其列入部省会商议题。

  二是加大财政对科技投入。强化政府创新导向作用,不断完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在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给予优先支持,在实验室团队建设、高端人才引进、领军人才培养和科研条件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为培养国家重点实验室后备力量,加大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上的人财物投入力度,探索省市财政科技投入协调联动机制,为部分专项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三是优化科研管理机制体制。建立健全完整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委托专业机构对重点实验室建设运行成效进行考评,强化考评绩效导向,考评结果与财政后补助支持直接挂钩。紧紧围绕重点实验室发展目标,制定全周期动态规范化管理机制,以评促建,对于建设成效显著、发展迅速、具有突出示范作用的重点实验室给予表彰,并依据考核结果给予适当的经费奖励,对于建设成效差或改造建设停滞不前、缺乏科技创新动力的要进行限期整改。打破制约重点实验室快速发展的机制体制壁垒,借助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科学化的管理机制,在人员岗位设置与流动、创新资源配置、科研经费管理等方面,构建创新的、高效率的重点实验室快速发展机制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