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县科技
漯河市多措并举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
发布日期:2022-07-20 16:24 来源:漯河市科学技术局 阅读次数:

  今年以来,漯河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科技厅具体指导下,把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作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举措,按照统一组织、部门协同、县区为主、分类帮扶的工作原则,不断强化工作举措,压实工作责任,强化政策支撑,加大要素保障,贯通产学研用,漯河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至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项目入库备案1858项,项目覆盖企业577家,占全市规上工业666家的86.7%,在全省处于较高位次;全市已预报研发投入的规上工业企业有556家,占全市规上工业666家的83.5%。

  (一)抓政策支撑。漯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研发投入工作作为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不断强化科技政策导向,坚持政策引领,靶向发力,先后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2021-2025年)》《漯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度全市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工作计划的通知》《漯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漯河市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攻坚行动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文件,明确企业研发活动激励政策,安排部署规上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极大的调动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八大行动”“十大工程”,市委市政府高树工作目标,明确提出:2022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超过80%,力争实现全覆盖,中小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70%。积极帮助指导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开展研发活动。切实落实兑现研发投入补助、高企补助、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所得税优惠等普惠性政策,兑现各类奖励资金4300多万元、加计扣除资金10亿元。构建了创新活力充分涌流、创新潜力有效激发、创新动力竞相迸发的一流创新生态。

  (二)抓项目谋划。研发项目是研发活动全覆盖的基础,只有有研发项目才能在统计报表中显示有研发活动。今年以来,漯河市全力谋划研发项目,打牢全覆盖根基。一是在年初,启动市级研发项目入库备案工作。将研发经费投入情况作为申报各级各类计划项目、后补助资金、研发平台的必要条件,各类专项资金优先支持研发投入多、强度大的企业。二是做好省研发后补助项目预算备案。加强政策宣传,提高企业备案积极性,及时与县区科技部门沟通,督促企业按时进行备案工作。止目前,共完成430家企业备案,备案研发项目1783项,研发投入总额22.75亿元。三是加强科技项目支撑。聚焦全市主导产业,切实做好重大科技项目筛选储备,争取更多的项目列入国家、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盘子。目前,4个项目获中央引导地方专项支持600万元;征集市级重大专项项目12项,正等待组织专家进行评审;5个项目通过省重点研发专项初审,已顺利完成省科技厅答辩环节;推荐上报省联合基金项目5项;河南贾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担的“酒糟复合基质果蔬有机栽培模式优化与示范”项目入选2022年度县(市)创新引导计划项目。深化科研项目管理改革,设立3000万元重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探索实行“揭榜挂帅”制度,激发创新活力。今年已争取到省“揭榜挂帅”项目1项,征集到14项市级“揭榜挂帅”项目。

  (三)抓精准服务。漯河市科技局始终坚持“创新无止境、服务零距离”,走进企业精准服务,坚持将研发活动全覆盖与“万人助万企”“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结合起来,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技术创新、科研攻关等情况,“一企一策”建立台账,有针对性引导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一是坚持分类指导。“抓大不放小”,分层分档建立“有研发活动、暂时未开展研发活动、拟入规、研发投入困难”四类企业指导库,一企一策建立台账,完成一家销号一家。对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及时跟踪了解生产经营情况和创新诉求,引导企业做优做大研发投入项目,加大研发投入增量;对暂时没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加速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从建立、规范和统计上报小项目着手,循序渐进,做大全覆盖的增量;对拟入规的企业,超前介入指导并规范其研发投入归集和上报工作,达标1家入库1家,达到入库即入统、入统即规范的工作标准;对研发投入困难企业,有针对性出台支持政策,做大覆盖率。二是建立“明白人”队伍。建立由统计、科技、工信等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的研发投入“统计明白人”队伍,和规上企业统计人员组成的“填报明白人”队伍,明确分包制度,定期开展入企调研和服务,指导做好研发活动全覆盖和研发投入统计提升工作,切实提高填报数据的准确率。三是引入第三方中介。针对企业研发活动和财务账目不规范的突出问题,积极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提供科技创新政策及业务培训,指导企业“填报明白人”掌握研发费用归集方法并设立研发专账,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弥补“统计明白人”财务知识不足的短板。四是强化科技政策宣传。组织线上科技政策培训,收集整理省市科技政策,编印了《助企政策手册》,发放给规上工业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服务进企业 暖心促发展”集中服务活动,将各级、各部门的科技创新政策给企业讲清楚,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企业研发投入的主体作用,引导、支持企业主动开展研发创新、产学研合作,真正从思想观念上发生转变,从“让我搞研发”变为“我要搞研发”。

  (四)抓创新主体建设。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培育扶持一批中小微企业成长为具备自主研发能力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坚持市县两级高新技术企业申报预审机制,组建创新型企业培育服务队伍,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服务微信群,克服疫情带来的不便,通过微信、电话、视频多种方式,对今年拟申报国家高新的企业进行政策讲解并做好申报辅导,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成功率;强化科技领军企业培育,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鼓励参与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研发水平高、发展潜力好的企业重大创新项目,争创重大创新平台,推动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成长为科技领军企业。至目前,全市已培育省创新龙头企业2家,省“瞪羚”企业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申请入库340家,已公示入库327家,完成年度目标117%,提前超额完成省定300家目标任务;市级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库已入库150余家企业,重点培育了50家企业申报第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年度目标151%。

  (五)抓创新平台提质。抢抓河南省实验室体系重塑等机遇,积极构建以河南省食品实验室为重点,以8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8家中试基地、8家国家级创新平台、8个技术创新联合体为主体,以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先进适用的创新平台为基础,着力打造“1+4×8+N”科技创新体系。目前,省食品实验室已通过专家论证,待省科创会研究;挂牌成立了3家产业技术研究院,获批建设2家省级中试基地,培育了1家国家级创新平台,新增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和省级大学科技园1家,均实现我市在该领域的零突破。筛选了2022年度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备选单位55家进行重点培育,年底有望超额完成20家省级研发平台建设任务;已确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培育对象50家,市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对象13家,市级中试基地6家,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对象8家。

  (六)抓科技开放合作。实施创新人才引育工程,以实施“百千万”人才计划为统揽,与中国农业大学任发政院士签订了合作协议;依托河南省食品实验室引进了中国工程院任发政、庞国芳2个院士团队和6个由院士、杰青、中原学者等领衔的高端科研团队;联合市人才办、市人社局编制了《人才(项目)需求目录》,深入挖掘与我市主导产业有契合点的高端人才项目和技术合作项目,努力扩充漯河市高端人才智力项目与市外高层次人才对接的载体;向省科技厅提名2022年度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目前,漯河市提名项目全部通过省科技资格审查并公示。持续深化与清华大学、江南大学、河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对接交流,建成了有110个专家团队入驻的人才资源库、159项企业技术需求进入的技术难题库、有1003项成熟技术的技术成果库。先后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中科院河南育成中心等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累计对接各类科技需求180多项。

  (七)抓一流创新生态打造。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漯河市创新生态评价办法》,设计了5项评价系统,涵盖23项具体指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制度、奖惩制度,通过周报送、月讲评、年终评价等方式,营造了良好创新氛围。加大科技金融创新服务,大力实施省级“科技贷”,先后与邮储银行、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签订了“科技贷”战略合作协议,今年已累计帮助9家企业争取资金5700万元,同比增长65%,年内有望突破1亿元;积极推进市级“科技贷”,谋划设立5000万元风险补偿金,按照放大10倍算,可以发放贷款5亿元。目前实施方案已通过市长议事会审议,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积极动员有资金需求的企业申报科技创新再贷款,目前已上报两批共63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21.015亿元。完善成果转化机构建设,全市新增6个合同登记机构,已实现县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全覆盖。大力开展技术合同登记工作,组建了漯河市首批技术经纪人队伍,240人顺利通过考试并取得《(初级)技术经纪人》证书,提前完成了省科技厅下达的“人人持证、技能河南”200人培训任务。目前,全市技术合同登记额已达8.3亿元,完成全年目标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