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专用纸
第 903 号
建议正文专用纸
关于“提高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率”的建议
一、情况说明
农业生产的先进智能农机装备应用水平是农业强省、农业强国的重要标志,历届中央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毛主席曾说过,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总书记也对农业机械化多次做出重要批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提升粮食生产的智能农机装备水平,对于降低生产环节管理人工成本,节约灌溉水资源,减少肥料和农药使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土地流转后的适度规模经营提供装备保障,保障主要农作物的有效供给,扛稳河南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任,都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据了解,我省玉米机收率达到87%以上、水稻机收率达到94%、小麦机播率稳定在98%以上,全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近些年我省的农业机械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因为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通常分为“耕、种、管、收”四个主要环节,其中“管”是机械化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尤其是我省小米、玉米、水稻主粮作物生产的浇水、打药、施肥和植株长势调控(如玉米的间苗补苗和打顶控旺)等四个主要管理环节的机械化率还很低,另外近两年在全省推广的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的机收率也不高,提升空间还很大。
二、原因分析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过去五年工作回顾中使用“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7%”表述不够准确严谨,相关专家表示,谈到机械化率常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来替代“综合机械化率”表述更为精准,这是第一个阶段的农业机械化,我们在主要粮食作物上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很高了,提升空间有限,需要从品种宜机化改良、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实现农机农艺紧密结合来提升。
第二个阶段是全程机械化,分为三个环节,一是产前的种子繁育和加工,二是产中的耕种管收(包括土地耕整、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秸秆处理等),三是产后商品化处理(包括烘干、储藏)。未来机械化的演变趋势是“三全机械化”,即全程、全面(全作物、全领域、全区域)、全产业链。我省当务之急需要提升的是第二个机械化阶段,即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率。
因为“耕、种、管、收”四个环节的全程机械化短板在于“管”,虽然建设了高标准农田,但浇水、施肥、打药、植株控旺等问题依然让农户最为头疼。
以玉米生产为例,受限于目前农村粮食作物生产主要劳动力为留守老人和妇女,为了省力,在浇水环节大多农户普遍选择“一炮轰”的懒汉管理法,即玉米种植要么采用种肥同播,趁墒播种后就不再浇水,或者是在播种后25天左右,浇一次齐苗水,以后就靠天收了。因此我们经常看到夏季田间玉米旱的卷叶子,而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授粉后需要大量水肥,而这时玉米植株较高,天气炎热,传统的浇水施肥方式很不方便,所以普通农户一般都是等天下雨、看天收,快旱死了迫不得已才浇水,有的则直接放弃。而桁架平移式灌溉机和中心支轴式喷灌机不适合河南这样的传统农区地块作业,如果能及时通过专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团队,用灌溉机器人模拟降雨及时高效浇水(每天可浇300亩,模拟降雨灌溉均匀度可达85%以上),浇水时添加所需沼液、平衡肥和微量元素锌肥等,则可将玉米亩产提高300斤以上,同时还能解决玉米秃顶、坏籽等问题。在玉米大喇叭口到穗期,还容易爆发贪吃夜蛾、玉米螟、纹枯病、锈病等病虫害,此时同样因植株较高,传统打药防治效果不佳,如果能使用带变量喷雾控制的高地隙植保机器人进行统防统治,则可至少减少10%的产量损失。在玉米生长旺盛期,如果能够去掉顶端的雄穗,控制营养生长,促进营养集中回流给玉米棒,民间有“玉米打顶,产量猛增”的俗语,可是受限于传统手段人工去顶费工费时,所有这一增产手段很少被采用,如果能推广应用玉米自动切顶机器人,则可显著提升玉米产量5%以上。浇水、施肥、植保、控旺四个环节的智能农机装备应用下去,可有望提高玉米产量300-500斤/亩。
而小麦生产中的孕穗期也需要水肥,但此时小麦植株较高,普通喷灌带喷不起来,传统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人需进入田间,会践踏麦株,所以此时农户一般会放弃浇水施肥,小麦的增产潜力无法发挥。若能用灌溉机器人及时补充水肥,小麦可增产10%以上,还可大大提高抗逆性和麦的品质,尤其是提高抗病虫和干热风的能力,提高小麦蛋白质含量,这在优质强筋小麦生产中很重要。
因此,提升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率,应着重提高“管理”环节的先进智能农机装备的应用水平。中央提出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向中央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河南省应从先进智能农机装备推广应用上着手,既要“藏粮于地”,又要“藏粮于技”,更要“藏粮于机”,提升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打造粮食“高质量增产”的河南样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河南力量、河南经验和河南智慧。
三、具体建议
1、建议将“提高农作物生产管理的智能农机装备应用水平,提升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率”列入未来建设农业强省的重点工作,把具体的提升目标列为来年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
2、建议发挥省级农业投资平台优势,加大对粮食生产的管理环节的先进农机装备研发生产的资金支持力度。
3、积极推广,敢做敢为,贯彻“藏粮于机”的现代农业机械化理念,加大管理环节智慧农机装备的应用推广力度,尤其是要把灌溉机器人、植保机器人、玉米切顶控旺机器人等新型智能化农机纳入未来新增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内容,在中原农谷和周口农高区先行先试,提高河南建设农业强省的硬实力。
豫科案〔2023〕28号 签发人:张 锐
办理结果:A
对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
第903号建议的答复
王智豪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率”的建议》已收悉。我厅认真进行了研究,结合工作实际,现对您的建议答复如下:
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对于我省农业强省建设意义重大,近年来,省科技厅针对我省农机装备发展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聚焦农作物“耕、种、管、收”四个环节的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技术难题,实施了一批科技项目,支持了一批创新平台,示范了一批先进成果。
一是支持开展农机装备关键技术攻关。针对我省智慧农机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省重大科技专项为抓手,组织实施好“智能化农业作业装备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机收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配套生产技术研究”“主粮作物智慧化生产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应用”等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开展农作物生产全程无人化生产技术及装备、产后智能化加工减损技术及装备的研究,提升我省农作物生产及产后加工装备智能化水平,推动农业数字化建设,引领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持续在智能农机领域谋划实施“主要粮食作物高性能耕种收关键装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研发种、肥、一体化施用智能装备,围绕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高性能耕种管收需求,开展宜机化农业生产技术研究,构建丰产增效农业生产技术与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
二是加快智能农机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平台载体作用,加强“河南省智能农机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花生智能农机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多功能复式农机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拖拉机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优势、院所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和企业产业化优势,充分发掘我省在农机装备各领域的优势学科、优势技术、优势资源、优势企业,从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应用等阶段分别建立相关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着力发挥其在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提供公共创新服务、支撑企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的作用。
三是以科技特派员为抓手突出产业示范。围绕农机装备产业发展需要选派科技特派员,引导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针对技术瓶颈开展专项研究或指导,加快科技、人才、管理、信息等现代生产要素注入。突出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把农机装备领域取得的科技成果利用起来,与周口国家农高区、农业科技园区、“中原农谷”建设主题和产业需求相结合,切实做到科技成果能够支撑产业发展、惠及民生。
四是全力支持农机装备领域企业发展。建立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推动农机装备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壮大,通过政策宣讲、一对一政策辅导、研发后补助支持、首次认定奖励、高企后备企业培育等,调动相关领域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进产业发展。
感谢您对全省农业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3年7月10日
联系单位及电话: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0371-86507522
联 系 人:李锦辉
邮政编码:4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