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聚焦
练“内功” 引“外援” ——河南开放创新再谱新华章
发布日期:2023-10-31 08:34 来源:科技日报 阅读次数:


      一部河南史,半部华夏册。河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自古以来就是创新创造的热土、人才集聚的高地。日前,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在郑州成功举行。大会以“聚全球创新资源、助中原更加出彩”为主题,组织了7个专场活动和科技外交官服务河南行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大会已达成初步合作意向200余项。

       近年来,河南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十大战略”,不断加固“稳”的基础,加速集聚“进”的动能。特别是坚持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第一战略”,实施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以推进省科学院重建重振、省实验室重构重塑为牵引,以产学研贯通、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为抓手,统一布局、统一配置创新资源,加快构建有利于提升嫁接能力、裂变能力、辐射能力、带动能力的创新生态圈,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

科技开放合作 浪潮澎湃激昂

      今年上半年,河南全省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3万亿元、同比增长3.8%,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7%、9.4%。

      时隔两年,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再次举办。

      两年来,河南开放创新疾行不辍:2022年,全省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破千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共吸纳技术合同14889项,成交金额870.9亿元,同比增长33.46%,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在河南落地转化。

      ——科技开放合作的基础更加坚实。两年来,河南省练好“内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构建形成了以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为支柱平台的“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河南省引进“外援”。哈工大郑州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等高能级研发机构相继落户郑州,快速激活一个个创新之源。

      ——科技开放合作的质量不断加强。河南中医药大学携手马来西亚管理与科学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携手葡萄牙贝拉内陆大学……一批联合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合作专项立项,不断拓展河南国际科技合作的领域和深度。

      ——科技开放合作之路越来越宽阔。6月,万邦水果交易市场迎来10余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的观摩,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承办的第七届国际瓜类作物学术大会是世界上具有权威性的瓜类作物学术大会,已获批国家“高水平合作交流活动项目”立项。河南高远公路养护技术有限公司被全国对俄科技合作基地联盟第十三次会议选为优秀代表、河南农业大学受邀在2023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作主旨报告……河南的科研机构和企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际性科技交流合作平台上,彰显了河南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坚定决心,也反映出河南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迈上新台阶。

重建重振省科学院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科学家们戴着翻译器,聚精会神地倾听着英语、日语、汉语等多种语言间的交流。这样的场景在河南省科学院持续上演。

      10月27日,作为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的重要议程之一,河南省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专场活动成功举行。中原大地以广博的胸怀,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共襄这场开放、创新、合作的科技盛会。

      活动吸引了加拿大、瑞典、日本、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创新机构和创新团队,来自中国科学院及省内外优秀科研机构的专家代表,以及省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中试基地、科技企业的嘉宾代表等150余人,就激光制造、新能源、光资源与环境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新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技术成果展示和发布。

      “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式创新平台”是河南省科学院重建重振之初就定下的发展定位之一。

      近两年来,河南省科学院通过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断强化集聚整合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的能力,打造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形成了“企业出题、科学院答题、地方政府支持”的开放式的科技服务体系。河南省持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国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签订国际合作协议,筹办了新型显示与成像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高水平学术会议,河南创新的“朋友圈”正不断扩大。

      通过国际科技合作专场的平台,8个项目与省科学院达成了合作意向。基于5G高导高频铝基覆铜板、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移动研究等项目团队分别与化工研究所、应用物理研究所等进行了现场签约,推动省科学院与国外创新要素充分对接,更好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支撑河南高质量发展。

      本次国际科技合作专场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国际优秀创新资源与河南产业需求的有效对接。省科学院将立足河南整合创新资源,面向全国集聚创新要素,放眼全球开展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推动省科学院与国际优秀创新机构在平台建设、人才引育、技术成果转化落地等方面加强合作。

推广绿色低碳“黑科技” 支撑经济转型发展

      为深入实施“十大战略”,科学统筹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能耗双控逐步向碳排放双控转变,河南省有关部门共同筛选出48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编制《河南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2023)》。10月27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河南省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推广专场活动”通过现场推介和展览展示等形式,重点对筛选出的绿色低碳先进技术进行宣传推介。

      河南省科技厅积极推进河南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工作。近年来,河南组织实施绿色低碳领域省级重大科技创新项目83项,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3亿元;建设绿色低碳领域省级科研创新平台400余家,进一步提升了河南碳排放双控科技创新能力,强力支撑河南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下一步,随着全省科技系统科技服务综合体的全面推行,以及对科技创新三级对接体系、创新服务体系、业务办理和组织管理体系等内容的不断建设完善,河南省科技厅将继续加大对绿色低碳领域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统筹实现双碳目标的科技创新政策和保障举措,建立一体化的项目、平台、人才、资金调度机制,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高效组织体系,为创新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服务,为河南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技术保障。

绘就“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新画卷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合作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河南在农业科技、农业投资、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深入交流合作。在10月28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河南开放创新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一带一路”农业科技合作专场活动开幕式上,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河南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已与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6个、联合实验室26家,其中涉及很多农业方面的合作。

      中国工程院有关人士说:“河南应在未来‘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交流中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是全球粮食主产区,而河南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河南要发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等优势,打造立足河南、辐射‘一带一路’的系统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黄河流域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合作共赢是重要关键词。对此,蒙古生命科学大学有关人士说:“只有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才能实现更大发展,蒙古国与中国山川相连、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学校未来会继续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共谋更大的发展。”2020年,河南农业大学与蒙古生命科学大学共建中蒙黄河国际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牵手合作,已取得丰硕成果。

      深秋已至,硕果再结。此次活动上,河南农业大学与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共建的中意未来创新学院揭牌;河南科技学院、信阳农林学院分别与乌兹别克斯坦国际农业大学进行合作签约,未来将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联系、深度对话。

      “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整合各方产学研优质资源,推动河南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农业科技优势互补、共同提升,打造农业科技合作新模式。当前,河南农业大学正在争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未来将继续响应‘一带一路’倡议,辐射和带动更多地区农业生产技术创新,推动中国农业及世界农业的发展。”河南农业大学有关人士表示。

      风帆正举,阔步启航。河南省将发挥好国家战略叠加、历史人文、区位交通、制造业基础等优势,持续优化科研生态、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生态,在政策、资金、机制上全方位做好保障,一如既往地为院士、专家来豫工作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不断推动各方合作迈上新台阶,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河南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