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遇高温洪涝极端天气的应对措施
发布日期:2024-07-30 13:19 来源:
目前全省春、夏播花生分别处于结荚期和开花下针期,是决定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时期。但近期我省多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强降雨,局部出现大暴雨和特大暴雨,预计未来几天还有大到暴雨近期。造成部分花生田间积水,形成涝灾。若排水和田间管理不及时,轻则植株旺长倒伏、病虫害加重、结果少、秕果率高;重则大面积死棵、荚果腐烂,产量、品质严重下降。因此,提出花生防灾减灾技术措施供参考。
一是及时排渍。花生田间积水超过3天,会对植株生长和产量造成较大影响,甚至导致植株死亡和绝收。因此,要尽快排水散墒。雨量大、积水严重地块,要组织抽水机尽快排水,尽量减少田间积水时间。同时要把叶片、茎秆上的泥土冲洗干净,以恢复叶片的光合作用,保证花生正常生长。对于土质黏重、排水不畅的田块,可用开沟机每隔5~6米顺垄沟开一条深0.5米、宽0.2米的深沟,沥出多余耕层滞水,促进土壤透气晾墒。对于受淹的地膜覆盖花生,排水后应及时破膜散墒,保持土壤通气良好,以减轻后期烂果的发生。
二是清沟扶垄和中耕松土。大雨容易造成种植垄塌陷,不利于果针入土。土壤散墒后,要及时清理垄沟中的淤土、杂草,培土扶垄,以利果针下扎和荚果膨大充实。雨后田间杂草易疯长,垄上的杂草要及时人工拔除,垄沟内杂草可机械耕锄,以减少杂草与花生争光争肥。由于春、夏播花生果针已入土或膨大,切忌在花生垄上中耕而伤及果针和荚果。受淹后,花生田土壤容易板结,及时中耕可以散去多余的水分,提高土壤通透性,帮助根系恢复生长。应掌握在地面泛白时进行中耕,破除土壤板结层,避免伤到果针和荚果。
三是科学追肥。雨涝后花生生长发育不良,根系渍水缺氧吸收能力衰弱。同时涝灾会造成土壤中养分大量淋溶流失,导致植株脱肥。尤其是土质瘠薄、基肥追肥不足的地块,更容易形成后期早衰。因此,及时补充营养对植株恢复生长,提升抵抗力,延长叶片功能期,丰产提质十分重要。可采取根外喷施0.1%~0.3%磷酸二氢钾溶液(或0.5%的过磷酸钙澄清液)+1%~2%的尿素稀释液+芸苔素,每隔7天于晴天下午喷一次,连喷2次。对于雨涝后花生最容易出现的缺铁性黄叶病,可用0.2%的硫酸亚铁水溶液喷洒叶面,每隔5~6天喷一次,连续喷洒2~3次。有条件的要注意增施一定量的钙肥,预防和减轻花生果腐病发生危害。同时要根据土壤养分丰欠情况、植株缺素症状,注重硼、锌、钼、锰等其他中、微量元素的补充施用。
四是合理控旺。雨水过大和长期阴雨天气光照不足,易导致花生植株旺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调。若盛花期和结荚期大果花生株高超过35厘米、小果花生株高超过30厘米,群体过早封垄,植株有徒长趋势时,用5%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0~30克/亩兑水20公斤叶面喷洒,或用15%调环酸钙·烯效唑水分散粒剂于花生大量花针下扎期叶面喷雾1次,每亩用水量30~40公斤,控制株型。每季最多使用1次。
五是防治病虫。田间高温、高湿易导致多种病虫害发生,应尽早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采取综合应对措施控制病虫害蔓延。对于叶斑病、网斑病等叶部病害,用苯甲·嘧菌酯、苯醚·丙环唑、唑醚·代森联、烯肟·戊唑醇、联苯三唑醇、氟环唑、腈苯唑、烯唑醇、戊唑醇、咪鲜胺、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等杀菌剂,当田间病叶率达到10%~20%时需及时喷药防治,每隔5~7天1次,连喷2~3次。因叶斑病常从中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因此药液要喷到植株下部。对于花生根茎腐病、白绢病和青枯病等土传病害,必要时喷施杀菌剂进行防控。花生根腐病、茎腐病和果腐病可用多菌灵、嘧菌酯、咪鲜胺锰盐、三唑酮、三氯异氰尿酸、多抗霉素、乙蒜素、申嗪霉素等杀菌剂单剂或复配药剂进行灌根或根茎部喷淋;白绢病用噻呋·戊唑醇、噻呋·吡唑酯、噻呋酰胺、氟酰胺等杀菌剂,按使用说明兑水喷淋植株茎基部及周围根部土壤;花生青枯病,在发病初期可喷施噻菌铜、络氨铜、噻唑锌、新植霉素、春雷霉素等,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或进行灌根处理,每株灌药液250毫升,每10天灌1次,连灌2~3次。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食叶害虫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茚虫威、苏云金杆菌、虫酰肼等杀虫剂单剂或复配药剂,按说明对水均匀喷洒,7~10天喷1次,连喷1~2次。花生叶螨用阿维菌素、哒螨灵、螺螨酯等杀螨剂均匀喷雾,注意叶片背面要着药。出现死棵时,要及早拔除病株带出田外烧毁。
六是科学改种。对于田间积水特别严重、花生死棵面积超过70%的地块,可根据市场需求预测,在不影响小麦等下茬作物播种的前提下,酌情考虑改种胡萝卜、水萝卜、小白菜、空心菜、甜玉米等生育期短的作物,弥补灾害造成的损失。
供稿:河南省花生绿色生产(民权县)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